缩略图

“三全育人”理念下首课思政负责制的校本化实践探索

作者

许振元

宁阳县第九中学 271415

关键字:三全育人;首课思政负责制;校本化实践;协同育人;初中思政改革

一、理论建构与价值定位

( 一) 理论支撑体系

1. 政策依据

正如《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所提倡的“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如老师讲授《背影》时,既要注意对课文写作手法的学习,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父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讲到抗战,老师就要让学生有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等等。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希望学生能在吸收知识的时候吸收为人处事的道理和价值观的观念。

2. 教育哲学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我们觉得思政教育也该如是。譬如组织学生志愿者去社区当志愿者,在助人的同时感受社会责任;在学校里,开个主题班会,就当下热点聊一聊,谈一谈,也能提升他们思政素养。

3. 心理学基础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学说,初中学生的道德认知更多处于具体阶段到抽象阶段的过渡期,能够理解更为抽象的道德范畴,但由于抽象程度较高,仍需具体的事例加以指引。如“孔融让梨”的故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谦让,模拟法庭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

( 二) 校本化核心内涵

1. 全员参与

比如我们建立“1+X”责任共同体,即一主讲老师 + 若干学科老师,如在数学课堂中,主讲老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聊聊数学家,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精神;在物理课堂上,采用探究式实验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创新创造能力。使每个老师在自己学科中承担思政育人任务,形成合力。

2. 全程渗透

构建“前导课业—课堂植入—课后实践”的教学模式。课程授课前布置给学生一些需要查阅的工作,比如查找社会政治大事,调动上课积极性;课堂采取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堂知识点;课堂授课后课后实践,比如去社区进行环保教育宣传,将课程理论在现实中应用。

3. 全域融合

形成了“学科课程 + 主题活动 + 校园文化”的三维育人大空间,学科课上老师们抓思政元素,主题活动校内组织开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月主题教育活动、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等,校园文化做好校园文化环境的装扮,教室里贴励志标语等。

二、校本化实施路径

( 一) 制度保障体系

1. 组织架构

“三级联动”管理组织架构,我们构建校长室—德育处—年级组工作体制,也就是校长室策划指挥、德育处具体组织、年级组执行落实到位。比如校长室定期召开思政教育工作会,德育处定期开设主题班会,年级组根据实际制定班级教学计划等。

2. 运行机制

定人员、定时间、定主题、定评价,这个叫“四定”,这个“四定”就是建立起来的“四有”、“四个相统一”的标准,就是标准清楚,这个人干些什么?每星期一下课的思政课,一月一次主题活动的教育,教育什么主题?教育完了如何去评价它?

3. 资源保障

我们建设了基于校本资源的思政资源库,分为50 个主题模块,包含200 个思政案例。譬如在爱国主义教育模块,包含“中国近现代史”,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使学生感受爱国精神。

( 二) 课程实施策略

1. 主题式课程开发

提出“3+N”框架式主题结构,即核心价值、优秀传统文化、法治教育以及其他 N 个学校特色内容。例如,在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借助讲故事,让学生明白“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每个词语的含义;在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教育中,讲“尊老爱幼、文明待人、言行一致”等具体内容。

2. 浸润式教学实践

譬如,“情境—体验—反思”教学法。如讲到“抗日战争”这一内容,教师可创设情境,让学生演一演抗日英雄,体验抗日英雄的英姿,然后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感受,在这里就能很好地进行爱国教育。

我们落实了“思政大课堂”加上“专业课小课堂”的双课堂机制,比如由学科老师上《高等数学》,思政老师补充学科老师课堂的爱国教育,如数学史教育等,这样学生可以一节课既上专业课又上思政课。

( 三) 协同育人机制

1. 教师发展

我们设计了“3+4”培训模式,即入门、熟练、高手 3 个阶段,课程研发、课程教学、考核评价、反思改进 4 个维度。例如,刚入职的教师接受一些基本的教学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2. 家校社联动

我们开辟“五个一”联动机制,即日卡家校联动、周卡亲子联动、月卡社区联动、学期亲子讲堂、年度学生成果展示。譬如日卡家校联动,利用每天的家庭教育联系卡,让孩子把在校情况反馈给家长,每周亲子联动可以做做家务事,培养责任意识。

三、评价体系创新

( 一) 过程性评价

1. 建立“成长积点”电子档案

我们为每一个学生成长记录一个人文思政档案,记载学生的思想理念、学习行为、课堂表现与作业状况等。

2. 实施“五星进阶”评价标准

我们从认知、情感、行为、创新、实践五个维度评价学生。比如,在认知维度,通过测试看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在情感维度,通过观察看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态度。

( 二) 发展性评价

1. 教师层面

我们在教学评价中建立了“教学目标评价、过程评价、效果评价”三个维度八个评价指标对教师进行评价,如老师教学目标明确与否、教学流程规范与否、教学结果优异与否。

2. 学校层面

构建“第一课堂”思政质量指数模型,评定学校思政质量。譬如,检查思政教育的初衷是否落实,内容是否饱满,手段是否新颖,成效是否得到各方满意。

四、实践成效与反思

( 一) 实施成果

1. 学生层面

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明显增强,优良率达到 92% ,社会实践完成率达到 100% 。如思政评价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高了;学雷锋,参加社会奉献。

2. 教师层面

老师们也提升了,共形成了 15 个精品课例,开发了 8 个校本课程模块。如有的老师开发了“家乡红色文化”的课程,让学生更加了解家乡。

3. 学校层面

像学校作为市思政教育特色学校,形成“五四三”工作法,比如学校应用“三维四阶”实施模型、“五个一”协同方式开展思政教育等。

( 二) 反思改进

1. 需加强学科思政的深度融合

虽然我们在学科教学中融入了思政内容,但还可以更自然、更深入。比如,有些学科的思政内容融入还不够自然,需要进一步改进。

2. 应建立动态化主题更新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政教育的主题也需要更新。例如,有些主题内容过时,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必须及时进行更新。

3. 要完善数字化评价支持系统

我们的评价系统还需要更完善,比如在数据收集和分析方面,还需要更深入,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作用。

结语

这些实践中,我们体会到首课负责制校本化探索让首课思政有为、首课思政有效。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完善“大思政”育人的格局下,推动思政教育向更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Z].2019.

[2] 教育部 .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 [Z].2017.

[3] 教育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2020.

[4] 教育部等十部门 . 全面推进 " 大思政课 " 建设的工作方案[Z].2022.

[5] 杜威 . 民主主义与教育 [M]. 王承绪 , 译 .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6] 陶行知 . 陶行知教育文集 [M]. 成都 :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7.

[7] 科尔伯格 . 道德发展与教育 [M].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