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公考编热现象及就业引导探析
戎荣 程池超 张玲彬 陈耕
河海大学
课题项目:2023 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研究生基层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2023SJSZ0033)
作者简介:戎荣(1997-),女,汉族,安徽六安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指导
摘要: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职业稳定、福利待遇好、社会地位高,是实现个人价值和追求稳定生活的理想选择。疫情和经济下行等外部因素加剧了求职者对稳定职业的渴望,进一步推动了考公考编热潮。文章从大学生提升自我认知,高校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社会推动就业体制改革等方面提出大学生考公考编热现象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考公考编热,就业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当前全社会最为关切的民生问题之一,它影响着社会改革发展和稳定全局,受到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大量激增,教育部统计2024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了1179万人,比2023年增加了21万人。就业工作原本压力就不小,加之全球新冠疫情、世界经济下行,各行各业用工数量呈现缩减趋势,大学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
在多变发展的大环境中,当代大学生受超级实用主义、求职现实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机关、事业单位因为“铁饭碗”的稳定性,选调考试、公务员考试、人才引进政策、教师考试、军队文职考试等“考公考编”岗位备受大学生青睐。
一、“考公考编”热现象背后的原因
1.自我认知意识不清晰。现代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自我优
势认识存在过高或过低的表现,该过程中产生的自卑或自负的心理会影响到个体对于职业生涯的规划,进而直接体现在求职目标不明确、求职动机不充分,陷入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困境之中。
比如,在访谈过程中,多数“考编”的同学表示,自己也并不了解自己真正的优势在哪里。他们参与编制考试多是出于“父母希望我考”或是“周围的人都在考,我也试一试”等原因,而不是通过对自我进行科学的审视,从而做出的高度匹配的职业选择[1]。
2.躲避“内卷激烈”的就业环境。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席卷全球,使整个世界经济造成重挫,并引发了一系列“洗牌式”的大变局。的冲击与影响。企业倒闭、商场关门、工厂破产,经济困局前所未有。而体制内如公务员、医生等职业,在经济受创的大形势下发展相对平稳,未出现裁员、减薪的情况,很多人感叹:“‘旱涝保收’的编制内工作才是最靠谱儿的。”
二、“考公考编热”产生的社会影响
1.浪费社会人力资源配置
公务员和编制岗位对学校、学历进行筛选,大量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进入公共服务事业单位,导致这些岗位人才过剩。这些人才如果进入企业或其他创新领域,可能会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一旦成功考取公务员或编制,相当部分人员丢掉了所学专业,久而久之,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进一步退化。并且因为岗位的稳定性和舒适性而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对于连续几年都考不上的大学生来说,抹杀了他们毕业前三年的就业冲劲和热情,焦虑和茫然会造成巨大内心冲突,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造成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2.弱化大学专业教育功能
首先,大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考公考编热使得部分大学生过于关注公务员或编制岗位的考试内容,许多大学生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备考中,而忽视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这股热潮势必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其次,考公考编热使得许多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时过于单一化,忽视了其他职业路径的发展。他们往往将公务员或编制岗位视为唯一的理想职业,从而忽视了所学专业的实际应用和发展前景。这种单一化的职业规划导致大学生在求学期间缺乏对其他职业领域的了解和探索,限制了他们的职业选择和发展空间。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大学专业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成效。
3.降低未上岸考生自我认同感
近年来,选择“考公考编”人数逐年增加,东部省份竞争尤为激烈,山东省作为东部考公考编大省,近三年的报名竞争比稳定在接近50:1。公考中理工类专业普遍不占优势,招聘人数较经、史、文、哲类专业相比相差甚远,造成理工类专业学生考录比更低。很多投入“二战”“三战”的考生,甚至依然无法实现公考及考研梦,后期不得已还要步入社会,不但失去专业竞争优势,也无工作经验锦上添花,这种长期失利的状态容易让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丧失自信,没有成就感,更加迷茫,进而引发青年的社会脱节问题[2]。
三、大学生“考公考编”热应对策略
1.提升自我认知和思考,树立多元就业观
每一种职业选择,其实是人们在现代基于认知和判断,所选择的适于个体的职业生存状态。人们根据自己的主客观经验和对现实环境的判断,选择出一个自己所期望的职业。青年大学生要在了解自己兴趣、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开拓思维,提高创新意识,
转变就业观念,勇敢实践,追求心目中真正的理想生活。
2.加强就业指导,建立“一生一册”的职业生涯规划档案
基于霍兰德“人职匹配”理论,根据每个学生特点,建立“一生一册”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职业规划。通过建档立卡,及时掌握学生每学期完成情况,让学生在毕业前更清晰了解自己,减少盲目跟风。与此同时,考公考编上岸也是高质量就业的一种体现,对于一心“考研考编”的学生,要在大三
和大四期间及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岗位报考、培训班推荐等精准指导,提高上岸率[3]。
3.政府激发市场活力,鼓励多样就业,缓解就业压力
深化体制改革和鼓励多样就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可以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通过鼓励多样就业,可以缓解就业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拓展就业渠道: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扶持小微企业、鼓励创业创新等方式,拓展就业渠道,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2)加强职业培训:通过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促进劳动者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提高收入水平。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求,降低就业风险,增强劳动者的就业安全感,提高就业积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考公考编热潮源于就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岗位的吸引力及大学生对职业安全感的追求。然而,此热潮也带来了资源错配、人才浪费等问题。因此,需提升自我认知,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引导大学生理性选择职业道路,深化就业体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与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沁雪,“考编热”重归视野——透析“内卷”视角下的毕业生求职D浙江大学,2021.06
[2]何海清,张广利。青年考编现象中的职业想象与内卷实践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22.12
[3]“考研考编热”对西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影响与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