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县少数民族地区电影放映内容适配性不足问题及优化策略
刘跃凤
盐源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615700
引言:
作为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平台,电影对于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普及知识和价值观有着无法取代的作用,在盐源这样一个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公益电影在农村放映是极其有意义的工程,它是基层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主要供给者,也是增进民族之间交流,扩大彼此相互了解的重要渠道之一。鉴于当地地域辽阔人口较少且各族混居的局面,为保证公共文化服务达到最优,当地政府部门依据电影放映“2131”项目安排,全县精心筹划于每年共约举办 3000 场左右的公益电影放映活动,其中包含不少主旋律大片,也包含大量科教片种,受惠观众人数接近 8 万之巨,在此过程中放映内容与受众之间存在部分不匹配的问题渐渐浮出水面,亟须改善与重新调配。
一、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放映设备老化
目前盐源县多台数字放映设备已经连续工作 10 年左右,普遍存在老化、故障频发等问题,有些放映设备播放某些影片时常出现识别错误或者中断现象,放映效果大幅下降,由于这些老旧放映设备无法达到高清晰度影像以及沉浸式音效的技术标准,观众的观影感受明显变差,在少数民族地区,这更使得当地居民参与电影放映活动的热情降低。
(二)电影数字平台片源更新滞后
展望 2024 年,数字平台推出大约 31 部影片且电影质量整体不高,这些影片的主创阵容比较弱小,艺术水平普遍不高,观影感受平淡无奇,很难抓住年轻人群体,盐源县属于少数民族聚居地,互联网文化发展起来之后,当地年轻人对影视作品的艺术深度和革新性有了更高要求,过去那种低质量的内容已经不能符合他们的审美标准,于是这个地区的青年观众慢慢转到别的媒介平台上寻找娱乐享受 [1]。
(三)观众参与度不高
农村地区面临人口“空心化”、“老龄化”、“少子化”的严峻问题,使得盐源县农村常住人口数量不断减少,观影人群逐渐缩小,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他们对传统电影文化兴趣逐渐降低。目前,县域内电影放映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只有三个室内固定放映场所,户外放映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恶劣天气对露天放映活动影响很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群众参与观影活动的积极性。
(四)放映员素质不一,年轻后备力量匮乏
当下,盐源县有19 个电影放映员,中老年群体所占比例较大,年轻放映员数量偏少,缺少新鲜血液注入,这些老龄放映员大多存在数字技术学习适应能力较差的情况,这种情形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电影放映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放映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少数民族地区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影片进行数字化放映的需求持续增长,放映员专业素养的不足逐渐变成影响影片呈现效果改善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二、盐源县少数民族地区电影放映内容适配性不足问题的优化
策略
(一)设备更新与维护
创建专项设备更新基金,由上级部门同电影放映机构一同出资,定时安排专门人员对放映设备展开评定并予以维修,完善设备运维管理架构,邀请专业技术人员执行日常巡查和故障查找工作,保证设备运转稳定可靠,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复杂的地形状况,开发适合各种地形且具备较好耐久性的便携放映设备,从而保证放映活动连续而可靠。
(二)优化片源选择与更新机制
加强与电影制作公司、搭建多渠道协同的影视资源协作体系,改善电影供应结构,按照盐源县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特点,年龄区间以及审美取向,制订不同的选片方案,首先引进表现民族历史文化传承的专题片,也要考虑符合各个年龄层次观众需求的优秀商业片和科普教育类影片,可以挑选展现彝族、藏族、蒙古族等民族文化特色的纪录片,或者适合青少年群体观看的成长励志题材影片,创建动态片源监测与评价体系,随时搜集观众反馈信息,合理规划采购计划,加快内容更新速度,改进放映品质,加强市场竞争力[2]。
(三)提升观众参与度
改善观影环境品质,加大固定放映场所的投资强度,在人口稠密的乡镇与村落增设现代化影院设施,配备高品质座椅,高效通风设备以及专业音响器材,针对户外放映需求,研制便携式防风,防水以及遮阳装置,从而减轻恶劣天气对放映效果的干扰,通过新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网站)预先公布影片预告片,剧情概要以及详细排片信息,以此扩充目标受众的关注范围,举办各类电影主题活动,比如组织观影交流会,电影知识讲座等,进而加强观众的参与热情并激发他们的兴趣,联系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特色,在传统节日或者民俗活动当中融入电影放映环节,进一步优化其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3]。
(四)加强放映员队伍建设
为了提升放映人员的专业水平,可以从技术培训和激励机制两方面来加强管理体系,成立以技术骨干为主的培训小组,定时举办数字放映技术研讨会,针对老年放映员制定专属指导方案,帮助他们尽快掌握新技术应用,改善薪酬结构以吸引高学历人才加入电影放映行列,在当前“按照场次和质量发放补贴,多做多得”的基础上,添加职业发展支持政策,形成多种晋升途径,包含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的双线晋升体系,促使地方职业技术院校开设电影放映技术相关课程模块,培育兼具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给少数民族地区多样化的观影需求给予人力资源保障,保证放映服务的专业性和精确性。
三、结论
盐源县少数民族地区电影放映工作对于充实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跨文化交流,维持民族团结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在放映内容和受众需求之间仍然存在不匹配的情况,可以采用改善设备配置,扩充影片资源,加大观众参与体验力度,加强放映人员的专业培训等多种方面的举措来加以改善,进而提升服务的质量,更好地适应当地少数民族群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使区域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体现电影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特别价值。
参考文献:
[1] 朱丹华 , 里晓行 . 价值构筑、地方书写与路径探索: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考察 [J]. 当代电影 ,2024,(05):83- 89.
[2] 吕新雨 . 新中国少数民族影像书写 : 历史与政治—兼对“ 重写中国电影史” 的回应 [J]. 上海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5,32(05):13- 51.
[3] 高海清 . 浅析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作的开展[J]. 大众文艺 ,2014,(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