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的初中美术疗愈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王缘
深圳市罗湖外语初中学校 518008
摘要:本研究聚焦于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结合美术心理疗愈与数字赋能技术,开发并实践了一套数字赋能的美术疗愈课程。通过文献综述,梳理了国内外美术心理疗愈的研究现状,发现绘画艺术疗法在情绪调节、创伤处理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而数字技术的引入为美术疗愈课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心理测评和实验对比等方法,分析了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并设计了包含六大模块的课程体系,构建了线上线下融合的课程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数字赋能美术疗愈课程显著改善了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提升了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亲子沟通效果。然而,课程实施中也存在VR设备使用门槛较高等问题。本研究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持,推动了美术教育与心理疗愈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数字赋能;初中美术;疗愈课程;实践研究
初中阶段作为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学生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学业压力、人际冲突以及亲子关系紧张等问题逐渐凸显,这些因素致使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约 30% 的初中生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传统心理咨询模式的局限性也逐渐暴露出来,其覆盖面有限,难以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且学生参与度较低,部分学生对传统咨询方式存在抵触情绪。美术心理疗愈作为一种非语言的心理干预手段,借助绘画、色彩等艺术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情绪宣泄与自我认知提升的途径。它能够绕过语言表达的障碍,直接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释放情绪、缓解心理压力,进而逐渐成为心理健康干预领域的有效手段。
与此同时,数字赋能技术在当今社会蓬勃发展,为各个领域带来了创新机遇,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数字技术的兴起为初中美术疗愈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将数字技术与美术疗愈课程相结合,有望打造出沉浸式、互动化的课程模式,不仅能够提升课程的吸引力,还能增强课程的科学性与普及性。基于此,本研究聚焦于如何开发适合初中生的数字赋能美术疗愈课程,以及如何科学评估该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改善效果这两个关键问题。
一、文献综述
(一) 国内外美术心理疗愈研究现状
国外在美术心理疗愈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早且成果丰富。Robin 等学者提出的 “绘画艺术疗法” 具有开创性意义,为心理治疗开辟了创新的干预路径。从神经机制层面来看,绘画过程有着独特的大脑激活模式。绘画时,右脑视觉空间网络被激活,该网络与负责情绪处理的边缘系统形成神经耦合 。这意味着在绘画过程中,学生的情绪能够通过视觉空间的创作得以表达和调节[1]。色彩的运用也有着特殊的神经学效应,它在刺激视皮层的同时,能够引发海马体记忆激活,从而实现对创伤记忆的再编码,帮助学生处理内心深处的创伤经历。此外,基于具身认知理论,肢体动作与颜料媒介的互动会产生具身情绪调节效应,学生在绘画动作中能够切实地感受到情绪的变化和释放。
在临床干预模型方面,“绘画艺术疗法” 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三阶段治疗框架。首先是安全容器建立阶段,通过结构化绘画帮助患者建立起心理上的安全空间,让他们能够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开始表达。接着进入创伤外化阶段,患者通过象征性表达将内心的创伤以绘画的形式呈现出来,使无形的创伤变得可见。最后是认知重构阶段,借助叙事性绘画,患者对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讲述和反思,从而实现认知的重构和心理的成长。针对 PTSD 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有力地证明了该疗法的有效性,8 周绘画治疗使杏仁核反应性降低 27%(fMRI 数据)。此外,结合眼动脱敏技术(EMDR)的创新应用,将绘画元素融入双侧刺激流程,进一步拓展了绘画疗法的应用范围和效果。然而,国内美术心理疗愈研究与实践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方面,专业人才短缺问题较为突出。绘画疗愈需要既懂心理学又具备美术教育知识的专业人才,目前国内这类复合型人才相对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绘画疗愈在更广泛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可加强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跨学科专业人才;同时,针对在职的心理咨询师、美术教师等开展专业培训,提升他们的绘画疗愈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绘画疗愈目前缺乏统一的标准化流程和科学的效果评估体系。不同的治疗师可能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流程,导致治疗效果参差不齐。目前国内研究多聚焦于传统美术疗愈,数字技术的整合尚处于探索阶段,有着广阔的研究和发展空间。
(二) 数字赋能教育研究现状
数字赋能教育借助虚拟现实、在线平台、AI 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教学场景进行了重构,极大地提升了教育的互动性与个性化。以电子绘画软件为例,它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便捷地进行绘画创作,还可以实时记录学生的创作过程,为教师了解学生的创作思路和心理状态提供了丰富的信息。AI 算法则能够对学生绘画画面中的情绪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对色彩、构图、笔触等元素的解读,为课程设计提供数据支持,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尽管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但在与传统美育结合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保留传统美育精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本研究首先对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展开全面的现状分析。运用问卷调查与心理测评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梳理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与成因。问卷调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覆盖 500 名学生,确保样本的广泛性和代表性。通过问卷收集的数据、个体心理咨询辅导等方式,分析不同性别、年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及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社交状况等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测评则采用专业的测评工具,对学生的情绪状态、心理韧性等方面进行深入评估,为后续课程开发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基于现状分析的结果,进行数字赋能美术疗愈课程的开发。设计包含六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如《生命树表达自我》《曼陀罗色彩疗愈》等。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充分结合电子绘画、VR 场景模拟等数字技术,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课程模式。线上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包括教学视频、案例分析、互动讨论区等,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和交流[2]。线下则利用学校的美术教室,开展实践创作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美术疗愈的魅力。每个课程模块都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确保课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为了科学评估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改善效果,本研究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对比研究方法。随机抽取 200 名学生,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 100 人。实验组学生接受数字赋能美术疗愈课程干预,对照组学生则按照学校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进行学习。在为期半年的时间里,对两组学生进行追踪研究。对比两组学生在测评指标上的变化,验证课程对焦虑、抑郁等指标的改善效果。
(二)研究方法
通过系统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 100 篇,梳理美术心理疗愈和数字赋能教育的理论框架。对国外 “绘画艺术疗法” 的神经机制、临床干预模型等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借鉴其成熟的研究成果。同时,分析国内在美术心理疗愈实践中的经验和不足,以及数字赋能教育在教学场景应用中的优势和挑战。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为课程开发和实践研究提供理论指导。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000名学生进行筛查。该量表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它九个维度,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随机抽取200名学生,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组学生实施数字赋能美术疗愈课程干预,严格按照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学。对照组学生则接受学校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为期半年的时间里,定期对两组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同时,观察两组学生在课堂表现、日常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选取 10 名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作为个案研究对象,这些学生涵盖了不同心理健康问题类型和程度。通过对他们的绘画作品进行深入分析,观察作品的色彩运用、构图方式、线条特征等,解读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绪状态
三、数字赋能美术疗愈课程开发
(一)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以 “情感表达 — 认知重构 — 行为改善” 为逻辑主线,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辅助作用。在情感表达阶段,借助电子绘画软件的实时捕捉功能,能够精确记录学生绘画线条的动态变化。通过对线条速度、力度、方向等参数的分析,直观地反映出学生的情绪波动情况。利用 VR 技术模拟自然场景,为学生创造出高度沉浸感的疗愈体验环境。当学生进入模拟的森林、海边等场景时,能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从而放松身心,缓解紧张情绪。这种沉浸式体验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投入到美术创作中,更好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在认知重构阶段,通过对学生绘画作品的数字化分析,结合 AI 情绪识别技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AI 情绪识别技术能够根据作品的色彩与构图等元素,分析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如快乐、悲伤、愤怒等。学生在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后,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讨论,重新审视自己的情绪产生原因,进而实现认知的重构。在行为改善阶段,根据学生在课程中的表现和作品分析结果,教师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行为改善计划[3]。
(二)课程内容设置
本模块课程名为《音乐中的无意识线条表现》,目标是引导学生通过抽象线条释放情绪。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音乐节奏,让学生使用 Procreate 软件进行动态线条画创作。音乐具有强大的情感感染力,不同的音乐节奏能够引发学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当播放欢快的音乐时,鼓励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快速绘制线条,让线条自由地在画布上流动;当播放舒缓的音乐时,则引导学生绘制缓慢、柔和的线条。在创作过程中,学生无需刻意思考线条的形状和意义,只需跟随内心的感受和音乐的节奏进行创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将内心压抑的情绪通过线条表达出来,达到情绪释放的目的。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讲述在创作过程中的情绪体验,进一步强化情绪释放的效果。本模块课程为《用生命树表达自我》,旨在通过绘制 “生命树” 帮助学生反思成长经历。在教学中,结合 AR 技术,将学生的绘画作品转化为 3D 立体模型。学生在绘制 “生命树” 时,以树干代表自己的成长根基,树枝象征着不同的成长阶段和经历,果实则寓意着成长过程中的收获和成就。通过绘制 “生命树”,学生能够系统地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思考成长过程中的挫折和成功对自己的影响。
(三) 数字技术应用
在课程中广泛使用电子绘画工具,如 Procreate、Sketch 等。从第一笔的落下到最后作品的完成,每一个操作步骤都被详细记录下来。通过对创作过程的回放和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创作思路和情绪变化。电子绘画工具还能够生成情绪分析报告,运用特定的算法对学生的情绪进行评估,为教师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搭建在线学习平台,作为课程资源共享与师生互动的重要场所。平台上上传丰富的课程资料,包括教学视频、绘画教程、优秀作品赏析等,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查阅。在线学习平台还支持作业提交和评价功能,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上传至平台,教师和同学可以进行在线评价。
利用 AI 情绪识别技术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分析。该技术通过对作品中的色彩与构图进行识别和解读,判断学生的心理状态。在色彩方面,鲜艳亮丽的色彩通常代表积极的情绪,而沉闷的色彩可能折射出学生的消极情绪。在构图方面,画面的对称性、元素的分布等也能体现学生的心理状态[4]。AI 情绪识别技术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客观、高效的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的方式,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
四、结语
数字技术在美术疗愈课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电子绘画工具的丰富功能、VR 技术的沉浸式体验以及 AI 情绪识别技术的新奇应用,都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字技术为课程的数据化评估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电子绘画工具的记录和 AI 情绪识别技术的分析,能够更加客观、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效果。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反映 VR 设备使用门槛较高,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眩晕等不适症状,影响了课程体验。这可能是由于 VR 设备的参数设置与学生个体差异不匹配,或者是学生对 VR 技术的适应能力不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 VR 设备的适配性,根据学生的身体特征和使用习惯,调整设备的参数设置,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使用体验。同时,在课程推广过程中,需要扩大样本量。本研究的样本仅选取了罗湖外语初中学校的部分学生,样本的代表性存在一定局限。扩大样本量有助于提高研究结论的普适性,使研究成果能够更好地应用于更广泛的初中学生群体
参考文献
[1] 张莉.绘画疗愈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22.
[2] 尹华澳.以绘画治疗为主题的初中美术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23.
[3] 学科教学美术.绘画疗愈理念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安徽某中学为例[D].[2025-02-27].
[4] 学科教学美术.以绘画治疗为主题的初中美术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D].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