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运行控制策略分析
王海龙
山东英特力光通信开发有限公司 山东济宁 272000
摘要:为使通信企业规避风险,实现安全生产,本文将采用文献总结法,将通信企业常见的安全风险,分为4类,即:设备设施类、作业流程类、环境因素类以及人员岗位类。同时以引进风险辨别技术、加强设备维护和监控、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加强人员管理为切入点,尝试对安全生产运行控制策略进行分析、探讨,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安全生产;通信企业;控制策略;策略
前言:根据东方财富网提供的数据,在2023年,中国通信行业的总市场规模约为1.7万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8年,中国通信市场的规模将增长至2.3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约为6-7%。由此可见,我国通信行业发展迅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部分通信企业侧重于提升专业能力,对安全生产运行控制的关注不足,导致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鉴于此,针对通信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安全生产运行控制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通信企业常见的安全风险
以下是通信企业在生产时,常见的安全风险。(1)设备设施类风险。设备超负荷运行、超期运行、故障运行。设备设计存在缺陷,如:设备无减荷设计。设备制造存在缺点,如:选材劣质。设备元器件因元件断裂、结构破损等原因无法正常使用;(2)作业流程类风险。在作业时,出现安全事故,使人员伤亡。出现可能造成风险的异常情况。如:突然停电、电压异常变化等;(3)环境因素类风险。出现恶劣气候,如暴雨、暴雪等;场所作业环境不佳,存在通风不良、光照不足等问题;(4)人员岗位类风险。在作业环境中,存在可能对员工产生慢性伤害的因素(如粉尘、高低温、噪音与辐射等)。在作业环境中,存在可能对员工产生突发性伤害的因素(如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等)。员工误操作、违章作业、违章指挥等。
2安全生产运行控制策略
2.1引进风险辨别技术
风险识别技术是安全生产运行控制策略的基础,优质的风险识别技术,可使通信企业及时察觉风险,制定应急措施,降低风险影响。目前,常见的风险识别技术有以下几种。(1)预先危险性分析法。在正式生产前,分析系统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其影响,包括但不限于生产、活动涉及的危害因素,致使事故发生的因素等;(2)生产危害分析法。安全部门负责人可将生产活动化整为零,逐步进行拆分,使之成为一个个相连的环节,并对各环节的作业内容进行分析,识别每个环节内的潜在风险;(3)事故树分析法。利用逻辑门,将致使顶上事件发生的全部基本事件相互联系,通过这一方式,安全人员可对事故原因进行一层一层的分析,最终简明形象地描述事故;(4)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法。根据产品的功能、结构,将其划分为一个个子系统或元器件,对每个元器件潜在的影响效果与故障模式进行分析;(5)安全检查表法。以相关政策、标准为依据,编制表格,再根据表格对风险进行逐一排查。
2.2加强设备维护和监控
之所以造成设备设施类风险,是因为部分通信企业缺乏设备维护能力,设备老化、损坏后,并未及时发觉。为加强设备维护、监控力度,通信企业可采用以下措施。(1)构建物联网监测平台。在设备内部安装高精度传感器,不同的传感器可检测不同的设备信息,例如:电源安全监控传感器可对蓄电池表面温度、交直流屏实施有效监测。传感器获取信息后,通过网络通讯系统,将数据上传至云端。随后通过大数据技术,对比采集到的数据与正常数据,如果存在偏差,则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识别,分析问题类型,并给出相应的处理方法。通过这一方式,可在事故未发生时,及时识别风险,采取措施,减少影响。在将事故解决后,可将问题表现、解决方式上传至物联网监测平台,为未来的风险排查提供依据;(2)实时监测环境与气候因素。部分通信设备极敏感,对运行环境有较高的要求。举例而言,如光纤通信设备处于闷热、潮湿的环境中,不但会将其寿命缩短,亦会降低其运行效率。因此,企业应在设备机房内安装温湿度监测、空气质量监测、空气净化等设备与除尘系统、温度调节系统,使设备能够得以正常运行[1];(3)完善设备维护制度。通信企业应完善设备维护制度,包括日常维护、定期维护和长期规划。日常维护涉及每日的检查和维护任务,定期维护根据设备特性、上级规章规程以及厂家建议制定月度、季度、半年度和年度维护计划,长期规划则需考虑设备的寿命周期,制定设备大修、更新计划。编写详细的维护手册。包括但不限于设备操作指南、维护程序、故障排除步骤等,并制定标准化的维护作业指导书,从而确保每次维护都按照标准流程进行。实行“定人、定机、定岗”制度,确保设备责任到人,维护保养到位。每一台设备都要建立台账、做好定期维护保养等,尤其是关键设备,确保每一台设备都得到有效地管理和维护。其维护方式,则视设备而定。例如:在对光纤通信设备进行维护时,可采用环路检测法或替换法。维护范围覆盖通信机房、设备区架构、通信电源室等诸多关键部位,发现问题后应于第一时间出具书面文件,能够立即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则制定措施限时整改,确保管理闭环,织密安全生产“防护网”。
2.3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为做好安全生产,各企业应当成立应急领导组和应急执行组,分别负责总体管理和具体执行工作。应急领导组由各部门相关负责人组成,应急执行组由信息技术科成员组成,负责具体的应急执行工作。同时,企业要针对不同网络运行场景,制定应急预案,定期评估完善,组织应急演练,保障预案可实施性,提高员工应急处理能力。通信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各企业必须及时启动应急处置预案,有关工作人员发现系统故障或接收到部门的系统故障报告时,应告知相关应急执行组人员,执行组人员应立即向本组组长报告故障。应急执行组人员分析系统故障产生的原因(如软件故障、硬件故障、数据库故障、网络故障、黑客攻击或病毒入侵)并将结果报告组长。同时在应急执行组组长授权下,启动相关应急预案,避免问题的进一步严峻化。例如:在发生火灾后,应及时疏散人员,并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抢救重要文件、物资。最后,应当在第一时间向通信管理部门上报事件类型、损失,再由通信管理部门对此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和问题整改[2]。
2.4加强人员管理
根据实践得知,作业流程风险、人员岗位风险多为人为导致(如:不按操作流程作业),因此,为确保安全系数,需加强人员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员工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正确操作流程、安全事故的应急措施等。为确保培训质量,应将培训结果与员工实际利益关联,提高其参与培训的主观能动性;设立举报信箱,举报内容一经查实,需按规定对责任人进行处罚,通过微信公众号、公告栏等渠道,将处罚过程、原因公之于众,该方式可使员工互相监督,确保其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规章制度办事[3]。
结语:总而言之,通信企业在日常运行时,会因设备故障、人员操作不当、工作区域环境恶劣等诸多原因,导致安全问题发生,影响企业运行效率,使其经济利益大打折扣。为避免安全事故,各通信企业应在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业务类型,设备种类,对潜在故障进行分析,并设置科学合理、系统完善的管理方法与应急措施,从而实现对潜在风险的管理与监控。
参考文献:
[1]姚晓斌.电力企业信息通信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分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23,41(11):221-224.
[2]王巍,贾冠伟,刘志,等.重载铁路通信安全生产管理系统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23,45(11):58-64.
[3]程宏伟,姚正端,谭义潮,等.浅谈新形势下通信基站建设中的安全生产管理[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23,36(S1):294-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