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语文场景性作业的研究

作者

李文奇

苏州市阳光城实验小学校

摘要:在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成为教学关键。本文以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为依托,深入探讨场景性作业的设计、实施与评价,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语文素养,助力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其终身发展奠基。

关键词:六年级语文;场景性作业;学会学习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传统语文作业模式的缺陷逐渐显现。传统作业主要涉及机械性的字词抄写、课文背诵以及大量习题练习,这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损,难以满足其对知识深度探究和综合能力提升的诉求。“场景+作业”的模式在教育需求不断变化的时代中应运而生,这一模式在场景、作业、创新等价值追求上与新课标内涵不谋而合[1]。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所创新,为场景性作业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空间。场景性作业将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真实或模拟的场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运用语文知识,从而使学习过程充满生活气息和趣味性。

一、场景性作业的理论基础

场景学习理论强调学习与场景紧密相连,知识在具体场景中产生和发展。例如,在学习《草原》时,设计“家乡美景导游词”作业,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家乡风光,需运用课文描写景物的方法,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场景性作业为学生提供丰富场景,学生在其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如学习名著导读后,设计“校园文化宣传海报制作”作业,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共同探讨,完善对校园文化的认知,建构知识体系,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包括语言、逻辑、空间等多种智能。场景性作业为学生提供多种表现智能的机会。如开展“班级课本剧表演”,语言智能强的学生负责剧本创作和台词撰写,空间和身体运动智能突出的学生负责舞台布置和表演,人际智能较强的学生协调团队关系,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点分析

教材内容丰富多样,包含古代诗词、现代散文、经典小说、科普说明文等多种文体,涉及历史故事、文化传承、自然奥秘、科学探索等领域,为场景性作业设计提供了丰富素材。同时,教材注重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结合,以人文主题为线索,融入语文要素。例如,在“革命岁月”主题单元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到革命先辈的精神,还能学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写作方法。场景性作业可以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教材内容与场景性作业的结合点

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可以依据单元主题、课文内容和语文要素进行场景性作业的设计。例如,在学习“传统文化”主题单元时,可以设计“家乡的民俗文化调查”作业,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家乡文化,培养多种能力。又如,在学习《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可以设计“与闰土对话”的作业,通过书信形式进行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培养读写能力。此外,围绕语文要素设计作业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借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这一要素时,可以设计“我的同学”作业,让学生运用该要素进行写作。通过这些场景性作业的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还能在实际场景中培养多种能力。

三、场景性作业的设计原则

在设计语文作业时,我们应遵循生活化、趣味性、层次性、开放性和合作性五大原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生活化原则要求作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如“我的家庭生活”作业,让学生记录家庭温馨瞬间,提高观察和写作能力,体会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趣味性原则通过创设有趣场景和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童话故事续写”作业,学生发挥想象,为故事增添新元素,在趣味中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层次性原则考虑学生学习能力差异,设计不同难度和形式的作业,如“阅读感悟”作业,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进行深度阅读任务,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完成基础阅读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开放性原则使作业设计具有开放性,答案多元,为学生提供广阔思维空间,如“我的创意作文”作业,学生可选择不同体裁和表现方式进行创作,培养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最后,合作性原则通过设计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任务,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如“小组故事创作”作业,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故事创作。

四、场景性作业的设计类型

比如,在学习《匆匆》一文时,教师可以设计“寻找时间的踪迹”这一阅读类场景性作业。学生通过阅读与时间相关的文章或名言警句,记录自己的感悟,并制作阅读卡片或写读书笔记。之后,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分享,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还能引导他们珍惜时间。

同样,在学习“保护环境”单元时,教师可以设计“环保小卫士”作业。学生观察身边的环境问题,以倡议书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发出环保倡议,从而培养写作能力和环保意识,激发他们参与环保行动的热情。

此外,在学习“传统节日”单元时,教师可以设计“传统节日文化体验”作业。学生参与传统节日庆祝活动,记录体验过程和感受,并在班级中展示交流。这样不仅能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培养实践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

最后,在学习“世界名著之旅”单元时,教师可以设计“名著阅读与分享”作业。学生选择名著阅读后,小组合作制作读书报告,内容包括主要内容、人物分析、主题探讨和阅读感悟等,并在班级中展示分享。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场景性作业的实施与评价

(一)实施过程

在作业布置阶段,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明确作业的目的、范围、完成方式和时间,并提供必要的指导。例如,在布置“家乡的民俗文化调查”作业时,教师会说明调查的目的和范围,建议小组合作完成,并介绍调查方法。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可以自主或合作完成,教师则密切关注进展并适时给予指导。例如,在“校园文化宣传海报制作”作业中,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作业展示形式多样,包括班级展示、小组展示和个人展示,旨在促进学生分享成果和互相学习。例如,在“名著阅读与分享”作业展示中,各小组通过多种方式展示读书报告。最后,教师在作业反馈阶段注重肯定创新思维,客观指出不足并提出建议。例如,在批改“我的创意作文”时,教师会对新颖题材和叙事方式给予赞扬,同时指出语言和情节方面的问题。

(二)评价方式

构建教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多元评价体系,以全面评价学生作业。教师从多维度进行评价,学生自评反思学习过程,学生互评相互学习。例如,在评价“小组故事创作”作业时,教师全面评价,学生自评互评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同时,采用口头评价、等级评价、评语评价和展示评价等多种方式,以及时鼓励指导、直观反映作业水平、深入剖析学习过程、激发学习兴趣。此外,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作业过程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引导改进,肯定进步。例如,在评价“传统节日文化体验”作业时,观察学生参与活动的表现,引导深入探究传统文化。

六、结语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场景”[2]。本研究通过对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的深入剖析,结合场景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构建了丰富多样的场景性作业体系。这些作业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了其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在场景性作业的实施与评价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语文素养均得到了显著增强。未来,我们将持续探索场景性作业的优化与创新,致力于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美麟.立足新课标推进小学语文“情境+作业”创新设计[J].天津教育,2024,(30):186-188.

[2]秦洁.小学语文情境作业设计与实施[J].教育界,2024,(18):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