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红色精神融入高校劳动教育路径研究

作者

徐慧泽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 116100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形式单一、目标不明确、重脑力轻体力、教育方法简单以及劳动价值观缺失等问题。将红色精神融入高校劳动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还能有效培育大学生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本文旨在探讨红色精神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路径,以期为高校劳动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红色精神;高校教育;劳动教育

引言

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等优秀品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将红色精神融入劳动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增强劳动意识,提升劳动技能,成为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红色精神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红色精神融入高校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红色精神蕴含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核心内涵,这些精神特质与劳动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责任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而红色精神能够为劳动教育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引领。通过将红色精神融入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同时,红色精神的融入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家国情怀,使他们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坚定理想信念,传承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

二、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劳动教育形式化,缺乏实质性内容

当前,许多高校的劳动教育往往流于形式,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单一,内容多以理论讲解为主,未能结合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导致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部分高校将劳动教育简化为简单的体力劳动或义务劳动,忽视了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的作用。这种形式化的教育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也无法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此外,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完善,多以出勤率或完成度作为考核标准,缺乏对学生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的全面评估,进一步削弱了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

(二)学生参与度低,劳动意识薄弱

在高校劳动教育中,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普遍较低。部分学生认为劳动教育是额外的负担,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甚至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这种现象与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密切相关,许多学生从小缺乏劳动实践的机会,对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此外,部分学生对体力劳动存在偏见,认为劳动是低层次的实践活动,与自身未来发展无关,导致他们对劳动教育缺乏兴趣和动力。

(三)教育资源不足,实施效果受限

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面临资源不足的困境。一方面,劳动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许多高校缺乏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现有教师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和教学能力有限,难以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另一方面,劳动教育的实践基地和设施不足,许多高校缺乏专门的劳动实践场所,导致劳动教育局限于校园内的简单活动,难以开展多样化的实践项目。此外,劳动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劳动实践机会和必要的劳动工具,限制了劳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三、红色精神融入高校劳动教育的路径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创新

将红色精神融入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以红色精神为主题的劳动教育课程。例如,开设“红色劳动史”课程,通过讲解革命先辈的劳动事迹,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将红色精神与劳动技能培训相结合,设计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如模拟革命时期的劳动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红色精神的力量。此外,鼓励教师开发红色劳动教育教材和教学资源,丰富课程内容,提升教学效果。通过课程设置的创新,使红色精神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二)红色主题劳动实践活动的开展

组织学生参与红色主题的劳动实践活动,如红色基地参观、革命遗址保护、志愿服务等。例如,安排学生前往革命老区参与农业生产或基础设施建设,让他们在劳动中体验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精神。同时,结合重大节日或纪念日,开展红色劳动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或公益劳动,将红色精神与劳动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红色精神的内涵,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三)校园文化建设与氛围营造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红色精神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氛围。例如,在校园内设立红色劳动教育宣传栏,展示革命先辈的劳动事迹和劳动精神;举办红色劳动主题的讲座、展览或文艺活动,增强学生对红色精神的认同感。同时,鼓励学生社团开展红色劳动教育活动,如组织劳动技能竞赛或红色劳动故事分享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使红色精神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强化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

(四)师资培训与教育模式优化

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和教学能力。例如,组织教师参加红色精神专题培训,学习革命历史和劳动教育理论;鼓励教师参与红色劳动教育研究,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优化劳动教育模式,采用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将红色精神融入劳动教育的各个环节。例如,设计以红色精神为主题的劳动项目,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完成劳动任务,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实践能力。

结束语

红色精神融入高校劳动教育,是传承革命传统、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创新路径,红色精神将为劳动教育注入新活力,助力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静.“百年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析[N].河南经济报,2024-04-18(012).

[2]徐妙云.红色精神融入高校劳动教育路径研究[J].办公室业务,2023,(24):110-112.

[3]章燕.红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价值及实践路径[J].改革与开放,2022,(11):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