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IGC的滩头年画文创设计现状与未来发展探讨
欧阳宛妤 李希振
湖南女子学院 410004
欧阳宛妤,2002.8,女, 汉,湖南,本科,工作单位湖南女子学院。
李希振,1983.4,男,苗族,湖南,硕士研究生,湖南女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
基金资助: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湖南滩头年画在文创设计中应用与实践”(S202311538014);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青年项目“湖南滩头木板年画图像叙事及创新转化研究”(23B0905);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AIGC背景下基于OBE理论的设计类专业人机协作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2401001717);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滩头年画文化基因图谱构建与数智转化路径研究”(24YBA261)的研究成果;
摘 要
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在滩头年画文创设计中的应用现状与未来发展路径。作为湖南邵阳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滩头年画以其古拙风格、浓烈色彩和丰富寓意闻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现代社会语境下,滩头年画面临传统使用场景消退、创作形式固化以及代际断裂等困境。AIGC技术的出现为滩头年画的创新表达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研究分析了AIGC技术的核心原理及其在文创设计中的融合路径,探讨了AIGC对滩头年画设计方式的革新影响,并提出了未来融合发展的策略。研究表明,通过“图像智能生成+文化深度嵌入”的模式,AIGC技术有望推动传统年画元素在现代语境下的重构与传播,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可借鉴的范式。
关键词:AIGC;滩头年画;文创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新
引言
滩头年画作为湖南邵阳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民间美术形式,其艺术风格古拙、色彩浓烈、寓意丰富,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民间精神信仰。然而,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下,滩头年画面临着严峻的传承与发展困境。一方面,其传统使用场景逐渐消退,年画从节日装饰品变为边缘化的民俗纪念物;另一方面,其创作内容与形式相对固化,难以引起年轻一代的情感共鸣和审美认同。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的崛起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AIGC凭借其强大的内容生成能力和视觉重构能力,为滩头年画的文创设计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持和创作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AIGC技术与滩头年画文创设计的融合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语境下的创新表达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滩头年画的文化价值与当代表达困境
滩头年画作为湖南邵阳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民间美术形式,是中国传统年画体系中的重要分支。其审美对象主要为乡野民众,在长期的传承中形成了独特的图式美,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精神寄托。
滩头年画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一是其图像体系蕴含着浓厚的民俗象征意义,如门神、财神、吉祥图案等,承载着“趋吉避凶”“迎祥纳福”的传统信仰;二是其色彩语言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象征性,采用高纯度的红、黄、绿等色彩,构建出浓郁的节庆氛围和情感表达;三是其造型语言夸张质朴,注重“神似”而非“形似”,展现出原始生命力和民间审美意趣;四是其生产工艺具有高度的地域封闭性与完整性,从选材、制纸、刻板、印刷到上色,均在本地完成,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有完整生产链的木版年画体系之一。
尽管滩头年画具有极高的文化与艺术价值,但在现代社会语境下却面临着严重的表达困境。首先,其传统使用场景逐渐消退,年画从节日装饰品变为边缘化的民俗纪念物,难以在现代家居与生活方式中找到合适的应用位置;其次,其创作内容与形式相对固化,多围绕神祇信仰、戏文人物展开,缺乏与现代社会议题的融合与创新;第三,现代年轻群体对于传统图像语汇和视觉形式缺乏情感共鸣,导致年画逐渐被边缘化。
这种代际断裂在滩头年画的传播过程中尤为明显。年轻一代更偏好数字媒介主导下的简洁、互动性强、符号化表达的视觉内容,而传统年画以繁复的构图、艳丽色彩和寓意复杂的画面,难以在视觉风格上满足他们的审美偏好。同时,由于学校美育体系和家庭教育中对年画等非遗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年轻群体对滩头年画的文化背景、审美体系与技艺过程缺乏基本认知,从而加剧了年画传承的困境。
此外,滩头年画的产业生态体系也面临严峻挑战。在20世纪初尚有百余家年画作坊活跃于市场,而至今仅剩“高腊梅作坊”一家勉力维系。传统手工作坊式生产方式与现代文创产业链难以有效衔接,缺乏品牌塑造、跨媒介传播和消费者参与机制,致使其市场拓展能力薄弱。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大背景下,这种封闭式创作生态难以支撑年画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这一困境也提示我们,滩头年画未来的发展不应局限于单一的非遗保护逻辑,而应转向“文化再生”与“创新表达”的路径。在新兴技术的推动下,AIGC等数字创意工具为传统视觉文化的再设计提供了全新的可能。将AIGC应用于年画的图像再创作与互动式传播中,有望突破其在内容、审美与传播方式上的代际壁垒,赋予年画以新时代语境下的生命力。
二、AIGC技术概述与文创设计融合路径
AIGC技术的核心原理基于深度学习和生成对抗网络(GANs)。生成对抗网络由生成器和判别器两部分构成,生成器根据输入的随机数据生成假设的内容,而判别器则判断这些内容的真实性。通过不断的对抗训练,生成器逐步提高生成内容的质量,使得AIGC技术能够生成与人类创作相近的高质量内容。此外,AIGC在图像生成方面的应用也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尤其是文本到图像生成工具(如OpenAI的DALL·E和稳定扩散模型Stable Diffusion),它们能根据文本描述自动生成精美的图像,为文创设计师提供了更多创作工具[[[] 王泽轩,陈亚军.AIGC技术发展与应用进展[J].印刷与数字媒体技术研究,2024,(04):1-14+96.]]。
AIGC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仅改变了创作的工具,它也改变了创作的方式。设计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手绘草图或软件绘图,而是可以通过AIGC技术生成大量的设计方案,并从中筛选出最符合需求的创意。这一过程使得设计过程更加高效和灵活。例如,在滩头年画的设计中,传统的年画通常需要设计师从头开始手工创作,而通过AIGC技术,设计师只需要输入简短的描述,系统便能生成多种风格的年画设计,既能够保持传统文化的韵味,又能融入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设计的结合上,AIGC技术为传统艺术形式的数字化转化提供了新的路径。滩头年画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其历史悠久,形式独特。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年画的传承和创新面临着不小的挑战。AIGC技术的引入,不仅能够将滩头年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转化为数字化内容,还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意性设计,突破传统工艺的局限,使之能够进入更广泛的消费市场。
通过AIGC,设计师可以在传统年画的基础上,快速生成不同风格、不同色调的设计图案,甚至通过AIGC技术模拟滩头年画的制作工艺,呈现出更加现代化、个性化的文创产品。AIGC在文创产业中的应用,实际上是对整个文创产业链的深度融入和改造。从设计、生产到营销,AIGC技术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设计环节,AIGC帮助设计师生成创意原型,并进行风格优化,为传统文化设计提供了创新工具。在生产环节,AIGC生成的设计图案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模板,减少了人工设计的工作量,提高了生产效率。更为重要的是,AIGC在营销环节的应用,为文创产品提供了个性化的宣传方式,可以精准地吸引目标受众,从而提高文创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随着AIGC技术在文创设计中的不断深入应用,其在未来的发展潜力不可小觑。首先,随着算法的不断优化,AIGC技术将能够更加精准地理解设计需求和文化内涵,生成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意作品。其次,AIGC将与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进一步结合,为用户带来更加沉浸式的文创体验。此外,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进程的加速,AIGC技术将在国际市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文创产品突破地域和文化的限制,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全球市场。
然而,AIGC技术的应用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首先是版权问题,AIGC生成的内容归属问题尚未明确,这可能会导致知识产权争议。其次,AIGC在生成内容时依赖于大量的历史数据,这些数据的质量和来源将直接影响生成内容的质量,因此,如何保证数据的多样性和公平性,是AIGC技术发展的关键。此外,AIGC在设计过程中并非完全依赖人工智能,设计师仍然在筛选和优化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AIGC技术虽然能够提高设计效率,但无法替代设计师的创意和审美判断。
三、AIGC技术对滩头年画设计方式的影响
AIGC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滩头年画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改变了传统的创作过程和设计方式。在传统的滩头年画制作中,艺术家需要依靠熟练的技艺与丰富的经验,通过木版雕刻、手绘等方式来完成作品。而AIGC技术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的支持,使设计师能够借助计算机的强大处理能力,快速生成、调整和优化设计方案,从而大大提升了创作效率和灵活性。
传统滩头年画的创作依赖艺术家的手工操作,这不仅要求创作者具备高超的技艺,还需要大量时间投入来完成每一幅作品。而AIGC技术通过深度学习、图像生成等手段,能够在短时间内生成多种设计方案,极大地提升了创作效率。设计师只需要输入简单的主题或关键词,AIGC系统便能自动生成符合滩头年画风格的图案,节省了大量的手工创作时间。此外,AIGC的自动化设计能力还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优化,生成更多创新性的设计方案。这种高效且灵活的设计方式,使得滩头年画的创作不再受到手工局限,能够更快速地响应市场和观众的需求。
滩头年画有着鲜明的地方性风格,通常以鲜艳的色彩、简洁的图案和浓厚的象征意味为特点。然而,随着AIGC技术的介入,传统风格的年画不仅可以得到保留,还能通过算法进行再创造。AIGC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调整色彩搭配、形态和图案结构,甚至融合现代设计元素,产生既保留传统美感又具有时代感的新作品。例如,设计师可以通过AIGC将滩头年画中的传统对称构图,重新诠释成更加流畅和动感的现代风格,赋予年画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创新性。
此外,AIGC技术还能够将滩头年画的视觉语言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利用其图像生成和风格迁移能力,设计师可以将滩头年画与其他文化艺术形式相融合,创造出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作品。这种跨文化融合不仅增强了滩头年画的国际影响力,也使其更能吸引全球观众的注意,推动了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全球化传播。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定制化产品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滩头年画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也开始面临个性化定制的需求。AIGC技术的出现,使得滩头年画的设计可以根据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个性化调整。例如,在特定节庆或个人需求下,AIGC可以生成具有独特主题、色彩和图案的年画作品,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设计师通过AIGC的辅助,不仅能够快速响应不同的市场需求,还能够保证设计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这种定制化的设计方式,尤其在现代文创产品和商品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AIGC技术,滩头年画不再仅仅是传统的文化符号,它可以根据时代背景、消费者的审美和情感需求进行灵活设计,进入到更广泛的消费市场中。设计师可以为企业定制具有品牌特色的年画产品,或根据客户的个人喜好,调整作品的色调和图案,从而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消费者的品牌认同感。
AIGC技术不仅推动了滩头年画在视觉风格上的创新,还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的滩头年画承载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象征意义,这些文化元素通过AIGC技术的帮助得到了新的表现形式。AIGC通过对大量传统作品的学习与模仿,能够将滩头年画的文化特色保存下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例如,AIGC技术可以帮助设计师在保留传统年画元素的同时,融入现代艺术表现手法,使其既不失传统文化的内涵,又具有现代设计的视觉吸引力。
四、AIGC与滩头年画的审美融合与未来发展路径
滩头年画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具有鲜明的图像语言和地域文化属性。当前,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AIGC技术逐渐渗透至文化创意领域,为传统艺术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新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AIGC与滩头年画的结合,不仅体现了技术与艺术的跨界融合,更关乎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逻辑之间的互动关系。
滩头年画的审美特征突出,尤其表现在图案的符号性和色彩的象征性上。在AIGC技术的应用中,可以通过“图形借用与重构”的方式对年画经典元素进行智能再创造,从而在尊重传统美学的基础上进行当代表达。例如,研究指出,AIGC可以提取年画图形的装饰性特征,并通过机器学习重组这些视觉符号,使其在新产品设计中具有鲜明的文化辨识度,如滩头白马毛尖茶叶包装中的门神图案即是一例。
在色彩表达方面,AIGC通过训练模型对滩头年画传统色彩搭配进行分析与优化,可实现“色彩与风格的数字化表达”。滩头年画常用红、黄、绿等高饱和度色彩,表现吉祥喜庆的氛围。AIGC模型可以借助对传统色彩规律的分析,自动生成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的色彩方案,在视觉上维持传统风格,又能适应当代审美需求。这一能力在家居装饰、数字展示和文创产品设计中尤为重要。
除了风格模仿和图像重构,AIGC还具备高度个性化的创作潜能,能够为用户提供“智能化创作与互动体验”。研究表明,用户通过输入关键词或选择滩头年画的风格样本,即可生成个性化图像,从而提升用户的文化参与度与创作体验。这不仅激发了用户对传统艺术的兴趣,也拓展了滩头年画在数字时代的传播路径。
尽管AIGC技术在助力滩头年画文创设计方面展现出广阔前景,但在“审美融合”过程中仍需警惕技术所带来的“文化异化”问题。一方面,AIGC的生成逻辑依赖大数据的归纳与模式化处理,这可能在不经意间消解滩头年画所独有的文化语境;另一方面,自动生成的内容若脱离对年画文化内涵的理解,极易流于符号拼贴,导致传统艺术“形式存在、精神缺席”。因此,研究者指出,“AI+人文”将成为未来AIGC发展的重要方向,强调技术之上的文化价值与伦理关怀。
针对上述挑战,可从以下路径推进AIGC与滩头年画的融合发展:首先是“数据训练与文化元素的深度融合”。将滩头年画的文化特征编码为AIGC训练模型的核心变量,实现内容生成的“有根性”。其次是“人机协作的创作机制”。AIGC并不应完全取代人类创作主体,而应作为创作者的辅助工具。再次是“多场景应用与产业赋能”。AIGC生成的滩头年画元素不仅可用于传统年画作品,还可延伸至多种新媒体形式,实现“图像--文创--场景”的系统转化,增强非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与市场适应力。最后,在推进技术应用的同时,应高度关注“伦理与可持续性”。避免模型生成内容涉及偏见、误读,维护年画文化符号的神圣性与严肃性。
结 语
本研究基于AIGC技术与滩头年画文创设计的融合现状,探讨未来发展路径。AIGC技术为滩头年画创新与传承提供新可能性,改变传统设计方式,提高创作效率,丰富表现形式,实现个性化定制,促进传统与现代融合,为滩头年画在数字时代传承与发展开辟新途径。AIGC技术助力滩头年画突破形式局限,实现内容、审美与传播方式创新。保留传统文化内涵,适应现代审美需求,拓展应用场景。通过数据训练、人机协作、多场景应用与产业赋能等路径,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结合,增强文化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警惕文化异化风险,确保技术服务于文化传承与创新。未来,随着AIGC技术进步,滩头年画将有更多可能性实现传统与现代融合,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中焕发生机。通过"图像智能生成+文化深度嵌入"模式,推动年画传统元素在现代语境下重构与传播,为非遗艺术可持续发展打开新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雷永明,杨国平. 滩头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 [J]. 学海, 2010, (03): 214-216.
王泽轩,陈亚军.AIGC技术发展与应用进展[J].印刷与数字媒体技术研究,2024,(04):1-14+96.
郭全中,张金熠.AI+人文:AIGC的发展与趋势[J].新闻爱好者,2023,(03):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