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生数学学习焦虑的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

作者

张浩

湖北省仙桃市长埫口镇大福小学

摘要:本研究深入探讨小学生数学学习焦虑的成因及应对策略。成因包括个体因素,如学生对数学的态度与信心、性格与能力;情境因素,如数学学科的严谨性和抽象性以及教师行为;环境因素,如父母的指责与鼓励。应对策略有培养学习兴趣,包括激发认知冲突引兴趣和创设情境感受乐趣;因材施教,对优生深度提问促钻研,保护差生自尊心;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进步并控制过强竞争;调整教学方式,减少限时测验压力并培养多方面能力。小学生数学学习焦虑是复杂问题,需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解决,以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学习焦虑;成因;应对策略

引言: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焦虑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许多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这不仅影响了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可能对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一、学习焦虑相关理论

1.焦虑的定义与表现形式

数学焦虑是一种特殊的学科焦虑,是个体在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时,由担心和不安引起的不良生理反应和负面情绪。小学生数学焦虑的具体表现形式多样,高度焦虑者面对任何类型的数学问题时都会紧张、忧虑、思维混乱,如有的学生一提到考试就精神紧张,甚至会伴有头疼、易发脾气等症状;适度焦虑者在数学思维活动中保持着适度的紧张感和危机感,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低度焦虑者学习数学时态度冷漠、没有积极性、反应迟钝,对数学学习持无所谓或冷漠的态度,缺乏紧张感,情绪消沉,行动松懈,反应迟钝。

2.焦虑对学习的影响

以案例说明数学焦虑如何阻碍学生数学能力发展。例如,有研究表明,高数学焦虑被试解决进位加法问题要用 753 毫秒,而低数学焦虑被试仅用 253 毫秒,低数学焦虑组的解题速度几乎比高数学焦虑组被试快两倍。高焦虑被试的解题速度有时会与低焦虑被试的解题速度一样快,但会以大幅度降低解题正确率为代价。这充分说明数学焦虑会直接阻碍学生的数学认知过程。同时,数学焦虑者会过多关注自己的强制思想、担忧和负面认知等焦虑反应,分散对当前任务的注意力。随着数学焦虑程度的增加,学生的记忆容量减小,反应时间长,正确率低。比如在学习过程中,数学焦虑的学生可能会因为过度紧张而无法集中精力记忆数学公式和定理,导致知识记忆效率降低。此外,数学焦虑还会损伤学生的自信心,压抑学生的创造力。数学焦虑者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无法做合适的评价,多数将原因归结为“脑子不灵活、死板”,因而丧失对数学的信心,更加谈不上在数学上发挥自身的创造力。

二、小学生数学学习焦虑的成因

1.态度与信心的影响

小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和信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是否会产生焦虑情绪。如果学生不喜欢数学,一听到“数学”二字就感到头痛,那么这种消极的态度会逐渐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埋下焦虑的种子。例如,有研究表明,约 30%的小学生表示不喜欢数学,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繁琐的学科。这些学生对数学学习信心不足,产生消极心理,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助和恐惧,进而引发焦虑。这种消极态度可能源于多种因素,如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遭遇过多次失败,或者对数学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数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实际用途。

2.性格与能力的作用

性格特点和能力差异也是导致小学生数学学习焦虑的重要因素。性格消极的学生容易把问题往坏的方面想,甚至无中生有产生焦虑。比如,在做数学作业时,遇到一道稍微有点难度的题目,性格消极的学生可能会立刻认为自己做不出来,从而产生焦虑情绪,影响后续的解题思路。而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往往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在讲究时间的活动中,如考试、测验甚至课堂练习,他们可能会因为解题速度比其他同学慢而感到焦虑。有数据显示,在数学考试中,能力较低的学生平均解题时间比能力较强的学生多出约 30%。这些学生长期处于竞争激烈、气氛紧张的学习环境中,更容易产生数学焦虑。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数学能力产生怀疑,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同学聪明,从而陷入焦虑的恶性循环。

3.教师行为的负面影响

教师的行为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焦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如果偏爱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对成绩较差的学生不予理睬或持蔑视态度,会让成绩不好的学生失去信心,从而产生焦虑。例如,在课堂上,教师经常表扬成绩好的学生,而对成绩差的学生的问题视而不见,这会让成绩差的学生觉得自己被忽视,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教师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出错的学生讽刺挖苦,也会引发学生的焦虑。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错误,教师不是耐心引导,而是讽刺挖苦,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比如,教师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你怎么这么笨”,这样的话会让学生感到羞愧和焦虑,不敢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或向老师请教问题。此外,如果教师对数学程度不同的学生采取同样的教学方式,让他们完成相同的任务,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则会产生压力,形成数学焦虑。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不同,统一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成绩较差的学生可能会觉得自己跟不上进度,无法完成任务,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三.应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焦虑的策略

1. 培养学习兴趣,激发认知冲突引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认知冲突的方法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增加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度”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测不同形状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是多少度,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三角形的大小不同,内角和也会不同。然后,教师通过让学生实际测量不同三角形的内角并进行计算,发现无论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如何,内角和都是 180 度。这种认知冲突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据研究显示,当学生在学习中经历认知冲突并得到解决时,他们对该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会更加深刻,同时对数学的兴趣也会大大提高。大约有 70%的学生表示,通过这种方式学习数学会让他们觉得更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2.创设情境感受乐趣

教师可以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比如,在学习“平均数”这个概念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班级组织义卖活动的情境,让学生计算每个小组义卖所得的平均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收集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不仅能够深刻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还能体会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有调查表明,约 80%的小学生在参与这样的情境式学习后,对数学的兴趣明显增强。此外,教师还可以创设游戏情境,如数学谜语、数学竞赛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能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减少对数学的焦虑情绪。

总之,未来的研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策略,以更好地应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焦虑问题,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付卫东,马沁雪."双减"背景下教育焦虑的成因与纾解[J].团结, 2023(2):46-50.

[2]罗玉华. "小学生数学焦虑的成因与对策." 数学教育学报 17.3(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