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开展家庭养老服务的困境和出路研究
梁嘉榕
甘肃 西南石油大学 610500
摘要:21世纪的中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受人口基数和人们生育意愿的影响,近年来,老年人口数量呈逐年增长的态势。老年人口的不断增长,使我国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以家庭养老为主。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经济条件的不同,农村老人面临的问题要多于城镇居民。因此,研究农村地区家庭养老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笔者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福利多元理论的指导下,对L村的6位具有代表性的老年人进行非结构性访谈,从经济供养、生活照料以及娱乐方式等方面总结会宁县L村家庭养老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探索农村家庭养老的出路。从而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的解决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农村老年人能更好的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
一、研究背景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占比13.5%。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4.63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我国人口老龄化有三个最主要特征:
一是老龄化水平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2010年到2020年,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分别增长5.44个百分点和4.63个百分点,老龄化率为101%。与上个10年相比,老龄化率上升幅度提高了50.83%。2020年65岁以上人口数为19064万人,2021年65岁以上人口数为20056万人,仅一年时间就增长了992万人。
二是老龄人口基数大,目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
三是老龄化水平城乡差异显著,从全国看,农村60岁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占比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老年人口数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
据华经情报网调查,受中国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其中占中国老人很大比重的农村老人的养老方式90%为家庭养老。家庭养老不仅是代际间经济上的补充,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在一个家庭中,因长久共同生活而产生的亲密感情,是其他任何社会关系所不能代替的,这正是家庭养老所具备的特殊优势。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使得养老主体缺失,导致家庭养老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同时给社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压力。
基于此背景,本论文以西北农村地区家庭养老问题为研究主题,结合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通过多渠道广泛收集、查阅国内外关于农村家庭养老服务的资料,选取会宁县L村作为笔者的调研地点,充分利用了地缘优势和熟人社会等有利因素,以观察和访谈的方式,对L村家庭养老状况进行更为全面的调查,为全面、真实的收集到相关的文献资料和文字资料。从而探索我国西北农村地区开展家庭养老模式所出现的问题并提炼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对策。
二、L村家庭养老的现状分析
(一)L村大致状况
会宁县L村是一个典型的西北农村,以下是该村老年人的基本情况:村里有246户家庭,共1248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89人,全部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老人中有58%是空巢老人,大部分老人生活能够自理,子女大多长时间生活在县城,偶尔回家探望;老年人文化活动较少,村里很少有供老年人锻炼、娱乐的设施,大部分休闲时间都是在家中度过,有时去村头晒晒太阳和村民聊聊天;L村以发展农业种植为主,农作物大多供自家食用,收入水平较低。
(二)访问对象大致状况
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共寻找了6位老人作为自己的访谈对象,通过对访谈内容的整理和归纳,得到了我们需要的结果。这6位被访者,我们分别用A老人、B老人、C老人、D老人、E老人、F老人来代替。访问对象的一般信息如下。
A老人,性别男,年龄76岁。身体较为硬朗,性格也开朗。儿子常不在家,外出务工。妻子患病,需要A老人照顾。与儿子关系并不好,其女儿较为孝顺,节假日会给予老两口钱财。目前对自己的生活还算满意。
B老人,性别女,年龄69岁。身体不好,患慢性疾病。儿子也外出务工,偶尔回家。平常的生活起居靠老伴照顾,对生活较悲观,每月有领取养老金,要定期去医院复查,医疗开销大。
C老人,性别女,年龄62岁。身体硬朗。儿子开了一个磨面厂,同时养了8头牛,家庭收入还算可观。老人的孙子跟随儿媳去县城读书,只有节假日会回来,老人非常想念自己的孙子。
D老人,性别男,年龄72岁,平常不在L村居住,随儿子在市里居住生活,帮忙照看孩子。儿子是高级工程师,家庭收入很高,但是老人在市里生活并没有觉得快乐,也不愿和市里的老人交流,接完孙女就回家看电视。
E老人,性别女,年龄66岁。身体硬朗,,喜欢热闹。儿子在市里上班,平常自己一个人在L村居住,儿子每月会给生活费,生活宽裕,也不需要种地。偶尔会跟村里的姊妹去文化广场跳舞。
F老人,性别男,年龄81岁。卧病在床,现由儿媳照看,儿子外出务工,家庭条件并不好,儿媳也要去地里干活,基本没有时间照顾老人。老人现在对生活没有希望,平常的娱乐就是一台收音机,每天下午四点半播放秦腔的时间就是老人最快乐的时间。
(三)L村家庭养老现状
根据以上访谈结果我们可以发现,L村老年人家庭养老现状如下:
第一,多数为空巢、失独老人,老年人孤独感强烈。由于家庭收入的原因,年轻的子女大多到县城谋生,因工作原因,很少回家探望,导致老年人孤独感非常强。
第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单一,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和服务设施不完善。
第三,老年人生活困难,绝大多数老年人以务农为生,农业种植为主要经济来源,他们的经济来源很少,老年人大多数都要靠子女赡养。农村老年人物质生活条件较差。
三、农村地区家庭养老的困境
(一)农村家庭养老服务主体缺失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家庭生活压力也随之增加,农村青壮年为应对经济压力,提高收入,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对于老人的照顾有所耽搁,在老人需要的时候不能及时提供帮助。而且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快速下降,罹患老年疾病的风险增高,如果身边无人照顾可能出现没有人及时送去就医的情况,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而且老年人的配偶作为另一个主要的服务主体,提供服务时也面临很多的困难,首先老年人配偶身体状况大多也欠佳,其次经济收入不足,两者属于互相搀扶的状态,在老年人困难时也只是起到陪伴的作用。
A老人:我这老婆子的病就是半夜发作的,我没当回事,第二天早上,说头晕的不行,我觉得不太对劲了,赶紧给我儿子打电话,第二天才从县城赶回来,就送医院了,医生就说是脑溢血,再迟一点可能就保不住命了。
(二)农村家庭养老资金储备不足
对于老年人来说,身体机能迅速下降,老年群体患上各种老年病及其慢性病的概率加大,所以医疗支出变成了一个主要消费项目,但是农村老年人没有固定收入,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农作物所得收入以及儿女逢年过节给予父母的钱财,除此之外,就是政府每月的养老金补助。这些收入往往不能很好的满足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对于农村老人来说,要想更好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必须有充足的物质基础。
A老人:趁我现在身体还行,我多种点地,多卖点钱。粮食上卖的钱,我就拿来给老婆子买药了,就不找我儿子要钱了,再加上女儿过年过节给的钱,我俩生活够了。
F老人:家里也没钱儿子挣,的钱要给孙子读大学用。
(三)农村家庭中父辈与子女之间沟通交流不畅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运用范围日益广阔,科技发展速度过快。导致老年人跟不上科技进步的步伐,出现了十分严重的“数字鸿沟”,老年人对新兴事物的不了解,造成大多数老年人和子女以及孙子女之间的代沟较大。并且,出现严重的心理沟通障碍,由于操作不了手机以及电视机导致很多老年人的娱乐方式单一。并且在学习科技产品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严重挫败感以及与子女之间的冲突,也可能会出现“心理空巢”。
D老人:我那个儿子犟的很,我说我不去市里,乡下呆着自由自在,现在住在楼房上,不自由。看电视还要人帮忙操作,怪麻烦。
F老人:平常我就听听我的收音机,电视机我也不会操作,唉,不学了,我这老古董(指收音机)也很好。你说现在的科技进步的,手机上都能看见人(指视频电话)。
(四)村民精神文化单一,孤独感强
由于村中老人大多为留守老人,并且子女因经济原因大多选择外出务工,较少回家探望,导致老年人孤独感非常强,非常渴望自己的儿女能来看望自己。并且村中也没有适合老年人的娱乐设施,老人娱乐活动非常单一。
B老人:平常家里就我们两个人,静悄悄的,也没个声响。最高兴的时候是娃娃来看我们的时候,热闹的很。他们一走吧,又静悄悄的了。
C老人:我想我孙子啊,他在城里念书,就过节的时候才来,有时候心急了,就拿手机打视频,看看我孙子。
E老人:我一个人住了,我儿子和儿媳都去市里了,我不愿意住楼房,我就没去。平常也没个人说话,有时候就坐着发发呆,有时候出去和邻居的老婆子拉拉家常。我挺喜欢跳舞的,但是经常组织不起来人,也没意思了。
虽然目前我国农村家庭养老问题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但是,就目前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来看,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里,家庭养老仍然是主要的选择。要想有效地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就必须不断地改进和加强家庭养老的方式。或者探索更多的适合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路径。
四、农村家庭养老的出路
(一)提高农业经济保障能力
1.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要全方位多角度的提升农民收入,改善传统单一种植习惯,引进新型种植技术,引进符合L村气候的高产农作物,增加粮食产量,提高老人们的获得感和安全感。
2.发展红色旅游业
会宁县本来就属于红色革命圣地,有许多著名红色旅游景点。其中革命圣地大墩梁烈士陵园就路过L村。村委会可以抓住此优势,发展旅游业。提高农民收入,打好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
(二)丰富养老形式
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的责任,而且也需要更多的主体去参与其中。
首先,注重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和慈善机制的创新,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项目,以募集社会资金,为社会养老资源提供有效和延续性的保障;其次,以乡村建设行动为突破口,重点扶持发展农村内生力量,大力发展“老年协会”等农村为老服务的社会组织,通过发掘自身优势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在老年社会救助方面,要不断加强对老年人的社会救助力度,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并适时调整和提高特困人员的供养标准,完善临时救助体系,确保因灾因病等支出性生活困难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在老年社会福利方面,健全和完善老年社会福利事业,通过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增强政府对农村老年人的重视度,改善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状况,在提供经济保障,提高其幸福度,缓解家庭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推动农村“社工站”建设,引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
2021年4月20日,为统筹推进农村社会工作,民政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乡镇社工站建设的通知》。这充分体现出国家对于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支持。通过建立乡镇社工站,引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进入农村地区开展专业服务,可以有效确保服务质量,提高人民满意度,更好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五)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多修建一些老年人娱乐活动场所,拓展活动场地,组织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娱乐生活。同时要转变子女的观念,支持自己的父亲母亲参与娱乐活动。家人的支持对于老年人来说非常重要。同时这也可以改善亲子关系,确保家庭的和谐稳定。
(六)破解农村空心化现象
随着经济加快转型,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他们长期外出打工,没有时间照顾家里的老人,要想更好的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减少留守老人。当务之急是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地方政府要加大农村地区招商引资力度,根据会宁县L村的特色,引进一批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企业,通过税收、政策支持等途径使得此类企业在本地生根发芽,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其次,要鼓励有经验、有思想的本地农民、大学生、退伍军人回乡创业,在此基础上给予他们一定的税收、政策方面的支持,促进当地农民群众增收。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农村“空心化”问题将逐步得到缓解,农村家庭养老的服务主体才能回归,这样才能解决“谁来养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EB/OL].http://www.stats.gov.cn/ztjc/zdtjgz/zgrkpc/dqcrkpc/ggl/202105/t20210519_1817698.html.
[2]阎晋平.《会宁年鉴(2020)》.甘肃人民出版社,2020,4.
[3]张文范.坚持和完善家庭养老积极创造居家养老的新环境[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8(03).
[4]王军丽,洪阳.对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家庭养老的优化对策研究[J].山西农经,2022.
[5]李蕊.新时代破解农村养老难题的路径探索[J].人民论坛,2022(05):36-39.
[6]杜艳辉,刘婷.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132-133.
[7]韩明燕.西部山区农村养老问题研究[D].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21.
[8]杨淑芹.论老年人的价值、需求及老年人的社会参与[D].辽宁师范大学2012,(1):12-15.
[9]王艳芳,冯志涛.农村社区居家养老需求供给影响因素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6):17-21.
[10]李益倩.社区互助养老实践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太仓市沙溪镇[D]苏州:苏州大学,2016.
[11]高翩.安徽省G村养老服务供给的现状和困境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20.
[12]顾根根.农村留守老人互助养老的社会工作介入[D].江西财经大学,2019.
[13]洪伟强.农村留守老人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
[14]董雪.永嘉县Y镇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21.
[15]贺唐琼.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研究[D].云南大学,2018.
[16]徐茜钰.大连市柳家村家庭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年龄差异视角[D].沈阳农业大学,2019.
作者信息:梁嘉榕(2001-),女,汉族,甘肃白银人,西南石油大学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