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民俗体验与语文素养:小学语文非纸笔测评的实践探索

作者

徐吉

萧山区金山小学 310000

【摘要】    基于民俗文化的低段非纸笔测评研究,围绕民俗体验这一主题,以新课标为主要评价依据,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为最终目标,通过组织主题式、项目化的实践活动,以春联、年画和猜灯谜等项目为活动情境,指向识字书写、阅读理解、创意表达、文化传承等方面,使传统文化与语文素养相互融合,建构特色的非纸笔测评任务群。

【关键词】 民俗文化  项目化  非纸笔测评  评价体系

为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我围绕“春节民俗体验”活动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生动的实践项目,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学生参与春联、年画和猜灯谜等节日活动,这些富有趣味性的项目不仅提供了亲身体验中华文化的机会,还提升了他们的识字与书写能力,深化了对语文学习的理解。此次活动强调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春联写作让学生领悟语言的对称美,年画创作帮助他们理解图像表达的内涵,而猜灯谜则锻炼了逻辑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我们的测评方式以主题式和项目化实践为核心,突破了传统纸笔测评的局限,鼓励学生在有趣的环境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综合考查学生的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对文化的理解与传承。通过动手实践和创意表达,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逐步培养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依据统编教材和学校的特色,构建了以“民俗文化”为主线的非纸笔测评框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涵盖独立识字、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和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我们的多元化、实践性强的评价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支持他们的终身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升知识与技能,还能在探索与实践中领悟中华文化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为未来的学习与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设计内容】

项目一 年画画笔趣

题目设计

(本节课以一年级上册声母、韵母为背景)

1.在声母韵母年画创作竞赛活动中,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声母或韵母,如“b”、“p”或“e”等,接着要求每组根据所选字母创作年画,例如“m”可以画出美味的馒头,寓意着来年丰收与富足;“e”则可以画鹅,象征吉祥。各组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画作,并根据声母或韵母为作品命名。作品完成后,小组轮流上台展示年画,并详细解释它们的寓意,比如“我们画的是“p”,年画中是泼水,象征给大家传递福气”。每个小组的展示要包括字母、年画及其背后象征的寓意。教师对各组的创意、文化理解、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进行打分,评定优、良、合格等级。活动过程中,学生们既要发挥创造力,又要巩固对声母韵母的理解,最后教师为表现突出的组颁发小奖励,鼓励他们继续保持积极学习的态度。

2.在接下来的声母韵母年画连线竞赛中,利用多媒体展示若干幅与简单声母和韵母相关的年画,每幅年画都与特定的声母或韵母对应,如“m”对应一幅梅花图,象征美丽;“a”对应一幅小孩举鞭炮的图,代表快乐。在课堂上随机展示这些年画,并出示一列声母或韵母,让每个小组轮流进行连线。每组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正确连线声母或韵母与相应的年画,并大声说出声母或韵母的发音以及年画背后的寓意。例如,学生可能连出“m”与梅花,并解释梅花代表坚强与美丽。根据小组的速度、准确度、发音的清晰度以及对年画寓意的理解进行评分。

设计依据

此次年画教育活动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通过将声母、韵母学习与传统年画文化相结合,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认同感。活动设计注重语文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学生通过绘制年画并为其命名,加深对声母、韵母的理解,同时体验年画的祈福文化。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竞赛,不仅巩固了拼音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突破了传统纸笔测评的局限,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项目二 春联创意乐园

题目设计

(本节课以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5课对韵歌为背景)

1.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获得一张只给出一半的对联卡片,例如“雪____”、“花____”、“山___”。各组需在规定时间内填写相应的词语,完成对联的另一半,如在“雪____”后写上“风”,并准备解释选择的理由。完成后,各组依次上台分享他们的对联和解释,为每组的创意和表达评分。

2.在拼音配对游戏中,学生的目标是通过拼音和字的配对,巩固对汉字及其拼音的记忆。准备对韵歌中的名词拼音卡片,如“云”、“(yún)”、“雨”、“(yǔ)”、“雪”、“(xuě)”等,每个名词制作一张卡片。接着,将字和拼音分别放在教室的两个区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争取在规定时间内找到对应的字和拼音进行配对。配对完成后,学生需大声朗读每对字及其拼音,例如“云”--“(yún)”。并为学生提供对联纸,鼓励填写自己认为的其他的具有对称特点的词汇,并说明对应理由,为每组的创意和表达评分。

设计依据

此次活动设计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重点强调“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在活动一中,学生通过分组填写对联的另一半,不仅加深了对春联词汇的理解,还锻炼了逻辑思维和创造力,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活动二的拼音配对游戏则通过动手实践巩固了汉字及其拼音的记忆,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趣味性,同时通过大声朗读提升了学生的语音识别能力,为今后的阅读和书写打下良好基础。这些活动符合课程标准中促进学生主动识字和语言交流的目标。

项目三 灯谜猜猜乐

题目设计

利用多媒体设备为每个小朋友展示电子灯笼,灯笼上将显示描述小动物习性或特点的谜语。例如,一个灯笼上可能写着:“我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喜欢在树上跳跃,常常发出叽叽的叫声,我是谁?”答案是“松鼠”。这些灯谜将结合动物的颜色、生活环境、声音等特征,帮助小朋友们更好地猜出谜底。随后,小朋友们将被分成若干小组,利用小动物的特点进行猜谜。在规定的时间内,每组可以选择一到两个电子灯笼进行猜谜,老师会为每个猜对的谜底给予相应的奖励。小朋友们可以轮流上台,分享他们猜到的答案及小动物的特点,设定时间限制,鼓励小朋友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尽量多猜对谜语。在猜谜过程中,各组还需进行一些创意表达,比如模仿小动物的动作或声音,增强活动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设计依据

本次猜灯谜活动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通过多媒体技术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灯谜不仅代表着传统文化,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电子灯笼展示谜语,学生在互动中锻炼解谜能力和逻辑思维,同时通过小动物的习性拓展对自然界的认知。活动鼓励团队合作与竞争,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明亮.小学语文第一学段非纸笔测评的问题与对策[J].小学语文,2024,(09):84-88

[2]沈晓敏.素养立意的小学语文第一学段非纸笔测试的设计与实施[J].小学语文教师,2023,(04):4-10.

[3]王瑛,俞红燕.基于区域特色的非纸笔测评的实践探索[J]教育,2024,(15):7-9.

[4]倪宗红,陈占琴.基于非遗文化情境的素养测评实践探索[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3,(03):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