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儿童立场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内生动力课堂的实践探究
江敏晔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 江苏苏州 215128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和法治观念养成起着奠基作用。基于此,本文聚焦儿童立场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内生动力课堂展开实践探究,阐述了立足儿童立场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构建内生动力课堂的策略与方法,旨在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的内生发展,凸显现代化教育思路。
关键词:儿童立场;小学道德与法治;内生动力课堂;实践探究
引言
在教育理念日益更新的今天,重视儿童立场已经成了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在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学方法往往过于单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充分激发。而关注儿童立场建构内生动力课堂能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要、兴趣爱好及认知特点,从而实现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并内化道德法治理念的转变,这对增强课程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聚焦儿童立场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内生动力课堂的实践意义
关注儿童的立场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内驱力课堂具有深刻的意义,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来看,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特点,可以使教学更容易被接受,并有助于知识的吸收和品德的塑造[1]。在学生素养提升方面,内生动力课堂调动了学生积极探究道德和法治知识的积极性,推动了道德判断和法治思维的培养,达到了素养自主提升的目的。在教学质量层面上,注重儿童立场,让教学目标准确、内容生动、方法多元,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一改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筑牢学生发展的道德和法治根基。
二、聚焦儿童立场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内生动力课堂的实践方法
(一)营造儿童本位教学情境
创设儿童本位教学情境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关键。儿童本位是指创设教学情境应该从儿童角度、兴趣、生活经验等方面入手。在教学情境贴近儿童实际生活、兴趣爱好的情况下,学生就会更加易于融入情境中,继而深刻地理解、汲取道德、法治知识[2]。
在教授“爱护公共设施”这一主题时,可以构建一个“小小社区管理员”的教学环境,教师要事先准备社区场景中的一些照片、模型和一些简单道具。比如,“维修工具”,上课期间指导学生充当社区管理员,并负责对社区内公共设施进行巡查。现场设置公园内长椅脱落油漆、路灯不亮、健身器材部件松动等公共设施常见破损。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就需要发现这类问题并且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将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公共设施,向居民强调保护设施的重要性、定期对设施进行检查并确保其得到及时的维护。通过这种情境的构建,学生们不再仅仅是被动地学习“爱护公共设施”这一概念,而是能够在模拟的生活环境中,亲自体验到公共设施损坏所带来的种种不便,由此深刻地认识到爱护公共设施的重要性。
(二)实施以儿童为本的互动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教学,是打造内生动力课堂至关重要的手段之一,课堂中进行互动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交流、合作等方式加深对于知识的认知,发展其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3]。
在讲解“遵守交通规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围绕“不遵守交通规则会怎样”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讨论时学生踊跃发言、交流观点,一些小组会提及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公路将变得杂乱且易出现交通事故;有些小组会考虑到行人、车辆不能有序行驶,延误了大家时间等等。然后各组选出代表发言并将讨论的结果报告给班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那么,该怎样遵守交通规则?”“各种交通场景中交通规则有何差异?”等。在这种小组讨论互动中,学生在进一步了解交通规则的同时,也学会用不同的视角考虑问题,形成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与此同时,此种互动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沟通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兴趣,从而更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并对学生的真实生活作出指导,让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地愿意落实道德行为。
(三)发掘与儿童心理相吻合的生活资源
道德与法治课程来源于生活,发掘符合儿童心理的生活资源来开展教学可以使课程内容更具有吸引力与感染力。学生对熟悉的生活场景、事物感兴趣,在教学内容贴近其生活的情况下,学生就比较容易引起共鸣,进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思考问题。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强调教育应该关注生活,把生活的资源带入课堂,可以使道德与法治教学变得更鲜活和真实。
在“学习合理消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挖掘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购物经历这一生活资源,请学生分享学生买文具、零食之类东西的经历,说说自己怎样挑选东西,是否有碰到乱花钱或后悔买东西的现象。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对这些体验进行剖析,有助于学生了解何为合理消费。比如,一位同学分享说他见过一个新出来的玩具,尽管家中已有同类玩具,也禁不住要去购买,导致玩过几次后都没兴趣了。通过这一案例,师生共同探讨,使我们懂得了消费时应该考虑到实际需要,而不是盲从选购。然后,教师可介绍一些关于生活消费场景的照片或者视频,比如超市促销、网络购物等等,从而引发学生们对这些情景下如何实现合理消费的进一步反思。这种教学方式,巧妙地把生活当中的各种资源融入了课堂当中,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下学习到合理消费方面的内容,了解到合理消费所具有重要意义,进而在日常生活当中逐渐形成合理消费这一良好习惯。通过发掘符合儿童心理的生活资源,使道德与法治课堂富有生活气息,激发学生内生的学习动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关注儿童立场,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内生动力课堂,是一次有意义的实践探究,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有益借鉴。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教师要不断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使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真正地进入到学生心中,帮助学生发展成为道德品质优良、法治观念鲜明的新时代公民。
参考文献:
[1]陈爱芹.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策略[J].教育,2024(03):79-81.
[2]张金奉.单元整体教学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策略探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12):161-163.
[3]吴明如.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作业设计的探究与实践——以“美好生活哪里来”单元为例[J].福建教育,2023(48):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