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扫地机器人的移动结构和运动分析
王志磊
福维克制造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1799
摘要: 本文围绕家用扫地机器人的移动结构与运动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对轮式、履带式等典型移动结构的剖析,阐述其构造特点、工作原理及应用场景。同时,从运动学角度详细分析扫地机器人的直线运动、转弯运动和避障运动,揭示运动过程中的力学机制和控制策略。旨在为扫地机器人的设计优化、性能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推动该领域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家用扫地机器人;移动结构; 运动分析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家居设备逐渐走进千家万户。家用扫地机器人作为一种能够自主完成地面清洁任务的智能设备,以其便捷、高效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移动结构是扫地机器人实现自主移动和清扫功能的基础,而对其运动的精准控制则直接影响清扫效果和用户体验。因此,深入研究家用扫地机器人的移动结构和运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家用扫地机器人的移动结构
2.1 轮式移动结构
1. 两轮驱动加从动轮结构: 这是最为常见的轮式移动结构,由两个驱动轮和一个或多个从动轮组成。驱动轮通常位于机器人底部的两侧,由独立的电机驱动。电机通过齿轮传动将动力传递给驱动轮,实现机器人的前进、后退和转弯运动。从动轮则主要起到支撑和辅助转向的作用,一般安装在机器人的前端或后端。这种结构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控制方便、能耗较低,能够适应大多数室内平坦地面的清洁需求。例如,市面上常见的圆形扫地机器人多采用这种结构,其两个驱动轮提供主要的驱动力,而前端的万向从动轮则可以灵活地改变机器人的运动方向,使其能够在家具之间自由穿梭。
2. 四轮驱动结构: 四轮驱动的扫地机器人配备四个驱动轮,每个轮子都有独立的驱动电机。这种结构使得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具有更强的动力和更好的稳定性,尤其是在面对不平整地面或需要跨越小障碍物时表现出色。通过精确控制四个轮子的转速和转向,可以实现机器人的多种复杂运动,如原地旋转、横向移动等。然而,四轮驱动结构相对复杂,成本较高,且能耗较大,因此在一些追求性价比的家用扫地机器人中应用较少,但在高端产品或需要应对特殊环境的扫地机器人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2.2 履带式移动结构
履带式移动结构借鉴了坦克等工程机械的行走方式,将轮子替换为履带。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较大,能够提供更好的抓地力和稳定性,因此在不平整地面、地毯等复杂环境下具有出色的通过性。与轮式结构相比,履带式结构能够更好地适应地形的变化,如跨越门槛、爬上小斜坡等。此外,履带式扫地机器人在清扫过程中对地面的压力分布较为均匀,不易对地面造成损伤。但是,履带式结构的缺点也较为明显,由于履带的摩擦阻力较大,导致机器人的能耗较高,运动速度相对较慢,而且结构复杂,维护成本较高。因此,履带式移动结构在家用扫地机器人中应用相对较少,主要用于一些对通过性要求较高的特殊场景,如户外庭院清扫或工业清洁等。
2.3 混合式移动结构
为了综合轮式和履带式移动结构的优点,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了混合式移动结构。这种结构通常结合了轮式和履带式的特点,在不同的工作场景下可以切换不同的移动方式。例如,在平坦的地面上,机器人采用轮式移动方式,以提高运动速度和降低能耗;当遇到不平整地面或障碍物时,切换到履带式移动方式,增强通过性。常见的混合式移动结构包括轮履切换式和轮履复合式。轮履切换式结构通过机械装置实现轮子和履带的切换,结构相对复杂,但切换效果较为明显;轮履复合式结构则是将轮子和履带集成在一起,在运动过程中同时发挥作用,结构相对简单,但设计和制造难度较大。混合式移动结构为扫地机器人的移动性能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但目前仍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三、家用扫地机器人的运动分析
3.1 直线运动
1. 运动学原理: 当扫地机器人进行直线运动时,两个驱动轮以相同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旋转。假设驱动轮的半径,角速度为,则机器人的直线运动速度可以表示为v=rw
在理想情况下,机器人应保持直线运动,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地面摩擦力的不均匀、驱动轮制造误差等因素的影响,机器人可能会出现偏离直线的情况。
2. 控制策略: 为了保证机器人在直线运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通常采用闭环控制策略。通过安装在驱动轮上的编码器实时监测驱动轮的转速和转动角度,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反馈信息计算出机器人的实际运动状态与理想直线运动状态之间的偏差,然后通过调整驱动轮的转速来纠正偏差,使机器人保持直线运动。例如,当检测到机器人向左偏离直线时,控制系统会适当增加右驱动轮的转速,减小左驱动轮的转速,使机器人回到直线运动轨迹上。
3.2 转弯运动
1. 差速转弯: 差速转弯是家用扫地机器人最常用的转弯方式之一。其原理是通过控制两个驱动轮的转速差来实现转弯。当机器人需要向左转弯时,降低左驱动轮的转速,同时保持或增加右驱动轮的转速,使机器人围绕一个虚拟的转弯中心进行转弯。转弯半径R 与两个驱动轮的转速差以及机器人的轴距L有关,可以通过公式 计算得出,
其中v左 和v右 分别为左、右驱动轮的线速度。差速转弯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控制方便,不需要额外的转向机构,但转弯半径较大,在狭窄空间内的转弯灵活性较差。
2. 阿克曼转弯: 阿克曼转弯是一种更为精确的转弯方式,通常应用于一些高端扫地机器人或对转弯精度要求较高的场合。阿克曼转弯通过特殊的转向机构,使机器人在转弯时,内侧车轮和外侧车轮的转向角度满足阿克曼几何关系,从而实现较小的转弯半径。这种转弯方式可以有效减少轮胎的磨损,提高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下的运动灵活性。然而,阿克曼转弯机构的结构相对复杂,成本较高,需要精确的设计和调试才能保证其正常工作。
3.3 避障运动
1. 基于传感器的避障策略: 家用扫地机器人通常配备多种传感器来实现避障功能,如红外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激光雷达等。当传感器检测到前方有障碍物时,会将信号传输给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根据传感器的类型和检测到的障碍物距离、角度等信息,采用相应的避障策略。例如,基于红外传感器的避障策略通常是在检测到障碍物时,机器人立即停止前进,然后随机选择一个方向(如向左或向右)转弯一定角度,再继续前进;基于超声波传感器的避障策略可以根据检测到的障碍物距离,提前调整机器人的运动速度和方向,实现平滑避障;而激光雷达则可以实时构建周围环境的地图,通过路径规划算法找到避开障碍物的最优路径。
2. 避障算法: 为了实现高效的避障运动,扫地机器人需要采用合适的避障算法。常见的避障算法包括人工势场法、Dijkstra 算法、A*算法等。人工势场法将机器人周围的环境视为一个由引力场和斥力场组成的势场,机器人在势场中受到引力和斥力的作用,从而实现避障和路径规划;Dijkstra 算法和 A*算法则是基于图搜索的算法,通过在地图上搜索从当前位置到目标位置的最短路径,同时避开障碍物。这些算法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扫地机器人的硬件配置和工作环境进行选择和优化。
四、移动结构和运动对扫地机器人性能的影响
4.1 移动结构对清扫效率的影响
不同的移动结构对扫地机器人的清扫效率有着显著的影响。轮式移动结构由于运动速度较快,在平坦地面上能够快速覆盖大面积的清扫区域,因此在一般室内环境下具有较高的清扫效率。然而,在遇到不平整地面或障碍物较多的区域时,轮式结构的通过性较差,可能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避障和调整位置,从而影响清扫效率。履带式移动结构虽然运动速度相对较慢,但在复杂地形下具有更好的通过性,能够更有效地覆盖各种地面,减少清扫死角,因此在一些特殊环境下(如地毯、户外庭院等)可能具有更高的清扫效率。混合式移动结构结合了轮式和履带式的优点,理论上可以在不同的工作场景下实现更高的清扫效率,但目前由于技术和成本等因素的限制,其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4.2 运动控制对清扫质量的影响
精确的运动控制是保证扫地机器人清扫质量的关键。在直线运动过程中,保持稳定的速度和方向可以确保清扫的均匀性,避免出现漏扫或重复清扫的情况。在转弯运动中,合适的转弯半径和速度控制可以使机器人更好地贴合墙边和角落进行清扫,提高边缘清扫的效果。而在避障运动中,高效的避障算法和快速的反应速度可以使机器人在避开障碍物的同时,尽量减少对清扫路径的干扰,保证清扫任务的顺利完成。此外,运动控制还与扫地机器人的清扫机构密切相关,合理的运动控制可以使清扫机构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清扫质量。例如,在清扫地毯时,通过控制机器人的运动速度和力度,可以使清扫刷更好地深入地毯纤维,清除灰尘和污垢。
五、结论
家用扫地机器人的移动结构和运动是影响其性能和用户体验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不同移动结构的分析和比较,我们了解到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轮式移动结构以其简单、高效的特点成为目前家用扫地机器人的主流选择,但在应对复杂地形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履带式移动结构在通过性方面具有优势,但能耗较高、速度较慢;混合式移动结构则为未来扫地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在运动分析方面,直线运动、转弯运动和避障运动的研究揭示了扫地机器人运动过程中的力学机制和控制策略,为运动控制算法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未来,随着材料科学、传感器技术、控制算法等领域的不断发展,家用扫地机器人的移动结构和运动性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开发新型材料和结构,优化驱动系统和传动方式,提高移动结构的效率和可靠性;同时,结合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和智能算法,实现更加精确、灵活的运动控制,使扫地机器人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复杂的室内环境,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清洁服务。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探索混合式移动结构的应用,充分发挥不同移动方式的优势,推动家用扫地机器人向更高性能、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小虎. 家用扫地机器人技术发展现状 [J]. 日用电器, 2023, (12): 58-61.
[2]王雁琳. 全流程体验驱动的智能家用扫地机器人交互指引设计研究[D]. 江南大学, 2021.
[3]王雁琳,张凌浩. 全流程体验驱动的智能家用扫地机器人交互指引设计研究 [J]. 设计, 2021, 34 (07): 56-58.
[4]商迎美,张晓玲. 家用扫地机器人全区域路径规划与避障方法研究 [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20 (03): 100-103.
[5]汪子翔. 家用智能扫地机器人的工作原理探究 [J]. 通讯世界, 2019, 26 (02): 283-284.
作者介绍:王志磊(1986-)男 汉 河南省驻马店 本科 工程师 研究方向:扫地机器人的产品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