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文学翻译策略研究
李新怡
天津大学外国语学院 天津 300354
摘要:本文以尤金·奈达(Eugene 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框架,以《红楼梦》霍克斯(David Hawkes)英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文学翻译中文化负载词、修辞手法及语篇连贯的翻译策略。通过对比原文与译文,分析译者如何在目标语读者中实现“功能对等”,兼顾文化传递与可读性。研究发现,霍译本通过归化与异化策略的动态平衡,有效化解了中西方文化差异带来的翻译障碍,但部分语义内涵的流失仍需关注。本研究为文学翻译实践提供理论参考,强调译者需在语言形式与文化内涵间寻求平衡。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红楼梦》英译;文化负载词;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
一、引言
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跨语境传递。文学翻译因其艺术性与文化特殊性,对译者的策略选择提出更高要求。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重要视角。本文选取《红楼梦》霍克斯英译本为案例,通过功能对等理论分析其翻译策略,旨在回答以下问题:
1. 霍译本如何处理文化负载词以实现功能对等?
2. 修辞手法与语篇连贯在翻译中如何重构?
3. 功能对等理论对文学翻译实践的启示与局限何在?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其英译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霍克斯译本以其流畅的语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广泛关注,但也因其部分文化信息的流失引发争议。本文通过功能对等理论,系统分析霍译本的翻译策略,以期为文学翻译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二、文献综述
2.1 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内涵
奈达(1964)提出“动态对等”(后改称“功能对等”),主张翻译应追求“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即译文在目标语中的功能与原文在源语中的功能一致。该理论突破传统“形式对应”的局限,关注读者反应,尤其适用于文化差异显著的文本翻译。奈达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译者应在目标语中寻找最自然的表达方式,以实现功能对等[2]。
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在于“读者反应”,即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一致。这一理论强调翻译的动态性,要求译者根据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灵活调整翻译策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尤其在处理文化负载词和修辞手法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2 《红楼梦》英译研究现状
学界对《红楼梦》英译的研究多集中于杨宪益夫妇与霍克斯译本的对比[3]。霍译本以归化策略为主,注重目标语读者的接受度[2],而杨译本则倾向异化,保留原文文化特色[2]。现有研究较少从功能对等视角系统分析霍译本的策略选择,本文试图填补这一空白。
近年来,翻译研究不断深入,众多学者聚焦于《红楼梦》英译本的文化传递。以李明 [2] 为例,其从文化翻译理论出发,分析了霍克斯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认为霍克斯融合归化与异化,有效传递了文化信息。不过,也有学者指出霍译本在部分文化专有项的翻译上存在过度归化,导致原文文化内涵有所流失。本文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借助功能对等理论,进一步探究霍译本的翻译策略。
三、功能对等理论的适用性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包含四个层次:词汇对等、句法对等、语篇对等与文体对等。在文学翻译中,译者需优先实现文化内涵与情感体验的对等,而非机械复制语言形式。例如,汉语诗词的意象翻译需兼顾目标语读者的审美习惯,通过调整比喻或增补注释达成功能对等[3]。
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功能对等理论强调文化信息的传递,要求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既要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又要确保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
2.修辞手法的重构: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双关、对仗等)在翻译中往往难以直接对应,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者通过灵活调整,实现修辞效果的传递。
3.语篇连贯的调整: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增补连词或调整语序,增强译文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四、案例分析:霍克斯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4.1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其文本中充斥着大量文化专有项,其独特的文化元素为翻译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著名翻译家霍克斯在翻译这部巨著时,凭借着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对中西文化的深刻理解,通过一系列精妙的策略成功实现了功能对等。
在归化策略的运用上,霍克斯将“元宵节”巧妙地译为“Lantern Festival”。西方读者对于“Festival”并不陌生,而“Lantern”(灯笼)也是他们能直观理解的事物,这样极大地降低了他们理解这一中国传统节日的难度,使其能够迅速融入译文所营造的情境之中。
异化策略在霍克斯的翻译中也有精彩体现。例如,他将 “红学” 直译为 “Redology”,让这一独特中式表达融入英文语境。尽管西方读者起初可能感到陌生,但霍克斯通过详细注释[2],深入阐释了 “红学” 即研究《红楼梦》的学问这一文化内涵。此举既保留了中国文化的原汁原味,又使西方读者得以接触并熟悉中国独特文化领域,拓宽了其文化视野。
霍克斯运用语义补偿策略,足见其对原文人物理解之深刻。他将 “黛玉” 译为 “Black Jade”,“Jade” 精准保留了中文里 “玉” 的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玉象征美好、纯洁,与林黛玉形象契合,让西方读者在理解人物名字的同时,能初步感知其命运。
4.2 修辞手法的重构
在《红楼梦》的翻译实践里,双关、对仗等精妙修辞,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翻译时需进行灵活转化。
就拿“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红楼梦》第五回)来说,此句运用夸张修辞,生动勾勒出贾府的富贵奢华。译文一方面巧妙利用“lie”与“gold”押韵,使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原文的韵律美感;另一方面,采用意象替换手法,把“金作马”转换为“stables of gold” ,以金色马厩的形象,让西方读者直观感受到财富的堆积,让西方读者也能体会到贾府的豪奢。
再看“黛玉葬花”,霍克斯将其译为“Dai-yu Buries the Flowers”,保留“葬花”这一核心意象,简洁直接地传达出黛玉的孤独哀伤。为助力目标语读者理解,霍克斯在翻译时增补注释,详细阐释“葬花”在中国文化里象征对美好消逝的悲叹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怀,使西方读者能深入领会原文的情感世界。
4.3 语篇连贯的调整
汉语作为意合语言,在语篇构建中倾向于借助词语或句子间的语义关联实现连贯,较少依赖形式连接手段;而英语作为形合语言,高度依赖连接词、介词、关系代词等形式标记以及各类语法结构来明确表达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运用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使其更契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与语法规则。
以 “宝玉听了,忙撤身出去。”(《红楼梦》第三十四回)为例。霍克斯在翻译时,将其处理为 “Hearing this, Bao-yu hastily withdrew.”。此处,采用分词结构 “Hearing this”,以显性的语法形式清晰地揭示了 “听” 与 “撤身出去” 这两个动作之间的因果逻辑联系。这种处理方式为英语读者提供了明确的逻辑线索,使其能够迅速、准确地理解句子所表达的语义内容,有效避免了因文化与语言差异而可能产生的理解障碍。
再如 “黛玉听了,不觉泪下” 一句,霍克斯的译文为 “When Dai-yu heard this, she could not help shedding tears” 。在这一翻译中,译者通过添加从属连词 “when”,明确界定了时间状语,精准地表达了 “听” 与 “落泪” 两个动作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同时,补充主语 “she”,使句子的语法结构完整、语义清晰。这种通过增词法实现的语篇连贯调整,极大地增强了译文的逻辑性与连贯性,使得目标语读者能够轻松把握句子的内在逻辑关系,顺畅地领略源语文本所传达的细腻情感与故事情节。
五、功能对等理论的实践启示与局限
在翻译实践的广袤领域中,功能对等理论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在很大程度上践行了这一理论,在文化传递与读者接受之间寻求到了巧妙的平衡,这无疑是其译本成功的关键所在。然而,如同任何理论在实践中都难以避免地存在局限性,霍克斯译本在运用功能对等理论时也显露出一些不足。
从文化损耗的角度来看,霍克斯在翻译某些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汇时,出现了信息传递不完整的情况。例如,将 “阴阳” 译为 “the principles of Yin and Yang”,虽然在字面上呈现了阴阳的概念,但中医哲学中所蕴含的阴阳相生相克、相互转化等深刻的哲学思想,却未能通过这一翻译准确传达给目标语读者。这种文化内涵的缺失,使得译文在文化传递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欠缺。
此外,过度归化也是霍克斯译本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处理一些典故时,霍克斯采用了过度归化的策略,例如将 “西施” 替换为 “Helen of Troy”。这种替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目标语读者快速理解原文所表达的美女形象,但却严重扭曲了原文的文化身份。
功能对等理论并非孤立存在,它需要与文化翻译理论相结合,以弥补自身的不足。韦努蒂强调译者的主体性与创造性,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应仅仅追求语言形式的对等,更应注重文化内涵的传递。例如,在处理 “金陵十二钗” 时,霍克斯将其翻译为 “The Twelve Beauties of Jinling” ,“Beauties” 一词虽然暗示了人物的美貌与命运,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能会导致目标语读者对原文文化内涵的误解。这就警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在文化传递与读者接受之间进行谨慎权衡,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在准确传达原文文化内涵的同时,确保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译文。
综上所述,功能对等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但在实际应用中,译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其局限性,并结合其他相关理论,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以实现翻译的最佳效果。
六、结语
功能对等理论为文学翻译提供了以读者为中心的策略框架。霍克斯通过归化与异化的动态选择,在《红楼梦》英译中实现了文化可读性与艺术性的平衡。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数字化时代文学翻译的新挑战,如多模态文本的跨媒介对等。
参考文献:
[1] 冯庆华.《红楼梦》英译艺术比较研究 [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2] 李明.《红楼梦》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研究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 47 (3):45 - 52.
[3] 张华.《红楼梦》英译本中的文化传递问题研究 [J]. 中国翻译,2018, 39 (2):78 - 85.
作者简介:李新怡(2000——),女,山西吕梁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