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语文教学应承担起育人责任

作者

程蓉

四川省资阳中学 641301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与学生品格的培养密不可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本文深入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品格教育的实践路径,剖析品格教育内涵并审视当前语文教学现状,阐述融合二者的重要意义。从教材挖掘、教学活动设计、课外拓展及教师示范等维度提出渗透策略,并佐以教学实例。着重分析品格教育过程中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旨在为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全面且具深度的教学参考,助力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中语文;品格教育;渗透实践

一、引言

在当今社会注重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大背景下,品格教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语言文字的传授场所,更是塑造学生品格的精神摇篮。里克纳的品格教育思想却让我深深思考:语文课又怎能缺失了对学生品格的浸润?除了语文的知识性,更应注重其育人性的引领和积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自身的文化自信。语文课堂就应以提升语文素养为核心,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从而实现品格教育的"润物细无声"[1]。

二、品格教育的内涵与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品格教育聚焦于学生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社会担当、价值取向等核心素养的培育,致力于塑造全面发展且人格健全的社会个体。反观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应试教育的阴影仍部分笼罩,教学重点偏向知识传授与分数提升,品格教育常常被边缘化。教学模式的僵化、对教材育人资源挖掘的浅尝辄止,都导致语文教学难以充分释放其品格塑造的潜能。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品格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内在成长

品格教育为学生的心灵注入强大动力,助力其塑造坚韧意志、培养诚信品德、孕育仁爱之心,实现知识学习与精神成长的双轨并行,为学生未来的人生旅程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

(二)优化语文教学品质

当品格教育融入语文教学,教学内容将更具深度与温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课堂参与度。学生对文学作品中品格力量的深刻领悟,将反哺其语文素养的提升,达成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2]。

(三)传承与弘扬优秀文化

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佳作,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精神的宝库。借由品格教育的渗透,学生得以在学习中传承传统美德,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归属感,确保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脉搏中持续跳动。

四、品格教育过程中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分析

(一)热点问题: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与应对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社会思潮汹涌而来,多元价值观相互碰撞。如何在高中语文品格教育中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价值观念中坚守主流价值观,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教育热点。一方面,学生易受网络文化、流行思潮中不良价值观的误导,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另一方面,语文教学如何与时俱进,将社会热点事件中的价值争议引入课堂,以主流价值观为导向进行剖析与讨论,是教师面临的挑战。例如在网络热点事件涉及道德争议时,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语文学习中的批判性思维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在教学实践中仍处于探索阶段。

(二)难点问题:品格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品格教育的成效难以像知识技能那样通过量化考试进行精准评估。构建科学合理、全面客观的品格教育评价体系成为难点。传统的考试成绩无法衡量学生品格素养的提升,而过程性评价虽注重学生的日常表现、课堂参与、作业完成等方面,但在评价指标的细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以及评价结果的有效运用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例如,如何确定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体现出的团队协作品格的评价标准,如何将家长、同学等纳入评价主体并确保评价的公正性与客观性,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痛点问题:学生个体差异与品格教育的个性化适配

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成长经历不同,其品格基础与发展需求也存在显著差异。在班级授课制下,如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品格教育需求是一大痛点。部分学生可能因家庭环境优越而缺乏挫折教育与同理心培养;部分学生可能因家庭变故或学习压力等因素产生心理问题,需要特殊的心理关怀与品格引导。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难以针对每个学生的独特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品格教育方案,往往只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导致品格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大打折扣[3]。

五、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品格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深度挖掘教材文本的品格教育元素

高中语文教材汇聚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其中蕴含着丰富多元的品格教育素材。教师应秉持深度挖掘的态度,从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发展、主题思想表达等多个层面剖析作品的品格内涵。例如,在解读《论语》选段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孔子及其弟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价值观,通过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语句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与人际交往准则;学习《史记》中的人物传记时,如《项羽本纪》,教师可组织学生探讨项羽的性格特点,分析其英雄气概与刚愎自用的两面性,从而让学生领悟性格对命运的影响,汲取为人处世的经验教训。教师还可将不同作品中的相似品格主题进行关联整合,如将表现爱国情怀的《苏武传》《过零丁洋》等作品串联起来,使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深化对爱国主义内涵与表现形式的理解,拓宽品格视野。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以渗透品格教育

1.组织深度讨论与辩论活动

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巧妙创设具有思辨性的讨论话题或辩论主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与价值判断能力。例如,在教授《祝福》后,可设置辩论题目:“祥林嫂的悲剧是个人命运的偶然还是社会环境的必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剖析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与摧残,深刻认识社会制度与个人命运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对社会公正、人权平等的思考与追求;又如,针对《荷塘月色》,可组织讨论:“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压力下,如何寻找内心的宁静与精神家园?”促使学生反思现代生活中的精神困境,培养其自我调适与追求内心和谐的意识。

2.开展情境体验与角色扮演活动

教师创设与文学作品相关的真实情境,让学生扮演其中角色,身临其境地感受人物的情感起伏与品格特征。以《孔雀东南飞》为例,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演绎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过程中,学生能够真切体会到封建家长制下青年男女的无奈与反抗精神,以及他们对爱情忠贞不渝的高尚品格;在教授《威尼斯商人》时,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夏洛克这一复杂人物形象所反映出的人性弱点、种族歧视以及安东尼奥等人所代表的宽容、善良与正义,从而在角色互动与情感共鸣中完成品格教育的内化。

(三)拓展课外语文阅读,丰富品格教育资源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突破教材局限,广泛涉猎课外优秀文学作品,拓宽品格教育的素材库。推荐阅读经典名著如《百年孤独》,让学生在奇幻的家族兴衰故事中感受时间的厚重、命运的无常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领悟坚韧不拔、勇于面对困境的品格力量;推荐《平凡的世界》,使学生在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的奋斗历程中体会平凡人在大时代背景下的梦想追求、责任担当与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同时,教师可组织课外读书分享会、文学社团活动等,鼓励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与感悟,交流作品中的品格启示,营造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促进学生在多元作品的滋养下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品格体系。

(四)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其自身的品格修养与行为示范对学生具有深远的感染力。语文教师应时刻注重自身品德修养的提升,展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广博的文化素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关爱学生的人文情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讲解传递语文知识与品格力量;在课后辅导与交流中,以耐心、细致的态度倾听学生心声,为学生排忧解难,树立关爱他人、敬业奉献的榜样形象。教师还可通过讲述自身经历或分享名人故事等方式,将品格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互动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激励,以教师为榜样塑造自身良好品格。

六、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品格教育意义深远且任务艰巨。尽管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社会多元价值观冲击、评价体系不完善、学生个性化适配难等热点、难点、痛点问题,但通过深入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拓展课外阅读以及教师的示范引领等多维度策略的持续探索与优化,能够逐步攻克难关,使品格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学生的品格塑造与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为社会培育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贡献语文教学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更结语文未了缘——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策略. 张文生.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2(02)

[2]围绕核心素养研究高中语文关键问题——评《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关键问题解析》. 权剑飞.语文建设,2024(13)

[3]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德育教育. 王瑞.文学教育(下),2016(02)

[4]化知为德——试论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唐俊安.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