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聚焦素养,减负提质,低年级过程性诊断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苏海畅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 100080

摘要: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本文旨在探讨低年级数学教育中的过程性诊断实践,分析其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思考和建议。文章首先概述了核心素养在国际教育评价中的地位,接着讨论了中国教育政策对核心素养评价的响应,最后聚焦于低年级数学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探讨如何通过过程性诊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过程性诊断;低年级;数学教育;表现性评价

引言

在21世纪的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被广泛认为是应对未来社会挑战的关键。国际教育评价项目如PISA以及美国的P21框架均强调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而中国也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提出了更新教育评估范式,推崇综合素质评估的指导思想。在这一背景下,低年级数学教育的过程性诊断作为一种创新的评估方法,对于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讨低年级数学教育中过程性诊断的实践与思考,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启示,以促进学生的全面素养培养。

一、核心素养与教育评价的国际趋势

1.1 国际教育评价中核心素养的地位

在国际教育评价中,核心素养的概念已经成为衡量教育质量和学生能力的重要指标。PISA测试作为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主要关注学生的阅读、数学与科学素养,并对学生的问题解决、协作问题解决、财经素养等综合素养进行测评。这些素养的评估不仅反映了学生在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也考察了他们在不同情境中提出、解决和解释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的评估已经成为全球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其目的是培养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社会和经济环境的人才。

1.2 不同国家核心素养评价方法的比较

不同国家和组织在核心素养的评价方法上存在差异。例如,OECD的框架旨在帮助公民过上成功的生活并发展运作良好的社会;欧盟框架旨在提高公民的学习技能并促进终身学习;美国的P21框架则侧重于培养创造力和创业精神,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亚洲的一些经济体,如新加坡和中国大陆,则强调核心价值观和责任感。

1.3 中国教育政策对核心素养评价的响应

中国教育政策积极响应国际趋势,强调核心素养在教育评价中的重要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凝练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课程独特育人价值和共通性育人要求,形成清晰、有序、可评的课程目标。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教育评价体系正逐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核心素养的培养转变,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中国的教育改革强调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来设计和实施。

二、低年级数学教育中的过程性诊断实践

2.1 过程性诊断在低年级数学教育中的应用

过程性诊断在低年级数学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持续的观察和评估。这种诊断方式超越了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在低年级数学教育中,过程性诊断可以通过日常的课堂互动、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定期的小型测验来进行。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活动收集数据,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应用,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数学游戏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展示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同时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2.2 过程性诊断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尽管过程性诊断在理论上具有很多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着不少挑战。首先,过程性诊断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评价能力,能够准确地解读学生的行为和作品,这需要教师接受专门的培训和实践。其次,过程性诊断的实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之外投入额外的时间去设计和实施诊断活动,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此外,过程性诊断的结果往往不如标准化测试那样量化和直观,这可能导致家长和学校管理者对评价结果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有限。

2.3 过程性诊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作用

过程性诊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它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需求,从而提供针对性的支持和干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过程性诊断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反思,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参与诊断活动,学生可以学会自我评估和自我调节,这对于他们的终身学习和个人发展至关重要。最后,过程性诊断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机,因为它关注的是学生的进步和成就,而不仅仅是最终的成绩。通过认可和庆祝学生的小步骤进步,过程性诊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从而促进他们的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表现性评价设计与实施的探索

3.1 低年级数学表现性评价内容的构建

低年级数学表现性评价内容的构建是实现有效教学评价的关键。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数学教育评价应注重学生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以及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新兴的评价方式,它摒弃了传统的以结果为取向的评价模式,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能够比较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因此,在低年级数学表现性评价内容的构建中,应注重设计真实或模拟真实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该情境中进行分析、思考、探索,并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等进行综合性、过程性评价。

3.2 表现性评价设计的框架改进

表现性评价设计的框架改进是提高评价任务科学性和实用性的重要途径。根据周文叶教授在其《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一书中提到的,表现性评价的一般流程分为四个方面:界定评价目标—设计评价任务—开发评分规则—实施任务样例。这一流程虽然具有普适性,但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改进表现性评价设计的框架,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教学实践,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可操作的评价任务和评分规则。这样的框架能够提高评价工具的质量和可操作性,推动数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3.3 实现小学低年级数学单元表现性评价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实现小学低年级数学单元表现性评价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至关重要。表现性评价在实施中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做好评价准备、落实评价过程、反馈评价结果。在评价准备阶段,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学情确定表现性评价目标,设计表现性任务,并制定评价量规。在评价过程阶段,教师需要收集和整理评价信息,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并根据评分规则进行评价。在反馈评价结果阶段,教师需要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并指导他们进行后续的学习。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低年级数学教育中过程性诊断的实践与思考的探讨,强调了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有效评估的重要性。通过构建和实施与核心素养相关的评价内容,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文章也指出了当前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表现性评价设计框架和实现有效路径的建议。未来,教育工作者应继续探索和完善低年级数学教育中的过程性诊断,以实现减负提质的教育目标,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冲.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探索[J].读写算,2024,(36):88-90.

[2]王慧敏.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与实践探索[J].读写算,2024,(36):31-33.

[3]吴庆荣.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单元教学[J].文理导航(中旬),2024,(1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