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马建平
吉林省安图县明月镇幼儿园133600
摘要: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关注,幼儿园阶段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在对幼儿进行引导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及时向家长反映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采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幼儿改正,同时也应该做到言传身教,在相互合作中,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家园合作;学前幼儿;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引言
幼儿时期是幼儿接受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初始阶段,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会使其终身受益。“习惯”指一个人不假思索、不知不觉就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行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期的重复练习,因此,幼儿园和家长应相互配合,同步施教,以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1家园合作的意义
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两者均属于幼儿教育的范畴,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可以实现对幼儿行为习惯的有效培养。幼儿园教育可以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为家庭教育提供辅助,家庭教育则能协助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监督,通过共同培养的方式实现幼儿的健康成长。家园合作的意义体现在几个方面:(1)可以推动幼儿的身心发展。幼儿园教育从性质上讲,是将培养幼儿身体成长、认知、情感以及性格作为基本目的的教育活动,能够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发展,帮助幼儿获取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而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对获取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延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可以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幼儿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在强调幼儿园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父母的一言一行影响幼儿,形成合力,这样有助于加速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2.1优化合作形式,拓宽合作渠道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需要双方相互理解与信任,协同共育。为此,(1)要优化家园合作方式,促使双方深度交流。幼儿园除了召开班级家园会议之外,还可以召开全园家园会议、年级家园会议等,以多样化的形式开展家园合作。针对人数过多的现象,幼儿园可以采取分批、分层的形式,给予每位家长与幼儿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抓住家长进入幼儿园的契机,让家长能够深入、全面地了解孩子,使幼儿教师也能获取幼儿在家的情况,从而提高合作实效。同时,幼儿园要让家长走进幼儿在园的生活环境,使家长能更直观地了解到幼儿在园的行为习惯养成情况,以及园方的相关指导理念,进而提高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和合作意愿。(2)借助网络,引导家长的教育行为,拓展合作渠道。家园合作应该突破时空上的限制,将双方的合作关系构建成为一种新视域、全天候的关系,以优化家园合作的效率和质量。如利用微信、QQ等家长群及时交流,除了上传幼儿在园的良好行为表现外,还可以定期开展育儿主题讲座,发送家园合作案例、交流沟通视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家庭支持相关素材等,以此规范、引导、支持家长的教育行为。
2.2构筑平等合作地位
想要确保家园合作的顺利推进,应该构建平等的家园合作地位,确保在幼儿教育中,能够将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放在平等的位置。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1)树立良好的合作意识。从确保家园合作顺利实施,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角度,幼儿教师和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合作意识,在充分认识到家园合作重要性的同时,明确自身在家园合作中的作用,引导幼儿在幼儿园和家庭中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从提高教师和家长思想认识水平的角度,幼儿园可以开展相应的讲座,邀请专业人员演讲,带动教师和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确保其能做到相互配合,保障家园合作的效果。(2)应该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教师和家长都必须明确自身在家园合作中所处的位置,在确保双方地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友好沟通交流,推动家园合作的顺利开展。幼儿园应该选择恰当的沟通渠道,与家长就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沟通交流,制定出科学的合作方案,强化幼儿教育。幼儿园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落实好家园合作,提升幼儿教育的效果。(3)应该强调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从保障家园合作效果的角度,幼儿园应该引导家长及时对教育观念做出转变,通过多样化的沟通对家庭教育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性进行阐述,督促家长积极参与到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中。
2.3建立合作机制,家园同步培养
对于幼儿教育来说,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幼儿会和父母朝夕相处,家长和教师承担着同样的责任。作为幼儿教师,需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切实加强幼儿园和父母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对幼儿在幼儿园和家庭当中的表现进行及时的沟通,切实帮助父母更为全面客观地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所有情况。如果幼儿在家庭教育中得到的是父母的溺爱,加之缺少与教师之间进行全面的交流,可能会出现日常教育教学成果化为泡沫的情况。所以,教师可以和父母之间建立微信交流群,可以第一时间将孩子的日常表现转达给父母,同时当幼儿出现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时候,也可以第一时间向父母进行汇报。比如幼儿在逐步独立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明确地告诉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客观,而不是一味的溺爱,可以借助严格的教育帮助孩子形成独立的生活意识和能力,从而具备基础的独立生活本领,如独立穿衣、独立吃饭、独立如厕等。如果家长在生活中给予幼儿过多帮助,导致幼儿自理能力不足,幼儿就很容易形成对父母的依赖。针对一些有特殊情况的幼儿,教师也应该及时向家长进行反馈,并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切实鼓励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结语
总之,好习惯养成需要连续且重复性实践,这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家园协商、对话、共育、形成合力。教师和家长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征、行为习惯形成的特点,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指导、约束、矫正,从而使幼儿形成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切实发挥出家园合作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蔡迎旗,邓和平.我国家园合作中的幼儿家长角色变迁与展望——基于1949-2022年学前教育政策文本的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8(07):60-66.
[2]王英杰,张美霞,陶颖,等.家长视角下的幼儿园教师家园合作能力[J].学前教育研究,2018(03):53-64.
[3]张雪,索长清,王秀青.家园合作的困境与突破——基于哈格里夫斯教师情绪地理框架的分析[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4(04):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