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法律认知与社区法治主题文艺创作提升关联研究
郭伟伊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法律援助中心 017000
引言
在当今社会,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要求每个公民遵守法律,且群众的法律认知直接影响法治实施的效果。尽管传统法治宣传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基层群众的法律认知仍较为薄弱。近年来,社区法治主题文艺创作作为一种创新的法治宣传手段,通过生动形象的艺术形式,将法律知识传递给不同群体,特别是文化层次较低的群众,克服了传统法律教育的枯燥和抽象,使法治理念更加易于理解。因此,如何通过文艺创作提升群众法律认知成为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将探讨群众法律认知与社区法治主题文艺创作的关系,分析文艺创作在法治宣传中的作用,并提出有效的提升路径,旨在为法治文化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一、群众法律认知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群众法律认知的现状
随着法治社会建设的推进,国家层面已通过多种途径推动群众的法律意识提升,尤其是近年来的法治宣传活动日益丰富。法律教育从学校走向了社会,媒体、网络等渠道的普及,使得更多群众有机会接触法律知识。然而,根据相关调查和研究结果,尽管法律教育资源的投入逐步加大,广大群众的法律认知仍处于较低水平,尤其在一些边远地区和低文化层次的群体中,法律意识的缺失尤为突出。
(二)群众法律认知存在的主要问题
法律知识匮乏:许多群众虽然知晓基本的法律常识,但对于具体法律条文和实际应用存在较大空白。
法治观念薄弱:部分群众对法律缺乏敬畏,对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没有形成深刻的认同,法治文化的渗透尚未完全到位。
法律意识淡薄:一些群众未能真正将法律意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面对法律冲突时常常依赖“人情”而非法律。
法律宣传形式单一:虽然各类法治宣传活动形式多样,但普遍存在信息传递枯燥、群众参与度不高的问题,缺乏有效的互动和传播力。
二、社区法治主题文艺创作的意义与作用
(一)文艺创作在法治宣传中的独特优势
文艺创作以其形象化、情感化的特点,能够突破传统法律教育的理性局限,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形象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将法律知识深刻地融入其中。这种方式尤其适合文化层次较低、法律教育薄弱的群体。与传统的法律教育不同,文艺创作以其轻松、易接受的特点,将复杂的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情景展示,使法律不仅更加接地气,也能激发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进一步促进法律文化的普及和认同。
(二)文艺创作对法律认知的影响
文艺创作在增强群众法治素养方面有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增强群众法治观念上,情感充沛的文学作品、电影、话剧等文艺作品,能以直观的方式展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关键作用与重要价值。它们触动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让法治核心理念深深烙印在群众心中,进而提升法律意识,使群众从内心深处认同法治。文艺创作还能激发群众的法律思维。借助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和丰富情节,将法律问题巧妙融入戏剧情节,引发观众的思考与讨论。在这一过程中,观众能更深入地理解法律原理及其实际应用,逐步养成法律思维习惯。此外,文艺创作通过精心塑造角色、设计情节,让观众对法治行为产生强烈认同。
(三)文艺创作的普及性与传播性
社区法治主题文艺创作具有较强的普及性和传播性,能够通过多样化的途径迅速扩展其影响力。这些途径包括社区演出、网络视频、书籍出版等形式,能够迅速覆盖到不同层面的群众,特别是以社区为核心的法治宣传平台。通过文艺创作,能够在广大社区中有效传播法治思想,增强居民的法律认知,为法治社会的建设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文艺作品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展,使其能够覆盖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并增强法治宣传的效果和影响力。
三、提升群众法律认知的文艺创作路径
(一)丰富文艺创作形式
话剧和戏剧:作为传统的表演艺术形式,话剧和戏剧能够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设定,直观地展示法律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引发群众对法治的情感共鸣。
电影和短片: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影和短片成为现代社会最具影响力的传播方式之一。通过真实的案例再现,电影和短片能够将法律问题与群众生活紧密结合,提高法律认知度。
歌曲和诗歌:通过歌曲和诗歌的情感表达,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传播法律知识,使群众更加易于接受。
舞蹈和美术:在社区法治文艺创作中,舞蹈和美术作为表现法治主题的艺术形式,能够通过视觉艺术的力量,传递法律理念。
(二)紧密结合群众生活实际
社区法治文艺创作必须与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和文化特点紧密结合,将法律知识融入到当地的风俗、生活及历史背景中。例如,针对特定地域的法律问题,创作可以将当地常见的法律纠纷、社会问题及民众的法律困惑作为创作素材,从而增强文艺作品的共鸣性和针对性。通过创新的方式将法律条文与群众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法律知识不再显得抽象和遥远,激发群众的学习兴趣和法律认同感,进而提升他们的法律素养。
(三)创新文艺创作传播渠道
除了传统的社区活动形式,文艺创作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多媒体平台,如网络视频、社交媒体、法治宣传 App 等传播途径,广泛传播法治文艺创作。通过互联网的强大传播力,文艺作品能够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迅速触及到更多群体,实现法治宣传的广泛覆盖和持续影响。
四、案例分析:社区法治文艺创作的成功实践
(一)“法治进社区”话剧演出
某社区组织了一系列以法治为主题的话剧演出,涵盖了诸如家庭暴力、环境保护、青少年犯罪等社会常见法律问题。通过生动的剧情安排和富有感染力的演员表演,话剧不仅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还使他们在娱乐中增强了对法律问题的关注和认知。演出结束后,社区还组织了法律讲座和讨论会,邀请专业法律人士与观众进行互动,进一步加深了群众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与认同。这种形式的法治宣传活动有效地突破了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让群众在更轻松、接地气的氛围中学习法律,提升了社区法治意识。
(二)法治主题短片的传播
某地政府制作并推出了一系列法治教育短片,这些短片通过真实案例的再现,旨在向社区居民普及法律知识,尤其是普及一些常见的法律常识和维权方式。短片不仅在社区活动中播放,还通过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广泛传播,迅速在社区居民中引发了广泛讨论,特别是在年轻人群体中,引起了对法律问题的高度关注。
五、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群众法律认知与社区法治主题文艺创作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文艺创作在提升群众法律认知中的作用与意义。通过丰富文艺创作形式、紧密结合群众生活实际、创新传播渠道,文艺创作能够有效地推动法治宣传工作,为构建法治社会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未来,随着法治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社区法治主题文艺创作将在提升法治意识、加强法治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云霞 . 运城法治文化建设亮点纷呈 [N]. 山西青年报 ,2024-12-04(014).
[2] 王芸婷 . 文化与法治:爱国主义教育的二重视野论略 [J]. 江汉论坛 ,2024,(11):11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