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生为本”视角下的高中德育工作管理研究

作者

王宇

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河南 濮阳 457001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教育的目标逐渐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全面育人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传统的德育工作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学生的多元化需求,而“以生为本”的理念为高中德育工作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基于此,本文将围绕“以生为本”视角下高中德育工作管理的意义展开详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优化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以生为本”;高中德育工作;管理策略

一、“以生为本”视角下高中德育工作管理的意义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成长需求。“以生为本”的德育管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会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它能够敏锐地捕捉到每个学生在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养成方面的不同特点,并提供个性化的引导,从而使学生在尊重和理解的氛围中逐渐形成积极健康、富有个性魅力的人格。从能力发展的角度来看,在“以生为本”理念下,德育管理不再是简单地灌输道德规范,而是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道德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为他们未来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高中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诸多挑战,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而“以生为本”的德育工作管理更强调对学生情绪的关注和理解,能够营造一个包容、和谐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温暖和安全,从而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以生为本”视角下高中德育工作管理的优化策略

(一)尊重差异,发挥优势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有着独特的性格、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价值观。这些差异构成了每个学生独特的人格魅力与发展潜力,例如有的学生擅长逻辑思维,在数学、物理等学科上表现出色,但可能在人际交往方面略显羞涩;而有的学生富有艺术创造力,擅长绘画、音乐,但在传统学科学习上可能存在困难。这意味着德育工作者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所有学生,而是应当基于对学生差异的认识,制定个性化的德育方案。具体而言,德育工作者应积极观察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包括课堂上的学习状态、课后的兴趣活动参与、与同学和老师的交往方式等,并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和潜在优势,然后在此基础上为他们量身定制包含品德教育内容的个性化成长计划。例如,对于逻辑思维强但人际交往羞涩的学生,可以设计以团队合作、沟通交流为主题的德育活动,引导他们在发挥自身逻辑优势的同时,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富有艺术创造力但传统学科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德育工作中融入关于坚持、克服困难等品质的教育,鼓励他们将艺术创作中的热情和创造力运用到传统学科的学习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符合自身特点的德育引导下,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理念下高中德育工作管理的优化。

(二)关注心理,开展沟通

对于高中时期的学生而言,虽然他们的思想和认识已经开始慢慢走向成熟,但不可忽视的是,这一阶段他们也面临着诸多心理上的挑战与困惑,包括学业压力的不断增大、人际关系的日益复杂、对未来的迷茫与焦虑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的德育工作管理就显得很有必要,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说教,更应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去探寻他们真实的心理诉求。德育工作者需充分遵循“以生为本”理念,主动与学生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无论是在课堂上、课间休息时,还是在专门的心理咨询场景中,都要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例如,班主任可以每周安排专门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谈话,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的困扰,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组织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增强他们的心理调适能力。此外,学校还应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体系,包括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测试等方式,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辅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涵盖心理健康知识、情绪管理、应对压力的方法等内容,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意识,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技巧。只有当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他们才能够更好地接受德育教育,并将道德观念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从而提升整个高中德育工作管理的有效性。

(三)完善制度,规范言行

完善的制度是高中德育工作管理的重要保障,能够明确学生的行为规范,为学生提供一个清晰的行为准则。例如,学校的考勤制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自我管理意识,每一次的按时到校、按时上课,都是对学生自律性的一种锤炼;纪律处分制度明确地告知学生哪些行为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它并非是为了惩罚而存在,而是一种教育手段,通过对违规行为的纠正,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从而促使他们在道德和行为准则的框架内健康成长。因此,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高中德育工作管理还应注重学校相关制度的完善,并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求,不能是简单的自上而下的强制规定,而应是在广泛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校可以设立学生代表参与制度制定的机制,让学生也能表达自己对于行为规范、奖惩措施等方面的看法。例如,在制定校园文明礼仪规范时,学生代表可以反馈在实际校园生活中哪些行为是他们认为最需要规范的,哪些规定可能过于严苛而难以执行,这样制定出的制度,既体现了学校的教育意图,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同时还能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真正实现通过制度来教育人、引导人的目的。

(四)言传身教,引导熏陶

德育工作的开展必然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因为学生每天都会和各学科教师进行诸多的沟通与交流,他们很容易会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而在“以生为本”视角下,教师更要时刻注意自身的品德修养与行为规范,以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的人生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来影响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讲解学科知识,还是在课下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都要做到言行一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例如,教师要求学生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自己就绝不能有欺骗、说谎的行为;教导学生尊重他人,自己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同事都给予充分的尊重。教师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语,都可能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所以要谨言慎行,以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为学生树立标杆,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教师在言传身教时,还应注重结合当下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引导,例如当社会上出现一些诚信危机事件时,教师可以在课堂或课余与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分析事件背后的道德缺失之处,同时强调诚实守信在个人成长、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要性。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道德准则的内涵,也能让他们明白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品德、健全人格、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生为本”视角下的高中德育工作管理,是符合现代教育发展需求的重要理念与实践方向。通过本文提出的一系列有效策略,能够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其独特人格的发展,同时有助于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保障其心理健康。在今后的德育工作管理中,教育者应持续深入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不断探索和创新工作方法,同时学校也应积极搭建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平台,让德育工作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小校.基于“以生为本”视角下的高中德育工作管理[J].高考,2021,(23):127-128.

[2]苏艳.“以生为本”下的高中德育工作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9,(27):73-74.

[3]朱培鑫.以生为本理念下的高中德育工作管理分析[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07):145-146.

本文系濮阳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德育管理优化策略研究》(立项编号:PJCJY2024119)成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