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登快阁》教学设计

作者

陈培英

福建省德化第一中学 362500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结合诗人创作背景,梳理诗歌从“登高写景”到“抒怀言志”的思路,提升古典诗歌鉴赏能力。

理解诗歌借景抒情、用典言志的表现手法,把握黄庭坚诗歌“理趣与情趣结合”的特点。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黄庭坚在官场失意中对自然之趣、知音之求的向往,理解文人“寄情山水”背后的精神追求。

体会诗歌中“退而自修”的人生选择,引发对“理想与现实”“出世与入世”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赏析“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意境,把握诗歌从写景到抒情的情感脉络。

2. 教学难点:理解“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的用典内涵,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对知音的渴望、对官场的厌倦、对自由的向往)。

三、过程与方法

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与情感变化。

2. 小组合作探究法:设置问题,组织小组讨论探究,学习从“景—情—志”的角度赏析律诗。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快阁图片、黄庭坚生平简介、诗歌朗诵音频、“落木澄江”意境图)

学生预习:查阅黄庭坚生平(重点是任泰和县令的背景),尝试翻译诗歌,标记疑难诗句。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出示两组对比图片:左侧是堆满公文的书桌特写(配“案牍劳形”字样),右侧是快阁登高远眺图(秋山澄江,月色清朗)。

2. 提问:“如果你刚处理完堆积如山的事务,此刻站在这样的高阁上,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放松”“想逃离”“被风景治愈”等)

3. 引入背景:“北宋神宗年间,38 岁的黄庭坚在江西泰和当县令,每天被公文缠绕。一个傍晚,他处理完公务,登上当地的快阁,望着眼前的秋景,写下了这首诗。他看到了什么?又想逃离什么?”

4. 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从《登快阁》中寻找答案,读懂一位文人在“案牍”与“江山”之间的心灵选择。

(二)初读感知

1. 听范读:播放配乐朗诵,提示注意律诗的节奏(平仄交替,颔联、颈联对仗工整)和重音(如“快阁东西”“天远大”“月分明”“聊因”)。

2. 学生朗读

自由读:圈画易错处(如“澄江”的“澄”读ch ,“朱弦”的“弦”读xián)。

指名读:师生点评(是否读出诗歌的开阔感与悠然感)。

齐读:感受律诗的韵律与情感基调(豪迈中带悠然,旷达中含感慨)。

(三)精读赏析

(围绕“景—情—典—志”分层设问,小组合作探究)

1. 首联:登高缘起——“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提问:“痴儿”是作者对自己的贬低吗?结合“了却公家事”,说说诗人登上快阁时的初始心境。

明确:“痴儿”是自嘲,暗含对繁琐公务的厌倦;“了却”“倚晚晴”体现处理完事务后的轻松与解脱。

提问:“倚晚晴”三个字有何作用?

明确:既点明登高时间(傍晚)、天气(晴朗),又为后文写景铺垫明朗基调。

2. 颔联:写景名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提问: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

明确:由远及近,远景“落木千山”“天远大”,近景“澄江一道”“月分明”;均为视觉,勾勒开阔画面。

提问:“天远大”“月分明”不仅写实景,更暗含诗人心境。结合登高体验,说说这两句传递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从“局促公务”到“开阔天地”,体现豁然、舒展的心境,自然之美涤荡烦忧。

拓展对比:与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相比,同样写“落木”,黄诗的“落木”为何没有悲凉感?

明确:杜诗“落木”关联“万里悲秋”,黄诗“落木”衬“天远大”,突出清朗旷达。

颈联:用典抒怀——“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提问:“朱弦绝”化用伯牙断弦的典故,“佳人”指什么?“绝弦”暗示诗人怎样的处境?

明确:“佳人”喻知音;“绝弦”体现诗人对“无人理解”的失落,暗含对官场中缺乏共鸣的感慨。

提问:“青眼”用阮籍的典故(对赏识者露青眼,对厌恶者翻白眼),“聊因美酒横”中的“聊”字有何意味?

明确:“聊”是“姑且”,写诗人借美酒暂时排遣失落,既见对现实的疏离,也藏着一丝无奈。

追问:这一联中,诗人的情感从豁然转向了什么?

明确:从自然之乐转向对人情、现实的感慨,情感更显复杂。

4. 尾联:言志收尾——“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提问:“万里归船”“弄长笛”“白鸥”这些意象共同指向一种怎样的生活?诗人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向往?

明确:指向无拘无束的隐逸生活;呼应首联“公家事”的烦扰,是对官场束缚的反抗。

提问:“此心吾与白鸥盟”中的“盟”字,体现诗人态度是一时兴起还是坚定追求?

明确:“盟”是郑重约定,体现对自由生活的执着,是前文情感积累后的明确选择。

拓展探究

1. 典故对比:诗人的孤独与自适

提问:颈联中“朱弦绝”(伯牙断弦)的典故,突出知音难觅的孤独;而“青眼横”(阮籍白眼对俗客)的典故,却带着对世俗的疏离与自守。这两个典故放在一起,是否矛盾?为何?

引导:不矛盾。“朱弦绝”是对理想共鸣的坚守(不愿迎合世俗),“青眼横”是对现实困境的应对(借美酒自适),共同展现诗人外显疏旷、内藏坚守的性格。

2. 情感辨析:归隐之愿是消极避世吗?

补充背景:黄庭坚写这首诗时 38 岁,正值壮年,此后仍在官场辗转多年。

提问:尾联“万里归船弄长笛”的归隐向往,与他后来继续为官的经历是否冲突?如何理解这种向往的本质?

引导:不冲突。这种向往并非消极逃避,而是对官场异化人性的反抗——他厌恶的是“案牍劳形”的束缚,而非有所作为的担当。这是中国文人“在现实中保留精神自留地”的智慧,正如陶渊明“心远地自偏”,重点在“心”的自由。)

3. 名句迁移:你的“快阁时刻”

提问:“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在于它写出了“困境中见开阔”的顿悟。你有没有过类似的体验——在疲惫、迷茫时,被某片风景、某个瞬间治愈?试着用一句话描述。

(五)总结升华

1. 梳理诗歌脉络:登高观景(轻松) $$ 赏景抒怀(豁然) $$ 用典言志(感慨) $$ 向往归隐(坚定)。

2. 小结:《登快阁》不仅是一首登高诗,更是诗人心灵的独白——在现实的困顿中,他从自然中寻得慰藉,从隐逸中寄托理想,展现了中国文人于困境中寻出路的精神力量。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全诗。

2. 拓展阅读黄庭坚《寄黄几复》,对比两首诗的情感异同。

六、板书设计

登快阁(黄庭坚)

首联:登高 $$ 了却公事,倚阁晚晴(轻松)

颔联:写景 $$ 落木千山,澄江月明(豁然)

颈联:抒怀 $$ 朱弦绝(知音稀),青眼横(寄情酒) (感慨)

尾联:言志 $$ 归船长笛,鸥盟(归隐向往)(坚定)

情感:厌官场 $$ 爱自然 $$ 求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