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拔尖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研究
常孝廉 陈耕
河海大学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本文聚焦于高等教育阶段的拔尖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现状,通过分析国内外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和政策,探讨当前高校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拔尖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全面提出了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方略的十大任务中明确指出要“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未来十年教育的着力点要放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要积极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质量上要“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最为关键的是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关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政策支持、创新氛围、师资力量、课程结构、校企合作、考试方法等【1】。政策支持和国家平台搭建对创新能力培养至关重要,近年来,国家大力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相继出台税收减免,贴息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极大地降低了大学生创业承担的风险,举办“挑战杯”、“国创赛”等,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创新想法,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比赛的过程进行实践。浓厚的创新氛围可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而影响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刺激学生创新成果产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师资力量及水平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从而影响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敏锐的发掘并培养具备创新特质的学生,指导学生投入各种创新创业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热情。传统的课程形式忽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型和实践型课程关注学生动手能力及自主探索能力,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了土壤,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与实践经验,独立思考,形成新的想法,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是重要的实践环节,高校拥有大量的学生资源,企业拥有丰富的实践资源及岗位需求,根据学生所学专业与行业内重点对口单位通过寒暑期实习实践、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让学生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加深专业思考。考试方法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更是对教师授课效果、传授知识能力的检验,传统闭卷考试考察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吸收情况,综合性的考试方法
二、现有主要培养模式的研究
在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上,当前国内外主流研究成果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培养方案+X模式,即为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高校在原有培养方案中增设创新课程、创新措施、创新内容等等,一般包括创新课程、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实验等,但目前尚未形成较为有效的模式,不能很好的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需要;
二是本科生“导师制”,由英国威廉·威克姆提出并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广泛盛行,2002年以来先后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开始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继而在国内高校范围内推行开来,本科生导师制,即在大学生班级班导师和辅导员之外,聘请在师德师风和业务能力方面均为突出的专业教师,对本科生采取类似于研究生管理培养上的指导模式,指导学生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认识专业、了解专业,强化专业思想,指导学习方法,提前纳入研究生课题组进行梯队化培养,参与科研项目,是高校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但目前也存在着导师资源不足,导师面向学生人数过高,加之科研任务繁重,身兼数职,较难有充足精力指导本科生;
三是产学研结合模式,即将生产过程、教学实践、科学研究三者一体化推进,以教学引导科研,以科研成果反馈教学手段改进,以生产过程转化为科研与教学成果,同时生产过程也为科研及教学实践提供场域、平台、成果,三者有机循环、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刘强(2021)提出从构建产教融合实践平台。丰富高校教学形式。提高教学内容质量三方面开展创新能力培养【2】。
四是多元协同模式,是当前阶段普遍认可的主流方式之一,即为通过培养方案修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营造创新氛围、强化产教融合等等多手段开展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黎海生等人(2019)针对人才创新能力提出“学科交叉融合,多元协同合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3】4],吴梅英(2021)提出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包括:培养方案、专业导师、任课教师、辅导员、学生、校内创新基地和合作企业等 7 方面因素【1】。
三、当前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挑战
保障体系不健全,缺乏系统性。为了推进创新教育纵深发展,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支撑体系必不可少,实施与之相匹配、相适应的保障措施与制度,但目前阶段,受“五唯”的客观影响,整体制约了创新教育的健康发展,首先,在评价机制上,当前阶段的创新能力评价大多通过创新课程考试、学科竞赛、创新项目科研成果等指标进行量化考核评价,围绕结果,不重视过程,高水平教师对于教学及人才培养指导相关赛事的主观能动性尚未被调动,对指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4】,尚未纳入教师和实验室的关键考核指标体系。其次,在激励机制上,很多高校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及产学研合作方面资金保障力度有限,学生申请专利、论文资助力度不足,未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教师层面更是尚未纳入职称评定、职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指标,相较于指导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付出的精力,加之较重的科研压力,投入产出比不具备吸引力,未能激发教师参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层次性。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课程教学改革,高校围绕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进展,但课程大多较为零散,不成系统,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现有的创新课程大多为通识选修课,具有普适性,但不具有针对性,尚且做不到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创新教育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与创新课程脱节。其次,是课程内容上,课程内容大多围绕基本概念、原理、方式方法上,针对新技术、新理论层出不穷的情况,课程本身和社会发展、市场需求、学科交叉的整体适配度不高,缺乏前沿性[5]。最后,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当前教育环境下,采用的基本上还是课堂教学灌输,配合少量的实习实践,很大程度上实践锻炼的课时是难以满足能力培养的要求的,很多时候都是处在纸上谈兵、考过就忘的阶段,学生往往缺乏理论联系实际,转化实践的仿真情境锻炼,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严重不足。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吴梅英.中国高等教育,2021,05
[2]产教融合背景下本硕协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刘 强,胡 燚,周世富,王 裕,黄文俊.数字印刷,2021,08
[3]基于新工科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黎海生,夏海英,宋树祥.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04)
[4]新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挑战与路径选择.黄冠平.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4(30)
[5]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以地质学为例.李亚林,颜丹平,王根厚.中国大学教学,2024,10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以科创竞赛为载体的拔尖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2023SJYB0038)
作者简介:常孝廉(1992-),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