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作者

宋梅芬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第六中学

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YXH202404362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其价值观念和思想智慧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文章首先明确了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次,探讨了在传统文化视角下的课程教学设计原则,包括情境化原则,双向互动原则,以及评价的开放性原则。最后,通过对多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证明成果化,生活化,情感化的文化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研究发现,传统文化的融入对于提升语文课程的趣味性与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建设出一套具有现代性和时代性同时又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的语文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设计原则

引言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大意义。这包括伦理道德、历史记载和文艺作品等丰富的价值观和智慧。本文关注如何更有效的将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使其成为塑造青少年价值观念和人生观的积极因素。通过深入的案例分析,我们将探讨一种教学策略,使传统文化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更紧密相联,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全面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以实现将传统文化教育深深植入语文课堂的目标。

1、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1 中国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和价值观念,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深远的影响[1]。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修养,强调孝道、仁爱、诚信等传统美德,这些价值观念有助于塑造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孝道教育教导青少年尊重长辈、关爱家人,培养出孝敬父母、孝顺师长的美德;而仁爱之道则引导青少年学会关爱弱势群体、乐于助人,培养出同情心和宽容之心。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礼仪之邦,倡导凡事有礼,尊重礼仪、懂得感恩,这对青少年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建立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传统文化的礼仪教育能够教导青少年懂得尊重他人、维护社会秩序,培养出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细致入微的礼仪教育,青少年能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懂得尊重、懂得包容,建立起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还注重知识的传承与积累,强调勤学好问、尊师重教的传统教育理念。这对于激发青少年学习的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青少年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汲取丰富的知识内涵,更可以培养出扎实的学习基础和终身学习的动力,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成长影响深远而广泛,从道德修养到社会交往,再到学习方式,传统文化无不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提供着宝贵的指导和启迪[2]。

1.2 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人文精神,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通过对这些经典文本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语文素养,还能够接触和感悟到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智慧和情感。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可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学生能够了解尊师重道、孝顺父母、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性,从而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不仅在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其语文素养,还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以及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3]。这种深入浅出、贯穿始终的文化教育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

2、在传统文化视角下的语文课程教学设计原则

2.1 情境化原则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化原则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情境化原则强调通过构建具体而生动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内涵。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等材料,营造出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情境。例如,在学习唐诗时,可以通过音乐的搭配、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情感与境遇,加深对诗歌内在含义的理解。

情境化原则还可以在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设计中得到体现。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情境化的学习任务,如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在学习古代典籍时,可以组织学生们扮演书中的人物,或者设计情景对话,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文风貌。

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情境化原则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设计合适的情境化教学活动,确保教学内容和情境设置之间的匹配度。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情境化教学中倾注关怀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投入。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并理解传统文化,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在传统文化视角下,情境化原则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设计原则之一,通过恰当地运用情境化原则,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提升教学效果,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2 双向互动原则

双向互动原则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交流与互动,旨在通过互动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双向互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还能促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看法和感受。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活动等形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激发他们的思考。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对诗中意象的理解,鼓励他们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解读。这种互动不仅使学生在表达中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也让他们在交流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通过适时的反馈和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探讨传统文化的内涵。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性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例如,在讨论《论语》中的某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鼓励他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这种互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增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双向互动原则还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上。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体验,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情感的共鸣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时,感受到文化的温度与力量,进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通过双向互动,传统文化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与思想的碰撞。这种互动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

结束语

本研究探讨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和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我们深入分析了传统文化在课程中的位置和贡献,并挖掘了设计课程的关键原则。通过构建情境化、双向互动和开放评价的教学环境,我们探索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结果表明,融入传统文化可增强语文课程的趣味性和深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提出构建一个结合现代性与时代性的、深植于传统文化的教学体系,以前瞻未来如何利用此体系拓展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冉光智.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的渗透[J].读天下:综合,2020,0(20):0130-0130.

[2]顾春.传统文化如何融入初中语文教学[J].新读写,2021,(S1):2-4.

[3]卓玉群.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J].前卫,2020,(12):0037-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