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一季一耕,成长有声:基于生活教育理念开展种植活动的探索

作者

潘逸纯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幼儿园 215200

摘要: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理念深刻揭示生活无处不蕴含教育意义,寻常生活时刻潜藏诸多教育契机,亟待教师挖掘利用。幼儿学习与发展呈整体性,生活亦全方位浸润其成长,教师需凭教育智慧,探寻各领域教育时机,助力幼儿全面成长。本文借幼儿园种植活动实例,从统筹科学要点、把握实践机遇、抓住德育契机、探寻艺术元素四维度,详述教师提升教育智慧、巧用生活瞬间,推动幼儿科学认知、动手实操、品德养成与艺术感知发展的策略,旨在为幼儿教育者提供生活育人范式。

关键字:生活教育;教育契机;全面发展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有研究者曾经说过:“最佳的时刻是简单细小的寻常时刻,而不是那些庞大复杂的时刻。事实上,一旦你停下来去对一个寻常时刻进行反思,你对儿童真相的发现和获得,要比你去研究许多个突出时刻要多得多。”而这些最寻常的时刻,就是孩子的生活。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蕴藏了众多的教育契机,这些都是教师宝贵的教育资源。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着重强调,需高度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生活以全方位、综合性态势浸润着幼儿成长轨迹,维持幼儿生活生态平衡是其健康和谐发展的基石。这无疑要求教师充分施展教育智慧,练就一双善于洞察的慧眼,精准挖掘周边涵盖科学、艺术、品德养成等各个领域的教育时机,全方位激活生活的教育效能。

一、统筹生活中的科学要点,演绎生活

科学源于生活,有其自身的严谨与独特。幼儿由于自身的思维发展特点与生活经验的缺乏,常常难以掌握与理解科学。幼儿的认知特点决定着幼儿教育阶段的教育不能够采取枯燥乏味的说教方式,而是要结合生活实际,还原生活的本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取经验。因此,作为一名专业的幼儿园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科学教育的契机,将复杂的抽象的科学知识重组改编成贴近幼儿生活的、符合幼儿思维发展特点的知识,使科学知识生活化。

在种植课程开展的前期,孩子们通过网络调查及家长的帮助,将适合在本季节及在园内种植的作物锁定在“大蒜、白菜、萝卜”中,但到底种植哪一作物,每个孩子都各执一词,争执不休。最后,孩子们决定用采用最公平的投票方式来决定最终的种植对象。孩子们人手一张选票,经过慎重的考虑,将神圣的一票投给心目中最想要种植的作物,最后通过点数统计与对比,得出结论——本学期的种植对象为萝卜。

孩子们通过前期资料调查、讨论、投票、点数、统计、对比的方式,最终得出结论。孩子们在生活情境中使用到了数学的方法、感悟到了数学在生活的有用与有趣,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成为了自己生活的小导演。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抓住身边教育的要点,以生活情境为切入点,将教育内容生活化,引导幼儿灵活使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主导自己的生活。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其感受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进程。

二、把握生活中的实践机遇,体验生活

陶行知先生认为:在施行生活教育时,教育者处处要使儿童亲自去经历一番,无论使用的是体力还是脑力,使用的是我的智识还是别人的经验,经过一番经历后,本来是模糊的迹象,一定能成为亲知灼见了。因此,他提出使用“做中学”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指南》也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肯定了“做中学”教学方式的科学性。

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做中学”理念,精准契合幼儿成长规律。当孩子们投身萝卜种植全程,便是开启一场意义非凡的“亲知”旅程。手持简陋锄头、小铲奋力翻土时,他们感知土地的阻力与包容,锻炼手部精细动作;依天色、苗情浇水除草,是在学习顺应自然、承担照料责任。翻土、播种、浇水、除草,萝卜的一生需要我们用一季的时间去用心守护与呵护。在这一季的时间里,孩子们学会了使用锄头、小铲子等工具来为萝卜翻土,学会了根据天气、作物的长势为其浇水除草,也学会了去动脑筋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难题。

在收获的那天,孩子们在拔萝卜的过程中发现拔萝卜并非一件易事,萝卜叶子上有许多扎人的小刺,直接用手去拔手很容易受伤。针对这样的问题,不同孩子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的用自己的外套包住萝卜的叶子然后隔着自己的衣服再将萝卜使劲往外拉、有的用小铲子把萝卜挖了出来、还有的徒手抓住萝卜叶与萝卜的连接处把萝卜拔了出来。孩子们用千奇百怪的行为解决了遇到的难题,也体验到了动手操作的乐趣。

幼儿在幼儿园阶段其思维水平多处于前运算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按照传统的课程模式将间接经验传授给幼儿,可能无法促进幼儿真正的吸收,而通过实际操作贴近生活的材料、亲身体验生活,在生活化的情景中去学习,幼儿则更容易接受。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多种生活情境,让幼儿在真实的情景中去掌握技能、感知所学的教育内容,要最大限度的去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获取经验的需要。

三、抓住生活中的德育契机,领悟生活

人从一出生,就注定将来要走向社会,成为一名社会人。因此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就显得尤为注重。而《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社会性是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评估指南》中也着重强调要珍视幼儿日常活动的教育价值,注重在生活点滴与游戏情境中,潜移默化地雕琢幼儿社会性素养,而非单纯依赖传统、集中式的集体教学灌输。因此,除了在集体教学活动中积极开展社会性的课程,教师更应该充分抓住生活中的契机,让幼儿在生活中无形的领悟社会的规则与成长的真谛。

萝卜丰收的那天,孩子们面临了众多的任务,拔萝卜、洗萝卜、运输萝卜、整理田地...在这么多任务面前,有的孩子显得有些无从下手,并发出感慨“这么多活,要做到什么时候呀!”于是,我提出分组:“要不我们分组吧,这样我们每个人只要做一件事情,就能把事情完成了!”提议一呼百应,孩子们自发分成了若干个小组兴高采烈的干了起来。没过多久,孩子们便完成了任务。看着洗的白白胖胖的萝卜躺在篮子里、看着原本乱糟糟的田地被整理的井井有条,孩子们由衷的说出:“原来,合作可以把事情变得这么简单!”

教师的一句提议让孩子在劳动中领悟到了合作的意义,这比任何集体教学活动的效果都要深入人心。小小的提议不仅推动了活动前行的方向,更让孩子在活动中感悟到了人生真理。抓住生活中的契机,用教学智慧代替枯燥的说教,引导幼儿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成社会所需要的社会人。

四、探寻生活中的艺术元素,创造生活

幼儿时期是审美启蒙的关键阶段,每个幼儿内心深处仿若都隐匿着一颗灵动且充满潜力的美的种子,只需适宜的滋养,便能萌发出绚丽的艺术之花,生活中美的事物也无处不在。帮助幼儿形成一定的艺术底蕴,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显性的指导与隐性的熏陶,充分为幼儿提供与创造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机会,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浇灌心中美的种子。

在这一种植活动中,孩子们在儿歌《拔萝卜》的背景音乐下,自由分组的将歌曲演绎在了小小种植地;在老师的鼓励下与同伴的讨论下,孩子们将萝卜打扮成了一个个可爱的萝卜精;在教师的指导与示范下,孩子们在萝卜块上雕刻出各种各样的图形。

教师解放了孩子的头脑、手脚、解放了孩子的空间与时间。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下,孩子们在种植地中与同伴谈论畅想、与材料探索互动,真正的用心灵感受与发现了生活中的美,真正的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与创造了生活的美。借由显性与隐性手段融合,给予幼儿充分自由,不仅滋养了幼儿心中美的种子,更助力其绽放出创造力与审美力之花。

幼儿园种植活动仅是生活教育缩影。课程内容生活化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遵循了教育发展的规律,也遵循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立足生活,回归幼儿生活,悉心观察、探寻、挖掘幼儿生活中潜藏的教育契机,让幼儿在最原生态的环境中主动地生活与学习,让幼儿在生活与游戏中感知未知的世界。从生活细微处捕捉教育契机,以匠心独运教育智慧照亮幼儿全面发展之路,助力每位幼儿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孙立明.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文化性与生活性[J].学前教育研究,2015,(1).

[2]虞永平.用“全收获”的理念开展幼儿园种植活动[J].幼儿教育,2017( 8) .

[3]陶行知.生活教育文选.[M]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4]刘燕华.幼儿园种植活动存在的问题、分析及优化路径[J].幼儿教育研究,2014,(9).

[5]高甜.幼儿园户外种植活动存在问题及对策的个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