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运动干预改善青少年抑郁症的机制及效果

作者

刘雅婷 刘建宇 郑敏

重庆三峡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

摘要:本研究围绕运动干预对青少年抑郁症治疗的影响展开探讨,通过整合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深入剖析了运动干预影响青少年抑郁症治疗的生理与心理机制,探讨不同运动类型、运动强度和运动频率对青少年抑郁症的改善效果。

关键词:运动干预;青少年;抑郁症;机制;效果

青少年时期身心发育迅速,是个体成长的关键阶段。当今社会,青少年的情绪健康问题严峻,其中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研究表明,全球范围内约20%的儿童及青少年正遭受着抑郁与焦虑情绪的困扰。《国民抑郁症蓝皮书(2022—2023)》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抑郁症患者群体中,18岁以下青少年占比高达30%,而在校学生在这一群体中的占比更是达到了50%。这种年轻化的态势,不仅直观地展现出青少年情绪问题日益严重的现状,也深刻反映出该群体在情绪健康维护方面存在着特殊需求。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已上升为国家层面的重要议题[1]。

传统的抑郁症治疗手段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可能带来嗜睡、恶心、体重变化等副作用,部分青少年患者对心理治疗的依从性欠佳。运动作为一种低成本、低风险的干预途径,正逐渐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运动干预对抑郁症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其潜在的治疗价值值得深入探究。

1.运动干预改善青少年抑郁症的机制

1.1 生理机制

1.1.1 神经递质调节

运动能够促进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与调节,对抑郁症的治疗产生积极影响。研究证实,运动可增加大脑中血清素(5-HT)、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E)等神经递质的水平。血清素是一种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其水平降低与抑郁症的发生紧密相连,运动通过激活色氨酸羟化酶,加速色氨酸向5-HT的转化,从而提高大脑中5-HT的含量,改善抑郁症状。多巴胺在动机、奖赏和情绪调节中发挥关键作用,运动能够促进多巴胺的释放,强化大脑的奖赏系统功能,提升个体的愉悦感和动力[2]。去甲肾上腺素参与调节觉醒、注意力和情绪反应,运动能够调节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和释放,改善青少年的情绪状态和认知功能。

1.1.2 神经内分泌调节

运动对神经内分泌系统具有调节作用,能够影响与抑郁症相关的激素水平。抑郁症患者体内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失调,表现为皮质醇分泌异常,长期处于高水平的皮质醇会对大脑产生不良影响,损害神经细胞,影响神经递质的代谢和神经可塑性,运动可通过调节HPA轴的功能,降低皮质醇的分泌水平[3],减轻其对大脑的损害。

1.1.3 神经可塑性改变

神经可塑性是指大脑在结构和功能上随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的能力。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存在神经可塑性受损的情况,表现为海马体、前额叶皮质等脑区的体积减小、神经元连接减少,运动能够刺激大脑生成新的神经元和突触连接,增加海马体和前额叶皮质的体积与厚度,改善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整合功能[4]。运动还能调节与神经可塑性相关的基因表达,促进神经生长因子的合成与释放,进一步增强大脑的神经可塑性,为抑郁症的治疗奠定神经生物学基础。

1.2 心理机制

1.2.1 注意力转移

运动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专注于身体活动的契机,使其注意力从引发抑郁情绪的负面事件或思维中转移出来,在运动过程中,青少年需集中精力于运动动作、节奏和技巧,从而减少对自身负面情绪和问题的过度关注。这种注意力的转移有助于打破抑郁情绪的恶性循环,使青少年能够从消极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获得暂时的心理放松和愉悦感。

1.2.2 自我效能感提升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和信心。当青少年通过坚持运动,逐渐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如跑得更快、跳得更高、完成更复杂的运动动作时,他们会切实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5],这种积极的自我认知能够延伸到青少年生活的其他方面,使他们坚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学习、社交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与挑战,减少无助感和抑郁情绪。

1.2.3 社交互动增加

良好的社交关系和支持网络对缓解抑郁情绪至关重要,许多运动项目具有社交属性,青少年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能够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增加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通过运动,青少年可以与同伴建立积极的情感联系,分享彼此的运动体验和生活感受,获得他人的认可、鼓励和支持,这种社交互动不仅满足了青少年的社交需求,还能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和疏离感,让他们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从而改善抑郁症状。

2.运动干预改善青少年抑郁症的效果

2.1 不同运动类型改善青少年抑郁症的效果

不同类型的运动对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效果可能有所不同。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能够提升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大脑的氧气供应。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有助于增强肌肉力量和骨密度,同时对心理健康也具有积极影响。此外,瑜伽、普拉提等身心运动融合了身体动作、呼吸控制和冥想,能够帮助青少年放松身心,减轻压力和焦虑,改善情绪状态。

2.2 不同运动强度改善青少年抑郁症的效果

在运动干预中,与低强度运动无法提供足够刺激、高强度运动易致疲劳和受伤相比,中等强度运动在可接受性、可持续性及干预成效方面表现突出,更易于被青少年接受并长期坚持,从而更好地实现运动干预的预期效果。过低强度的运动,因无法提供足够的生理与心理刺激,难以达到理想的改善效果[6]。高强度运动虽能在短期内带来强烈的身体反应,但易引发疲劳、受伤等问题,长期坚持难度较大,甚至可能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精准把控运动强度,是发挥运动干预对青少年抑郁症治疗效果的核心要素,需依据个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计划。

2.3 不同运动频率改善青少年抑郁症的效果

运动频率在助力青少年抑郁症康复的过程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稳定且适度的运动频率,能够让身体和心理持续受益,当青少年以每周≥3次的频率参与运动时,身体能够逐渐适应运动节奏,大脑的神经递质得以持续稳定地调节,血清素、多巴胺等分泌维持在较为理想的水平,有助于改善情绪状态,提升心理韧性。

参考文献:

[1]刘岩.有氧运动促进青少年情绪健康的研究进展[J/OL].中国学校卫生,1-6[2025-01-23].

[2]张玉姣,王英,陈少宗.针灸治疗抑郁症的分子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J].上海针灸杂志,2025,44(01):134-141.

[3]刁志浩,周悦,张敬芝,等.高树中教授基于通关调气理论辨治双心病经验介绍[J].上海针灸杂志,2025,44(01):1-7.

[4]何华岗,吴德峰,李英豪,等.运动训练在抑郁症预防和治疗作用中的研究进展[J].神经解剖学杂志,2024,40(05):653-657.

[5]连昕瑶,王非,王雅琪,等.湖南省2021—2023年大中学生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OL].中国学校卫生,1-6[2025-01-23].

[6]季洪庆,夏志,吴珊珊.多模式运动处方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模式构建研究[J].武术研究,2025,10(01):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