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策略
林加佳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实验小学长春路校区 224400
摘要: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注重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学引导,以促进其各项能力的发展。作业设计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教师的特别重视。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作业内容,并引导学生进行优质的作业练习。这样能够切实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分层作业
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在数学学科上的个体差异日益显著,这不仅体现在知识掌握程度上,更反映在思维能力和学习潜能的多样性上。面对这一现实挑战,传统“一刀切”的作业模式已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因此,探索并实施分层作业设计策略,成为提升数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关键路径。分层作业设计,旨在依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速度及兴趣偏好,将作业内容划分为不同难度层次,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区间内获得成长。此策略不仅能够有效避免“好学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还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促进其数学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对照数学水平,进行作业难度分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情的直观体现是他们的数学水平。数学水平较高的学生能够灵活地思考数学问题并发现其中的规律,而数学水平较低的学生可能难以自主分析数学问题。因此,在新课标下的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分层设计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数学水平,为他们设计相应难度的作业,以确保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增强学习信心。以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例。这一单元涉及立体图形的认识,需要学生深入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个立体图形的特征和性质,难度较大。教师采用传统的作业设计方式,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无法顺利地完成作业,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作业分层设计。在实践中,教师通过深入研究学生的能力水平,将他们分为了“A、B、C”三个层级,并为每个层级设计了相应的作业题目。这些题目的难度逐渐增加,旨在帮助学生逐步深化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理解。【A级作业】一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分别为10cm、8cm、5cm。制作这个长方体纸盒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纸板?它的体积为多少?【B级作业】一个长方体纸盒的棱长总和为52cm,其长为6cm,宽为4cm,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为多少?【C级作业】一个长方体纸盒的底面积为24平方厘米,其底面周长为24厘米,表面积为108平方厘米,能否求出它的体积?这些作业题层次分明,从基础到复杂,能够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完成这些作业题,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基础知识,还能逐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种分层作业设计方式有助于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能够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取得进步。
二、对照兴趣情况,进行作业方向分层
在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特征,还要在作业设计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学生的兴趣为参照,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不同方向的作业,让他们在各自感兴趣的领域中展开练习,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为他们的长期学习和成长提供动力。以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为例。这一单元主要介绍了“比例”这一数学概念。比例与除法运算、分数计算有相似之处,都涉及“除”的概念,但比例更注重事物之间的具体关系。由于比例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其中必然存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本单元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兴趣作为依据设计分层作业,引领学生展开趣味练习,以此满足他们的兴趣需求。在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兴趣喜好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以此为依据为学生设计了不同类型的作业。比如,对于对自己的身体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作业:“小明下半身的长度为80厘米,要想达到黄金比,那么小明上半身的长度需要是多少厘米?”对于对各种现实事物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设计问题,如:“现在需要按照1∶19的比配置一些糖水,准备了30克糖,可以配制出多少克糖水?”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能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投入学习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三、用鼓励引导,促进学生自主设计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在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设计中,应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引导,尝试让学生自主设计作业,以此充分展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作业设计的质量。以小学《数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圆”的教学为例。圆作为一个特殊的几何图形,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质和定理,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计算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一些感悟和思考。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主设计作业并练习,以锻炼他们的各项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设计出了多种不同的作业题,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以下是一些学生设计的作业内容:【作业一】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出圆周率,要求精确到两位小数。【作业二】在直径为3米的圆形水池边上,每隔0.628米放一盆花,总共可以放多少盆花?【作业三】一个钟表的时针和分针的长度分别为5cm和8cm,问两者一天走过的路程分别是多少?这些作业题充分展现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将这些练习题收集起来并进行分层,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展开练习,从而满足分层作业设计的教学要求。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策略的实施,是对传统作业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其核心价值在于尊重并充分利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最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通过科学合理的分层设计,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数学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康丽.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后作业的布置措施探究[J].考试周刊,2023(28)
[2]刘亚琴.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设计的原则[J].新课程,2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