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研究

作者

马若飞

新疆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新疆图木舒克 843900

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而高等教育在其中的地位尤为重要。2018 年,教育部提出“四新”建设,即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和新农科,掀起了高等教育界的重大改革[1]。2019 年国家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四新”建设,将“新文科”建设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 [2]。2020 年,教育部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 [3]。2022 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面向 2035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要求新文科建设要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更好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更好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中长期规划[4]。新的时代,传统文科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洪流之中,中国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变革的必然选择[

在此形势下,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法类高等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如何进行优化以适应新文科建设的要求是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西部 A 高校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内容设置、教师团队建设三个方面出发,结合办学条件和办学特点,探索出适合边疆民族地区公办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方案,为培养复合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现状与困境

公共事业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事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旨在培养公共事业管理机构和其它社会中介组织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6]。但在 2022 年,全国 85 所高校撤销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表明该专业的发展出现了问题。问题主要集中在专业定位不够清晰,特色不明显,就业满意度较低。

1. 培养目标

以西部A 高校为例,该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能熟练运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公共意识、公共精神、公共责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公共部门从事管理或服务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但在实践过程中,该专业培养目标与实际需求脱节。一方面,对于公共事业管理领域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特质把握不准,既要求学生具备管理能力,又希望其掌握法律、经济等多方面知识,但在实际培养中未能将这些知识有机融合,导致学生看似“全能”,实则在各领域都缺乏深入钻研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培养目标未能紧密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边疆民族地区有着独特的社会文化、经济结构和公共事务特点,然而在设置该专业培养目标没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使得毕业生在就业时难以适应本地相关岗位工作的要求。

2. 专业内容设置

西部A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有政治学原理、社会学概论、政治经济学、经济学基础、行政管理学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由集中性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两部分组成。集中性实践教学包括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人员素质测评、公共管理案例分析等。第二课堂包括阳光体育、创新创业实践、劳动教育与实践等。毕业要求总学时 2560 学时,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时为 840 学时,占比 80% ;实践性教学学时为 512 学时,占比 20%。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在专业内容设置上,专业内容设置上存在不合理之处。首先,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大量的理论课程占据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而实践课程的比例较低,且实践内容往往缺乏与实际公共事务的紧密联系,学生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其次,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不足。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导致学生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这些学科知识在公共事业管理中的综合应用。此外,课程设置未能与学校办学特点有机结合,未能凸显专业及学科特色。

3. 教师团队建设

西部 A 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团队建设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A 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隶属于公共管理系,目前该系共有8 名教师,其中硕士 6 名,教授2 名。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教师仅有4 名,占比较低;高级职称教师、“双师型”教师占比相对较低;年龄结构呈现出青年教师、银龄教师居多,中年教师断档的情况,不利于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传承与发展。师资力量与其他专业相比较为薄弱。二是教学科研能力有所欠缺。教学方面,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存在同一名教师讲授多门跨度较大专业课程的情况,难以做到对每一门课程都深入研究和精准把握。科研方面,与国内同类型院校有较大差距,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三是人才引进和培育受阻。由于学校地理位置及薪资待遇等原因,学校对相关专业的人才吸引力不足近 3 年未招聘到相关专业新教师。此外,由于地域和资源限制,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和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知识更新速度较慢,难以跟上新文科建设和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的发展步伐。

二、优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实践路径

1. 明确培养目标,增强创新能力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进行精准的界定,即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广泛实践经验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一是帮助学生构建专业知识体系,涵盖公共事业管理基本理论、行政管理等核心领域,以适应未来工作岗位。二是培养学生跨学科分析和学习的能力,使其能在多领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适应新时代工作复杂性。三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及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同时也能让学生掌握组织协调、沟通谈判、决策执行等关键技能。

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不断夯实教学质量,持续推动教学创新。建立督导和评价机制,促使教师在授课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兼顾专业知识的难度、深度、广度,以评课和教学竞赛的方式,鼓励教师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二是引入案例教学和项目式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大量引入实际的公共管理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开展项目式学习,以实际的公共管理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项目,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设立专门的科研基金,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自主开展科研探索。通过科研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深入研究专业领域的问题,还能培养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2. 加强专业建设,凸显专业特色

一是打破传统的专业界限,增加跨学科选修课程的比例,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其他专业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方法论。例如,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中加入经济、法律、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模块,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综合思维能力。二是在课程设置上,需要结合学校办学特点及学校所在区位的特殊性,增设如“民族地区法治实务”“边疆地区公共政策分析”等交叉课程,推动公共事业管理、法学、民族学知识融合,凸显专业和办学特色。三是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建立政校企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机会,提升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四是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举办学术研讨会和讲座,拓宽学生和教师的学术视野。同时,鼓励教师和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与同行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合作,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提升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通过学术交流活动,打破专业壁垒,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为专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五是建立专业发展反馈机制。定期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他们在工作中的表现和对专业课程的反馈意见。同时,收集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建议,根据反馈结果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此外,还可以邀请毕业生回校分享工作经验,为在校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和职业规划建议,形成专业建设的良性循环。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学科研能力

一是引育并举,优化师资结构。通过对口援疆人才引进政策,每年从支援地区高水平院校引进 2—3 名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承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授课工作并定期举办公开课,鼓励青年教师观摩学习。二是通过集体备课制度以及定期组织和举办研讨会、在线课程等方式,为青年教师提供互动交流、共同进步的平台,帮助青年教师学习和掌握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三是发挥银龄教师“传帮带”作用,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建立“大学教师导师制度”安排新老教师共上一门课,鼓励青年教师观摩并学习授课经验。组建科研团队,由银龄教师任负责人,在青年教师申报科研课题时,银龄教师提供指导,传承科研智慧,激发青年教师科研潜力。四是加大科研激励力度,提升教师科研能力。鼓励教师积极申请各类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项目,为教师提供科研经费支持和时间保障。项目立项后,同步配套项目资金,加大科研绩效倾斜力度。四是优化人才引进相关待遇。学校应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和福利水平,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工作环境,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同时,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为优秀教师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晋升机会,吸引更多相关专业的优秀人才加入学校教师队伍。五是加强与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与国内同类型的高水平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教师互派交流、联合科研等活动。鼓励教师到合作单位进行访学和交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研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为学校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人才,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

结语

在新文科建设深刻重塑高等教育格局的背景下,边疆民族地区政法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面临着转型的机遇与挑战。优化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体系需紧密联动内外部资源协同推进:对内需强化二级学院的统筹规划能力,完善跨学科课程开发的制度保障与资源投入;对外则需深入拓展校地协同育人平台,借助对口支援政策引入优质智力资源,同时深化与地方政府、民族事务部门及基层组织的合作,将真实治理场景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其成功落地不仅关乎单一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是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主动应答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时代命题,探索新文科实践模式的关键行动,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

参考文献

[1] 樊丽明 .“新文科”:时代需求与建设重点 [J]. 中国大学教学,2020(05):4-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 面 提 高 人 才 培 养 能 力 的 意 见( 教 高〔2018〕2 号)[EB/OL].(2018-10-17)[2025-07-1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新文科建设工作会在山东大学召开 [EB/OL]. (2020-11-03)[2025-07-16].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t20201103_498067.html.

[4] 中共中央宣传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面向 2035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Z].(2022-05-28)[2025-07-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2557/s3103/202402/t20240226_1116821.html.

[5] 李玲 , 王莹 , 刘同心 . 新文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J]. 公关世界 ,2024,(23):58-60.

[6] 学 职 平 台 .(n.d.). 公 共 事 业 管 理 专 业 洞 察 .[2025-07-16].https://xz.chsi.com.cn/major/insight/ 公共事业管理

[作者简介]

马若飞(1989.6.28),男,回族,新疆博乐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 基金项目 ] 新疆政法学院 2024 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研究》(XZJGY-20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