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视角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郭成传
福建省大田县鸿图中学 福建三明 366100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合理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能以问题引领学生学习与实践,能够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高质量学习。文章分析问题解决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提出问题解决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解决;课堂教学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而就当前的地理教学来看,很多教师仍比较关注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背诵和做题,致使学生陷入只会考试而不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困境中。显然,这样的地理教学不符合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要求。而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的开展,为学生创造了学习思考、实践运用的条件,成为新时代地理教学改革的新举措,这就要求地理教师积极研究如何让教学指向问题解决,以真正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一、问题解决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解决模式的运用过程中,教师设计符合教学主题和学情的问题,能将学生带入特定问题情境中学习,激活学生好奇心和思维,使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最终解决问题。这样的举措既能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的快乐与作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1]。
(二)培养学生学科思维
新时代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思维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通过在地理教学中实施问题解决式教学,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具有探究性、开放性、生活性的问题,可使学生多维度分析与解决问题,实现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地理课堂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问题的状态,可使学生在持续积累解决问题经验的过程中,形成并提高地理学科思维能力[2]。
(三)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素质教育强调教师应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合理使用问题解决模式,可使学生针对问题与同学、教师进行充分合作,成功解决问题,同时得到多方面能力的锻炼,如合作能力、探究能力、论证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助推学生的综合性发展[3]。
二、问题解决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策略
为了更好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下面以人教版高一必修第二册第四章《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中“问题研究 城市交通如何疏堵”为例,详细说明问题解决视角下地理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问题解决视角下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先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而要想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结合学生熟悉生活现象来创设问题情境,拉近学生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并使其产生探究的兴趣。
以“城市交通如何疏堵”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城市交通拥堵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城市交通的拥堵问题。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交通拥堵,它给你带来哪些困扰呢?”在学生积极表达结束后,教师可以趁机介绍本课主题“城市交通如何疏堵”,使学生对这一问题产生探究兴趣。
(二)细化地理问题,驱动学生探究
在学生了解新课主题,并对新课内容产生探究兴趣后,教师应对新课相关的问题进行细化,以引领学生通过探究问题来掌握新知识,使其做好对问题创新探究的准备。在具体细化地理问题时,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设计具有连贯性的问题,便于学生进行有序且有效思考,有效解决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以“城市交通如何疏堵”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全面了解这一实际问题,教师先确定一个主要问题:“本地区交通如何疏堵?”然后围绕这个主题问题设计细化问题:“本地区交通拥堵问题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什么时候开始进行交通拥堵疏堵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运用过哪些措施?如何创新解决本地区交通拥堵问题?”通过问题的细化,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这节课学习的具体思路,使学生深入探究关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三)小组合作探究,提出解决方案
在学生明确各个问题后,需要开始进行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而在探究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人的探究力量较小,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方式更容易通过集思广益,提升问题探究效果,从而促进课堂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以“本地区交通如何疏堵?”这个主问题为例,教师所细化的问题,将其分为概括、原因、已有措施、创新措施四方面内容,并将班级内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有序探索问题。考虑到课堂时间不够充分,为了提升各组探究成效,教师可以针对问题难度确定好时间,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全身心投入问题解决方案的探讨中。例如,对于概况类、原因类、已有措施类问题,其难度并不大,教师只需设置5分钟时间,就可以让各小组成员多途径查阅资料,并筛选出有效资料,从而从中找到答案。而在学生结合本地区探索创新途径时,教师预留出15分钟时间,让各组结合已有经验和已有知识,创新探索解决问题的建议。如有的小组提出增建停车场、规范停车的创新建议;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增加校车减少家长开车送孩子上学的情况,以此提高公共交通精细化服务质量;有的小组建议建设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发展车载导航;还有的小组建议优化设计车辆,缩小其体积......
(四)总结问题,建构知识结构
在各组均提出创新解决城市交通疏堵问题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整理问题及结构,从而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效果。在具体引导学生总结时,可以绘制思维导图,提升学生知识构建效果。
在具体制作思维导图时,教师让学生将“城市交通如何疏堵”作为中心,将“概况”“原因”“已有措施”“创新措施”作为二级分支,再根据二级分支继续细化三级分支,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任务。如此,学生进行完整学习后,其学习质量、问题解决能力显著提高。
结语:
综上所述,指向问题解决的高中地理教学,与地理学科的实践特征相符合,也与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需求相符合。在日后地理课上,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问题研究模块,对学生实施问题解决的系统训练,以此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诗吉 , 姚培泰 . 指向问题解决的高中地 理学科思维体系构建与应用 [J]. 地理教 学 ,2021(10):12-17.
[2]王安邦 .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 教学提问方法研究 [J]. 才智 ,2020(17):144.
[3]田紫依 , 王方丽 . 浅谈高中地理“问题解决” 教学模式的应用问题和改进措施 [J]. 地理教 育 ,2019(S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