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角下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的整合设计与实施模式探索
邹智斌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华强中学 517200
一、引言
初中地理包括自然和人文两部分,既具有实践性,也注重综合性,必须结合真实的情境去研读、探讨。传统的地理研学大多只围绕一个学科知识点展开,比如“地形测量”或“气候观察”,开展一些零散性的活动,缺乏其他学科的有效链接,学生没有宏观整体地认识这些问题。而采用跨学科学习视角下开展地理研学旅行,则可以将多门学科的知识、方法统一于研学旅行中,并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观察分析地理现象:对于水乡聚落,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形、建筑布局等,用生物学的知识分析河道生态系统,用历史知识追寻该地的文化传承,用数学的方法统计当地的相关数据……这样既落实了地理核心素养要求,又有利于促进知识之间的融通,符合初中地理教学改革“重实践、强素养”的趋势。
二、跨学科地理研学课程的整合设计依据与框架
(一)设计依据
1、课程标准协同要求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跨学科学习与实践探究”,以生物“生态系统”、历史“地域文化”、数学“数据分析”等内容作为例证展开教学;此外,生物课标要求“探究生物与环境关系”,历史课标要求“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数学课标提倡“用数据描述地理问题”,这样的跨学科是具有明确方向性的,并不是自由发挥式的任意杂乱搭配[1]。
2、初中生认知发展规律
初中生处于从具象到抽象思维转变的阶段,学生喜欢具有“观察、操作、体验”的活动;跨学科研学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为活动过程,将抽象地理原理变成实践活动,例如:“气候对农业的影响”相关的活动,在活动中涉及地理、生物(观察作物生长)、数学(统计作物产量)、美术(绘制景观图)等学科的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3、地域资源适配性
将教材中学的地方资源,融入到研学课程的设计中,有利于提高研学的可行性和趣味性。例如以珠三角为例,“水乡聚落”和“基塘农业”等都蕴含丰富的跨学科内容,“水乡聚落”涉及地理、历史、生物;“基塘农业”涉及地理、生物、数学等内容,能够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知识理解。
(二)整合框架
跨学科地理研学课程是在“目标—内容—活动—评价”的四大维度上组织的,并且各个维度都体现出了地理的核心素养。
目标整合:根据地理核心素养为本、融合多学科能力目标的思路,在“水乡研学”活动中,地理学科目标为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生物学科目标为分析河道的生态结构,历史学科目标为梳理聚落的文化演变,数学学科目标为统计地理数据,艺术学科目标为用视觉的方式展现水乡特色。
内容整合:根据地理主题筛选其他学科的内容,不能出现信息的累加,例如“基塘农业研学”,地理的板块是“布局和气候地形的关系”,生物板块是“桑——蚕——鱼生态循环”,历史板块是“农耕的发展变化”,数学板块是“产量分析统计”,做到其他板块的知识服务地理主题。
活动整合:进行多个学科联合的设计活动,例如“地理测量 + 生物观察”、“历史考证 + 地理绘图”以及“数据统计 + 艺术创作”等有利于实现综合学科知识的应用。
评价整合:用多个维度来考察,用地理知识、跨学科学习能力、研学实践成果以及团队合作几个方面来设计量表,考察学生研学的学习情况,而不是仅凭地理学科的成绩。
三、跨学科地理研学课程的实施模式——以“珠江三角洲水乡聚
落生态与文化探究”为例
以珠三角水乡聚落为研学对象,围绕“聚落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主题,整合多学科,采用“课前—实地—课后”三段式实施:
(一)课前准备阶段:学科联动铺垫
1、多学科知识预习
地理教师引导学生预习“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梳理水乡形成的地形、气候、水源条件;生物教师用微课讲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让学生了解河道生物关系;历史教师提供水乡史料,帮助建立时间认知。
2、分组与工具准备
根据兴趣和能力分成“地理勘察组”“生物生态组”“历史文化组”“艺术创作组”,地理组带好卷尺、温度计等,完成对地形及气温测量;生物组带好水样瓶、放大镜等,观察水中生活着的生物;历史组带好相机、史册资料等,记录下身边的古建筑和文化符号;艺术组带好画板、颜料等,描绘出眼中的水乡美景。教师联合多学科教师共同研制《研学任务单》并确定研学的探究点。
(二)实地研学阶段:多学科协同探究
1、地理与生物联动:探究生态与环境关系
地理组测量了河道宽度 (8—10 米 ) 和水深 (1.2—1.5 米 ),测定早晨22℃、中午30℃、晚上25℃的气温;同时发现在河道沿岸都有民房分布,其建筑朝向是正南偏东约 15°。生物组则是分别从上游、中游、下游采得河体样品,测定上游 pH=7.5,中游 pH=7.2,下游 pH=6.8;并且发现了从上游到下游的河体生物的数量越来越多;再通过共同讨论,在团结协作下得到了“地理环境影响聚落布局,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的重要成果 [2]。
2、历史与地理融合:追溯文化与环境互动
阅读文章之后,通过历史组观察发现清代祠堂在修建时多选高地势,民国时期的骑楼采用了防潮台,历史上清至民国时期岭南多为湿地气候,所以当时的建筑多有防潮处理措施。由地理组进行测量,得出祠堂高度为 0.8m、骑楼距 4m,结合当地的年降水量 1800mm, 最终解释了“建筑适应自然”的人地协调思想。
3、数学与艺术交叉:数据可视化表达
数学教师指导学生处理数据:地理组绘气温折线图,生物组绘生物种类柱状图;艺术组结合数据与景观,绘《水乡生态分布示意图》,用颜色标注不同河段,实现“数据+ 景观”融合表达。
(三)课后拓展阶段:成果整合反思
1、跨学科成果展示
分组收集资料、史实、作品,撰写《水乡聚落探究报告》,内容含地理分析、生态评价、文化梳理、数据分析、艺术阐释五个方面;班级开展汇报会,艺术组展示示意图,数学组阐述数据信息,历史组提出古建保护措施,地理组提炼人地和谐思想;制作校园展板,学以致用。
2、多学科反思研讨
老师组织研讨活动,引导学生对“地理环境怎样造就聚落的生态和文化、多学科结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如何保护水乡的生态”等方面展开讨论,并结合自身提出的建议制定相关的计划,“制作环保手册”、“清除河道垃圾”等等,老师听取大家的意见后对这次研学作出修改完善。
四、实施效果与优化建议
(一)实施效果
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后,研学后的学生掌握了 65% 以上的重要知识点的人数上升到88%, 85% 的人能够解释“水质影响聚落分布”知识, 90% 的人可以用数学的图表来表示地理数据。
培养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有 90% 左右的学生能熟练运用各种测量工具、绘制地理图;讨论水乡保护议题时能调动跨学科的知识经验提出综合性意见,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提高兴趣和责任心, 92% 的学生喜欢实践性研学, 78% 的学生愿意参加水乡环保志愿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及社会责任感。
(二)优化建议
加强教师协作:组建跨学科研修组,同构共研,协同教学设计、联合听课评课,防止整合走过场。
准确匹配内容,跨学科学习的内容需要集中体现地理主题,比如“基塘农业研学”,其中的历史只有“农业与地理环境关系”,不能展开其他无关事件等。
划分出不同层次的任务。基础任务适合于学困生,提高任务适合于能力较好的同学,以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发展。
五、结论
跨学科视角下基于“目标—内容—活动—评价”框架,以“目标—内容—活动—评价”的形式开展初中地理研学旅行活动,可以有效地突破学科的边界,增加课程的实效性,之后可以从教师合作、精准融合内容、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方面继续努力,让跨学科研学成为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方式,为初中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22 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张婷。跨学科视域下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 [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