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海洋强国战略下舟山高校学生海洋意识教育调研

作者

王逸菲 刘超瑜

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浙江海洋大学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 调查背景

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走向海洋[1]。我国是传统的陆地大国,长期以来“重陆轻海”,认识海洋、开发海洋、经略海洋的意识不足 [2]。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走向海洋、发展海洋、繁荣海洋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方向,而海洋意识的提高正是实现这一强国目标的思想基础[3]。

舟山是我国第一个以群岛建制的地级市,也是浙江省海岛最集中的地区,背靠长三角,面向太平洋,拥有2085 个海岛。在“八八战略”指引下,舟山沿着向海图强、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路径,在认识海洋、保护海洋的进程中,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高校是公民海洋意识教育的前沿阵地,所培育的大学生是未来海洋城市的建设者,其海洋意识的教育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甚至决定着舟山公民海洋意识的发展水平[4]。

党的十八大以来,舟山各个高校积极开展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 [5],引导大学生了解、认识海洋,树立科学、正确的海洋观念,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海洋意识。这一重要举措,不仅在全社会形成了浓厚的海洋意识教育氛围,也为舟山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更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持。

2. 调查设计

本研究以浙江海洋大学学生为样本,通过问卷调研评估舟山高校学生的海洋意识基本状况。问卷涉及海洋自然意识、海洋经济意识、海洋文化意识、海洋政治意识 4 个海洋意识评价指标。问卷面向校内涉海类理工科和非涉海类文科专业大一至大四年级本科生发放,最终共收集到有效调查问卷 598 份。其中理工专业本科生 332 份,文科专业本科生266 份,大一年级 190 人,大四 155 人,大二 138 人,大三 115 人。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1 大学生海洋基础知识储备欠缺

在海洋地理与科普知识方面,仅 58% 的学生正确选择黄岩岛位于 “南海”, 63% 的学生正确认知潮汐由 “大洋、月球运动引起”,37% 的学生表示 “比较了解” 或 “有深入研究”海水淡化技术。数据表明大学生在海洋基础概念的掌握上存在显著缺口,主要原因在于非涉海专业课程中海洋科学模块占比不足,如外国语学院等文科专业仅开设《海洋文化英语》等少量相关课程,导致学生缺乏系统的海洋基础知识体系构建。

3.2 大学生对海洋强国战略关联认知不足

41% 的学生 “非常认同” 或 “比较认同”“构建海洋新质生产力”,仅 28% 的学生 “比较了解” 或 “深入研究” 中国作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的身份,“公海定义” 的正确率也仅为 59%c 。这一现状与海洋强国战略作为顶层设计在当前教学中多以宏观表述呈现,缺乏结合专业特色的具象化案例解读,导致学生对 “海洋新质生产力” 等前沿概念的认知滞后于国家战略需求。

3.3 知识获取渠道单一与高教育需求并存

“世界海洋日主题” 的正确率仅为 61% , 92% 的学生 “非常认同”或 “比较认同” 高校作为海洋意识教育主阵地, 87% 支持 “参观海洋科教基地”、“举办讲座竞赛” 等实践活动。当前学生主要依赖网络媒体获取海洋知识,舟山本地丰富的海洋教育资源未被充分整合,实践课程占比不足,导致 “高需求与低供给” 的结构性矛盾,学生难以通过多样化渠道获取系统的海洋知识。

3.4 涉海与非涉海专业的认知分化

涉海专业学生在 “载人深潜器” 多选问题上的正确率达 78% ,非涉海专业仅为 41% ;而非涉海专业在 “海洋剪纸艺术” 的兴趣度上达65% ,高于涉海专业的 48% 。反映出专业教育中 “重技术、轻文化”的共性问题。这种认知分化主要源于专业课程设置的差异,涉海专业开设《海洋科学概论》等核心课程,而非涉海专业的海洋知识获取依赖公共选修课,所以非涉海专业学生的海洋科技认知明显不足。

3.5 性别维度的认知差异

男性在 “中国第一艘航母名称” 的正确率为 82% ,女性为 44% ;女性在 “净滩活动参与” 中 “参加过多次” 的比例为 23% ,高于男性的 15% ,在 “海洋环境保护” 议题的关注度上也高出男性 12 个百分点。这种差异与社会角色认知及兴趣偏好相关,如男性对海洋军事的兴趣度显著高于女性,女性则更关注海洋生态与文化议题。

3.6 年级递进中的认知演变

大一学生对 “郑和航海活动” 的 “比较了解” 率为 31% ,大四升至 67% ,“公海定义” 的正确率从大一的 54% 升至大四的 89% ;但大二、大三学生在 “海洋管理机构” 的正确率分别为 49% 、 52% ,低于大一( 55% )和大四( 68% ),出现认知平台期。该现象与学业阶段的知识积累及课程压力相关,认知提升显著;而大二、大三阶段专业课程压力增大,学生参与海洋意识教育活动减少,未能形成持续的学习积累。

4.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调研发现,舟山高校学生海洋意识呈现 “基础认知薄弱、战略关注不足、群体差异显著” 的特征。

4.1 构建 “三维融合” 课程体系,夯实知识基础

(1)专业课程渗透海洋要素:非涉海专业增设《海洋基础科学》必修通识课,系统讲解黄岩岛地理、潮汐原理等基础知识;涉海专业在《海洋科学概论》中增加 “海洋文化遗产保护” 章节,平衡技术开发与文化传承的课时占比。

(2)思政课程嵌入战略案例:在《思想道德与法治》中结合舟山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解读 “海洋新质生产力” 内涵;通过 “南海维权”“郑和航海” 等案例,强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规则教育,提升学生对国家海洋战略的具象化认知。

4.2 整合地域资源,创新实践教育模式

(1)校地联动开发实践项目:与舟山海洋生物博物馆、鸦片战争纪念馆建立合作,或开发 “造船技艺体验” 等沉浸式项目将实践课程占比提升;利用 “中国航海日”“休渔期” 等节点,组织 “蓝海论坛”“净滩行动”,将网络媒体依赖度转化为线下参与动力。

(2)打造 “数字海洋” 教育平台:开发线上 “海洋知识图谱” 系统,整合问卷中高频错误知识点(如公海定义、潮汐成因),通过动画、互动测试等形式强化认知;建立 “海洋强国” 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舟山本地海洋产业案例(如远洋渔业、海底光缆建设),弥补知识获取渠道单一的短板。

4.3 实施精准分层教育,破解群体认知差异

(1)专业分层培养:涉海专业开设《海洋文化遗产管理》选修课,非涉海专业增设《海洋权益与国际法》工作坊,缩小开发与保护认知差距;在农学专业中嵌入 “滩涂资源利用”“海洋农业” 等特色模块,推动学科交叉育人。

(2)性别与年级靶向引导:针对男性加强 “海洋生态保护” 主题教育(如组织参与净滩活动),女性补充 “海洋国防知识” 讲座(如航母技术科普);针对大二、大三认知平台期,开设 “海洋管理案例分析”专题课程,结合舟山海洋生态保护区管理实践,维持学习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黄艳 , 刘美平 . 海洋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路径选择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3,(28):44-47.

[2] 董前程 , 赵培琳 . 海洋强国战略下大学生海洋意识教育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23,44(16):266-268.

[3] 王竞仪 , 凌淑珍 . 海洋强国战略下的高校海洋教育发展 [J].大学 ,2024,(17):34-37.

[4] 张坤珵, 王洪兵, 吴永, 等. 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背景下大学生海洋意识培养的优化路径 [J].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23,40(12):136-141.

[5] 金武州 . 群落建设体系下高校海洋意识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研究——以浙江海洋大学为例 [J].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 ( 人文科学版 ),2023,40(05):6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