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园音乐课程中本土艺术文化的融入与建设探索

作者

哈斯乌尼尔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蒙古族幼儿园 0170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浪潮持续推进,幼儿园音乐教育正逐步承载起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时代使命。我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共融的国度,其文化底蕴深厚而广泛。特别是在内蒙古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本土艺术文化犹如璀璨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将这些充满魅力的本土艺术文化巧妙融入幼儿园的音乐课程之中,不仅能够极大地拓宽幼儿们的音乐视野,让他们在音乐的世界里体验到更加丰富多元的情感与旋律,更能在幼小的心灵中播下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的种子。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课程;内蒙古音乐;教育策略

蒙古族民间音乐,以它那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构筑了一个关于人、自然与天地间和谐共生的独特文化体系。作为内蒙古地区的幼儿教师,我们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将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让它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我们深知,每一首蒙古族民间乐曲,都是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先辈智慧的结晶。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一)课程内容存在单一性

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课程内容普遍呈现出单一化的趋势,其中西方音乐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对本土音乐文化的挖掘与融入则显得明显不足。这种现状不仅让幼儿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难以触及到丰富多元的本土音乐资源,更在无形中束缚了他们的音乐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教学方法过于传统化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教师们往往习惯于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直接的讲授与示范,而较少主动探索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这种教学模式虽有其稳定之处,却也暴露出课堂活力不足、吸引力欠缺的问题。因此,如何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巧妙融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课堂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增强教学吸引力的关键所在。

二、幼儿园音乐课程中本土艺术文化的融入与建设策略

(一)本土乐器与音乐课程相融合

在探索蒙古族民间乐器的教育之旅中,我们通常采用一种直观且富有启发性的方法:先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乐器,再配以乐器演奏的悠扬乐曲,以此点燃孩子们对乐器探索的好奇心。这种方法巧妙地利用了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让孩子们在欣赏乐曲的同时,对乐器的构造有了初步的认识,从而更易于铭记所学内容。

提及蒙古族民间乐器,马头琴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在蒙古语中,它被称为“绰尔”,是一种由两根琴弦构成的拉弦乐器。琴身由木材精心雕琢而成,长度约为一米,配备了两根弦,共鸣箱则呈现出优雅的梯形。马头琴的音质圆润且富有深情,低回婉转间,仿佛在诉说着蒙古人的故事。其独特的梯形琴身与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不仅美观大方,更成为了蒙古族人民心中的挚爱。马头琴,这把被誉为演奏蒙古古代长调最佳选择的乐器,能够精准地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情感与场景。无论是辽阔的草原、呼啸的狂风,还是悲伤的心情、奔腾的马蹄声以及欢乐的牧歌,马头琴都能以它独特的旋律,将这一切描绘得淋漓尽致。在众多的马头琴曲目中,《万马奔腾》《蒙古小调》《黑骏马》以及《萨班拉克》等作品,早已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作为教师,在为幼儿挑选曲目时,我们尤为注重选择那些能够激发孩子们好奇心与探索欲的作品。例如,当孩子们聆听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老师演奏的《万马奔腾》时,他们不仅能够被精湛的演奏技巧所震撼,更能通过乐曲,感受到万马奔腾时那气势磅礴、辉煌壮大的场景。

(二)民族舞蹈与音乐课程相融合

蒙古族民间舞蹈,如筷子舞、安代舞与顶碗舞,生动再现了游牧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如挤奶、打猎与放马,这些舞蹈动作无一不是对蒙古族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通过欣赏这些舞蹈,幼儿不仅能领略到蒙古族舞蹈的艺术魅力,更能深入了解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传统。

安代舞,这一源于明末清初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的舞蹈,最初是萨满教的医病舞蹈,承载着祈求神灵庇护与祛魔消灾的寓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广泛流行于民间,由民间艺术升华至舞台艺术,成为庆典宴席与接待宾客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安代舞更是成为了草原人民健身娱乐的优选方式,人们围成一圈,右手握红绸,随着音乐的节奏摆动或双臂抡绸,共同沉浸在这热烈欢快的氛围中,感受着蒙古族习俗的盛大与热闹。这些经典的蒙古族舞蹈,不仅是蒙古族民间文化的瑰宝,也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们可以在原有蒙古族舞蹈基本动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进行简单的加工与重新编排,使之成为适合幼儿教学的舞蹈。

(三)民族儿歌与音乐课程相融合

蒙古族传统儿歌是一座资源丰富的宝库,蕴含着无尽的文化魅力与童趣。尽管因语言文字的限制,许多优秀作品未能广泛出版与传唱,但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积极搜集与整理这些儿歌,防止它们被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在音乐教学的舞台上,我们可以巧妙地将这些儿歌与现有的儿歌教唱内容相融合,为孩子们带来一场场文化的盛宴。

例如,那些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儿歌,如《小马驹》《马背童谣》与《海鸥和蜜蜂》等,它们的歌词朗朗上口,旋律优美动听,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幼儿的认知水平高度契合,极易引起孩子们的共鸣与喜爱。,还有那些表达对家乡与祖国深厚情感的儿歌,如《草原赞歌》《我们是草原的新一代》与《祖国的太阳》等,它们不仅旋律动人,更在歌词中传递着对家乡与祖国的热爱与自豪。如《我是草原小牧民》中唱道:“我是个草原小牧民,手拿着草鞭多英雄,草儿青青羊儿肥,看在眼里喜在心。”这样的歌词,既展现了草原牧民的日常生活,又激发了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与向往。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创编的方式,结合牧民现代生活的变化,引导幼儿进行歌词的改编与创作。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让孩子们在创作中感受到蒙古族民间文化的魅力,还能提升他们对家乡与祖国的认知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音乐课程中融入内蒙古本土艺术文化,对于塑造幼儿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革新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深知,这一融合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幼儿全面发展的有力推动。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探索与实践,将内蒙古丰富的本土艺术文化资源,如悠扬的马头琴乐曲、生动的民族舞蹈以及充满生活气息的儿歌,巧妙地融入日常教学中。

参考文献:

[1]董瑞莉.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2]李盛楠.蒙古族民间艺术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