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感适应性障碍及对策
周冬玲
沭阳县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本文聚焦小学生语感适应性障碍,剖析其表现与成因,包括母语环境、教学方法、自身积累等方面因素,并提出优化母语环境、改进教学方法、丰富语言实践活动等针对性对策,旨在助力小学生克服语感障碍,提升语文素养,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语感适应性障碍;语文教学;对策
一、引言
语感在语文学习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它是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感知、理解与运用的能力体现。对于小学生而言,良好的语感有助于其在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多方面语文能力的提升。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小学生存在语感适应性障碍,这一现象值得深入探究与解决。
二、小学生语感适应性障碍的表现
(一)朗读机械生硬
小学生朗读时常常未能把握文本的情感脉络与节奏韵律。如朗读情感浓烈的记叙文时,语调平淡无起伏,无法体现故事中的喜怒哀乐;朗诵诗歌时,不能准确区分节奏与韵律,破坏了诗歌的美感与意境,使朗读沦为单纯的文字发声,难以传达出作品的深层内涵。
(二)阅读理解浮于表面
在阅读理解练习中,多数小学生仅能理解文本的基本事实与字面含义。面对蕴含深意、情感复杂或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时,往往感到困惑不解。例如,对于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类文章,难以洞察作者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情感寄托与思想表达,无法深入挖掘文本的潜在价值。
(三)口语表达缺乏灵动性
日常口语交流或课堂发言时,小学生的表达问题凸显。表现为语句连贯性差,经常出现 “嗯”“啊” 等口头禅中断表达;用词简单且重复率高,难以精准地描述事物与表达情感;逻辑混乱,叙述事情时条理不清,导致信息传达不准确、不完整。
三、小学生语感适应性障碍的成因
(一)母语环境的复杂干扰
小学生入学前已在家庭与社会环境中形成初步的语言习惯,而这些习惯可能存在诸多不利于语感培养的因素。方言的广泛使用是一大干扰源,其独特的语音、词汇与语法体系与普通话存在差异,使小学生在普通话语感构建过程中产生混淆。此外,家庭语言交流可能存在用词随意、句式不规范等现象,限制了孩子接触规范、丰富语言形式的机会。
(二)语文教学方法的偏差
传统语文教学往往侧重于字词的机械记忆与语法规则的抽象讲解,忽视了语感的培养。课堂上,朗读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对学生朗读技巧与情感投入的细致指导;文本解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未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情境去感悟语言的魅力与韵味;教学过程缺乏趣味性与互动性,难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从而阻碍了语感的自然生成。
(三)学生自身语言积累匮乏
小学生受年龄与阅历限制,阅读量普遍不足。有限的阅读范围导致其词汇储备量少,对各种句式、修辞的认识与运用经验欠缺。语言素材的匮乏使得他们在语感培养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基础支撑,难以敏锐地感知语言的微妙变化与独特魅力,无法在语言学习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四、解决小学生语感适应性障碍的对策
(一)优化母语环境,营造语感培养氛围
强化普通话推广与规范使用
学校应将普通话推广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以身作则,在课堂教学、校园交流中全程使用标准普通话,并对学生的普通话发音与表达进行及时纠正与指导。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普通话推广活动,如普通话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故事大王比赛等,激发学生学习与使用普通话的兴趣与积极性,在校园内形成浓郁的普通话使用氛围。
促进家校合作,构建良好家庭语言环境
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渠道向家长宣传良好语言环境对孩子语感培养的重要性。鼓励家长在家中使用规范普通话与孩子进行日常交流,多开展亲子阅读、讲故事等活动,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语言输入,共同助力孩子语感的培养。
(二)改进语文教学方法,注重语感训练与培养
多元朗读教学,提升朗读质量
教师应根据不同文体与文本内容,制定个性化的朗读指导策略。对于记叙文,引导学生依据情节发展调整语速、语调,以突出故事的趣味性与情感张力;对于诗歌,详细讲解韵律规则与节奏划分,通过示范朗读、配乐朗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同时,组织多样化的朗读活动,如小组朗读比赛、男女对读、配乐朗诵会等,让学生在朗读实践中不断提升朗读技巧与语感水平。
情境教学法,增强语言感悟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资源、角色扮演、生活场景引入等方式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授描写自然风光的课文时,播放相关的视频或展示精美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自然之美,进而更好地理解文中描写景色的语句;在讲解寓言故事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在角色体验中深入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哲理与寓意,从而提高对语言的感悟与理解能力。
语言品味与积累,夯实语感基础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好词好句进行深入品味与赏析,通过分析词语的运用、句式的结构、修辞的效果等,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同时,鼓励学生背诵经典课文、古诗词、优美片段等,丰富语言积累。可以开展背诵比赛、诗词接龙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背诵积极性,为语感培养奠定坚实的语言素材基础。
(三)丰富学生语言实践活动,拓展语感应用空间
拓展课外阅读,拓宽语言视野
学校与家庭应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外阅读资源。学校可建立班级图书角、开展图书馆阅读课;家庭可为孩子购置适合其年龄与阅读水平的书籍,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教师定期推荐优秀课外读物,并组织阅读分享会、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交流中提升,不断拓宽语言视野,增强语感的敏锐性与适应性。
强化写作训练,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语文学习进度,设计循序渐进的写作训练体系。从低年级的看图写话、简单日记开始,逐步过渡到中高年级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写作。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写作思路的梳理、用词准确性的指导、语句通顺性的批改与反馈,通过多样化的写作评价方式,如教师评语、学生互评、佳作展示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动力,提高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促进语感的有效提升。
五、结论
小学生语感适应性障碍严重影响着其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通过对其表现、成因的深入分析,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优化母语环境、改进语文教学方法以及丰富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等多方面举措相互配合、协同作用,能够为小学生语感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帮助他们克服语感障碍,逐步提升语感能力。在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持续关注学生语感培养,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与策略,为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尚文。语感论 [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2]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C]. 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
[3] 崔峦。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 [J]. 课程。教材。教法,2022 (2).
[4] 钱梦龙。导读的艺术 [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
[5] 周一贯。语文教学改革研究概况 [M]. 山东教育出版社,2024.
[6] 张田若。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
[7] 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
[8] 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本文系宿迁市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一般课题“思趣课堂视角下小学生语感适应性障碍及对策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HLX202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