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策略

作者

周冬玲

沭阳县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本文围绕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展开深入探讨。阐述了核心素养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联,分析了当前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从目标设定、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培养策略,旨在促进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培养策略

一、引言

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导向。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途径,如何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有效开展,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是当前小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与技能,更能促进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创新思维等多方面核心素养的养成。

二、核心素养与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关联

(一)核心素养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目标指引

核心素养涵盖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多个方面。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应以这些核心素养为导向,确定活动目标,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这些素养。例如,通过社区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和社会参与意识;通过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是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与发展空间。学生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时,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文化基础素养;在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能够锻炼自主发展能力;而与社会、自然的互动则促进了学生社会参与素养的形成。例如,在开展 “校园植物调查” 活动中,学生要运用植物学知识(文化基础),自主设计调查方案、分组合作实施(自主发展),并通过向学校提出校园绿化建议(社会参与),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三、当前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活动目标缺乏深度整合

部分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设定较为单一,仅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或实践任务的完成,未充分与核心素养的多维度目标相结合。例如,一些手工制作活动仅着眼于学生手工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审美情趣以及团队协作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导致活动育人价值未能充分发挥。

(二)活动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

有些综合实践活动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过于理论化或成人化。例如,一些学校开展的经济类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难以理解和参与,使得学生在活动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真正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

(三)教学方法单一僵化

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例如,在一些科普类实践活动中,教师只是简单地讲解科学知识,而没有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操作、实地调研等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限制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明确基于核心素养的活动目标

教师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目标时,应深入研究核心素养的各个维度和要素,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确定活动要重点培养的核心素养。例如,对于低年龄段学生开展的 “我爱我家” 主题实践活动,可将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责任担当)、基本生活技能(实践创新)以及对家庭文化的初步认知(人文底蕴)作为主要目标;对于高年龄段学生开展的 “环保小卫士” 活动,则可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核心素养。

(二)精选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内容

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校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挖掘丰富的实践主题。例如,结合校园生活中的食堂就餐现象,开展 “健康饮食文化” 主题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调查同学们的饮食习惯、了解食物营养知识、参与食堂食谱设计等;从社会生活中的交通问题出发,开展 “文明交通出行” 活动,学生通过观察交通现状、宣传交通规则、设计交通改善方案等,既贴近生活又富有教育意义,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实践动力。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创设与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相关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开展 “古代文化体验” 活动时,教师可以布置古代书房场景,让学生穿上古装,扮演古代文人进行诗词创作、书法练习、传统礼仪学习等,在情境中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热情,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创新思维。

(四)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

建立教师、学生、家长等多元评价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教师评价注重对学生活动过程的指导和活动成果的专业评价,如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知识运用、技能掌握、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自评让他们能够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努力程度、自身能力的提升等;同伴互评则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如评价小组伙伴在团队合作中的贡献、创新想法等;家长评价可以从学生在家庭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以及综合素质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反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

评价内容应涵盖活动过程和活动成果两个方面。在活动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参与态度、团队协作、问题解决、创新思维等表现;在活动成果方面,不仅关注最终的作品、报告等物质成果,还要评价学生在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体验、价值观形成等非物质成果。例如,在评价学生的 “家乡旅游资源开发” 项目时,既要评价项目报告的完整性、创新性(活动成果),也要评价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调研方法、团队合作、对家乡文化的情感认同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活动过程)等,以全面衡量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程度。

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式。定性评价通过教师评语、学生自评与互评的描述性语言等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价,如教师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创新思维给予具体的肯定和鼓励性评价;定量评价则通过设定一定的评价指标和分值,对学生的活动成果进行量化考核,如对学生的科技作品根据创新性、实用性等指标进行打分。

五、结论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工程。通过明确活动目标、精选活动内容、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以及构建完善评价体系等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能力,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在未来的小学教育中,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创新实践活动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富有挑战性和教育意义的综合实践活动机会,助力小学生在实践中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林崇德.21 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

[3]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 [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4]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3.

[5] 崔允漷。有效教学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

[6]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4.

[7] 吴刚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

[8] 施良方。课程理论 —— 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本文系宿迁市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一般课题“核心素养指向下的小学语文和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HLX2004-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