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数字化转型瓶颈及解决路径

作者

李秀芳

宝鸡市陈仓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陕西省宝鸡市

一、银行服务乡村振兴数字化转型困境

(一)农户征信难评定,贷款前期难推进

农村地区由于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因此,农村对于贷款、诚信经营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一些不良农户贷款后会逃到外地工作,存在躲避债务的问题,因此,在银行金融服务中,很难对农户的征信进行评定[1]。征信体系主要依靠银行的信贷数据,但与银行无借贷关系的涉农小微企业以及农户是农村的主要金融服务对象,再加之农户数据比较复杂,消费行为分散,导致征信与信贷额度的评定差异较大,农户的信用风险评估因素比较不稳定。征信数据不完整、客户服务对象不全面、信用情况难以审核,导致银行服务工作在贷款前期难以推进,限制了农户获取贷款以及其他金融服务的机会,导致阻碍了农村信贷的前期发展。

(二)银行资金受限制,开发投入有困难

一般而言,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关键依靠“数字化服务”、“智能化风险控制”,而这些都需要前期投入,且管理周期较长,而扎根于农村的银行机构往往规模较小,业务活动规模不大,这就出现了资金发展受限的问题。资金受限是发展金融服务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2]。即使是一些银行开发了数字化金融产品,但是后期也需要较高的维护费用投入,如无法投入相关费用,就难以保持数字化金融产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会迎来新的发展挑战,导致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三)监管制度不完善,关键环节受阻碍

在银行服务的数字化转型中,监管体系是关键支持依据。缺乏明确的监督管理和指导标准,会导致金融机构和企业难以遵循规范,增加了在推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不确定性。一般而言,在公众的认识与信任层面,缺乏监管标准制度会导致公众对新兴金融的认识不足,信任程度不足,这就影响银行机构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服务,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健全的监管体系能为银行数字化转型中的风险防控提供刚性约束,避免因技术创新引发数据安全、资金欺诈等隐患。明确的监管标准可推动金融机构在技术应用、业务流程上形成统一规范,比如对乡村数字金融服务中的身份核验、交易加密等制定硬性指标,既能保障农户信息与资金安全,又能让银行在拓展乡村市场时有章可循[3]。

二、银行服务乡村振兴数字化转型策略

(一)凸出合作金融主体,推进政策商业协同

在开展金融数字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中,凸出合作金融主体是关键。金融主体的优势是数字金融工作开展的关键。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在股权、利益上存在着差异,因此,在数字化金融的推进中也存在一些差异。比如,政策性的金融机构政策的导向性强,但是资本成本较低,强调社会责任,产品开发与创新能力比较差;而商业金融机构,市场导向性较强,资本成本比较低,强调金融产品的盈利性。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比较情况见下图 1:

因此,在这种模式下, 可以突出合作金融主体,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商业金融机构的协同发展;更好的提升金融数字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持作用。

具体而言,在发展过程中,要引导商业银行在农村向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业倾斜,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与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推出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模式;政府可以提出相关政策与经济激励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合作开展数字金融服务,推动农村地区的金融创新以及数字化转型发展,政府还可以设立金融创新试验区,在农村开展相关金融产品的实验项目,更好的探索金融产品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模式,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二)推动技术开发创新,加强数字金融融合

在银行服务乡村振兴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银行要提供更加智能的、高效的金融服务,就需要推动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加强数字金融的融合,比如,在掌握足够数字化资源的基础上,提供智能合约、供应链金融、共享金融等服务模式,满足农村地区居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实现数字金融的融合发展。思路见下图 2:

图 2 数字金融的融合发展思路

通过大数据分析农户生产经营数据,智能合约可自动执行贷款发放与还款,减少人工干预;供应链金融依托核心企业信用,为上下游农户提供精准融资;共享金融平台整合分散金融资源,降低农村金融服务门槛。

(三)加强有效监督管理,完善监管防范机制

加强对银行服务乡村振兴数字化转型的有效监督管理,需构建适配农村数字金融特点的监管框架,明确数据安全、业务合规等核心标准,比如针对农户信息采集制定分级保护规则,避免数据滥用。同时,建立监管机制,对智能信贷、区块链农产品溯源等创新业务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为技术应用留足试错空间。完善监管防范机制要强化跨部门协同,联合农业农村、网信等部门建立农村金融风险预警平台,实时监测数字化服务中的异常交易、信息泄露等隐患,通过动态评估银行合规性、定期公示风险等级,既规范银行服务行为,又增强农户对数字金融的信任,为乡村振兴数字化转型筑牢监管防线。

三、总结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地区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及民生改善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多元化、精细化,传统银行服务模式在覆盖广度、响应速度和产品适配性上逐渐显现短板。在此背景下,数字化转型成为银行深度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数字技术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提升服务效率的需求愈发迫切。同时,农村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智能手机普及率持续提升,为银行数字化服务下沉提供了基础条件。因此,银行要不断研究数字金融产品,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现代金融学会课题组 , 周灿森 , 王志敏 . 数字化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探索研究 [J]. 浙江金融 , 2023(7):3- 13.

[2] 张新华 . 打造数字平台服务新模式 探索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新路径 [J]. 甘肃金融 , 2024(7):2- 7.

[3] 程 新 元 . 创 新 产 品 改 进 服 务 提 高 效 率 —— 贵 州 银 行参 与 奏 响 乡 村 振 兴 曲 [J]. 当 代 贵 州 , 2017(52):2.DOI:10.3969/j.issn.1008- 4967.2017.52.029.

作者简介:李秀芳 1986.10.19 女 陕西宝鸡 汉 本科 宝鸡市陈仓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研究方向 :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