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生语感培养的途径研究

作者

钱方园

沭阳县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本文聚焦于小学生语感培养的多种途径,深入探讨了朗读、阅读、情境体验、语言实践活动、多媒体运用、经典作品赏析、日常积累以及家校合作在语感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详细阐述各途径的实施策略与教学实例,揭示了其对提升小学生语感敏锐度和语言综合素养的积极意义,旨在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系统且具有操作性的教学参考,助力小学生语感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小学生;语感培养;教学途径;语文素养

一、引言

语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要素,它体现为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理解与领悟能力。在小学阶段,积极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够为其后续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促进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等多方面能力的协同发展。因此,深入探究小学生语感培养的有效途径具有极为重要的教育价值。

二、朗读:语感培养的基石

(一)多样化朗读形式

教师应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如范读、自由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范读能够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音、语调、节奏示范,引领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情感基调。例如,在教授古诗词时,教师富有韵味的范读能让学生迅速领略到诗词的格律之美与意境之幽。自由读给予学生自主探索文本的空间,使其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词句的精妙。分角色读则通过角色的分配与演绎,增强学生对人物情感与语言风格的把握。如在童话课文的教学中,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能更深刻地体会角色的性格特点与对话情境。配乐读借助音乐的烘托,营造出契合文本的氛围,助力学生沉浸于朗读之中,加深情感体验。

(二)朗读技巧指导

注重对学生朗读技巧的训练,包括语音的准确性、语调的抑扬顿挫、节奏的把握以及重音的处理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引导学生根据句子的语义和情感表达调整语调。例如,在朗读疑问句时,语调应上扬;在表达强烈情感的语句中,加重关键词的读音。通过对朗读技巧的精细打磨,使学生的朗读更具表现力,从而逐步提升语感。以《桂林山水》为例,“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教师指导学生在朗读时,“静”“清”“绿” 等关键词重读,且语速适中、语调舒缓,以体现漓江江水的特点与作者的赞美之情,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与意境美,强化语感。

三、阅读:语感积累的源泉

(一)广泛阅读材料推荐

为学生推荐丰富多元的阅读材料,涵盖童话、寓言、科普读物、经典文学作品等。童话和寓言以其生动有趣的故事、简洁明快的语言,吸引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初步感知不同的语言风格与表达方式。科普读物则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培养其对说明性语言的理解能力,像《昆虫记》《万物简史》(少儿版)等。经典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湛的语言艺术,如《三国演义》《红楼梦》(少儿版)等,尽管小学生可能无法完全理解其深刻内涵,但通过阅读能够接触到优美、典雅的语言,为语感的提升提供丰富滋养。

(二)阅读方法引导

教师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如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在精读过程中,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研读,品味词句的含义、分析篇章结构、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做好读书笔记,记录好词好句、精彩段落以及自己的感悟。例如,在精读《落花生》时,学生可以分析作者借花生喻人的写作手法,体会文中父亲话语的深刻含义,并摘抄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等句子。泛读则注重阅读的速度与数量,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各类书籍,快速浏览以获取主要信息,拓宽阅读面,增加语言输入量,从而在大量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语感。

四、情境体验:语感具象化的桥梁

(一)创设真实情境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语言的运用。例如,在教学 “购物” 主题的课文时,教师可在教室模拟商店场景,摆放一些文具、玩具等商品,并贴上价格标签。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运用所学的购物用语进行交流,如 “您好,请问这个多少钱?”“我想买这个,能便宜点吗?” 等。通过这种真实情境的创设,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语言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增强语感体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二)多媒体情境营造

借助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如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在教授描写自然风光的课文时,展示相应的风景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在观看中感受自然之美,再结合课文中的文字描述,如 “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使学生在视觉与文字的双重刺激下,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语言所描绘的意境,提升语感。又如,在学习古诗《静夜思》时,播放一段轻柔舒缓的古典音乐,同时展示一幅宁静的月夜图,教师引导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朗诵古诗,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体会古诗的韵味与意境,从而强化语感。

五、语言实践活动:语感锤炼的熔炉

(一)口语交际活动

组织多样化的口语交际活动,如小组讨论、演讲比赛、故事讲述会等。小组讨论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语言互动,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需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并进行有效的回应。例如,在讨论 “如何保护环境” 的话题时,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语言表达技巧,阐述自己的环保理念与措施,如 “我们应该节约用水,出门随手关灯,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演讲比赛则要求学生在公众场合下,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主题思想,锻炼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写作实践

开展丰富的写作实践活动,包括日记写作、看图作文、命题作文等。日记写作能够培养学生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习惯,让学生在日常写作中不断运用所学的词汇、句型和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运用的熟练度。例如,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在公园里看到了五颜六色的花朵,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好像在向我招手。” 通过这样的描写,学生将观察到的景象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锻炼了语感。看图作文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图片,展开想象,构思故事并进行写作,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创造力。

六、结论

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的教育任务,需要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协同发力,并积极借助家庭与社会的力量。通过朗读、阅读、情境体验、语言实践活动、多媒体运用、经典作品赏析、日常积累以及家校合作等途径的有效实施,能够逐步提升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与运用能力,促进其语感的形成与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更能为其终身学习和语言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深刻认识到语感培养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创新语感培养的方法与策略,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开辟广阔道路。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 [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 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 [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崔峦。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 [J]. 课程。教材。教法,2012, 32 (2): 39 - 43.

[4] 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 钱梦龙。导读的艺术 [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6] 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研究 [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7] 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 [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8] 黄亢美。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手册 [M]. 广西人民出版社,2015.

本文系宿迁市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一般课题“思趣课堂视角下小学生语感适应性障碍及对策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XHLX202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