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测绘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困境识别与对策研究
张海珍 邓军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2260
摘要:本文在系统分析高职测绘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及其产生的根源基础上,从思政课程管理主体、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与手段、多维提升教师综合素养、激发学生参与课程思政的主观性、建设成效评价与持续改进动态机制等方面入手,探讨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测绘类;思政元素;专业课程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和核心,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积极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各类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实施的主要载体,尤其是专业课程思政在“三全育人”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测绘是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尖兵,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对测绘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亟需大量德才兼备的测绘类专业人才,全国开设有测绘类专业高职院校有230多所,每年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测绘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如何实施高职测绘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具有正确世界观与价值观、人生观,技术精湛的大国测绘工匠,是新时代高职测绘类专业建设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
1 高职测绘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困境识别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一种课程观,由于国内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研究时间很短,大都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缺乏具体实现路径,高职测绘类专业的课程思政研究成果更是寥寥无几,我校的测绘类专业为市级“双高计划”专业群重点建设专业,在整体推进专业群建设过程中,测绘类专业教学团队系统梳理测绘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境,剖析问题存在的根源,并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举措,以期为全国同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1.1 全课程协同育人理念尚未完全树立
一方面,个别领导对于全课程协同育人理念的重视不足。个别学校对于文件的下达,缺乏深入的理解与学习,对于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全课程协同育人理念的力度不够。另一方面,任课教师对全课程育人理念缺乏认知。相当一部分专业课教师仍旧认为思政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课程思政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象,有些专业课教师认为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不大,自身所进行的课程重在知识传授与专业技能训练。同时,教学科研任务繁重、职称评聘压力大等因素,使得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更轻思政”的现象普遍存在 ,不去深入钻研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甚至排斥意识形态的说教,贬低主渠道的地位。
1.2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和育人资源挖掘深度不够
目前,在推行“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课程思政元素和育人资源挖掘不充分的问题。一方面部分专业课任课教师不清楚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内容、不了解思政教育的技巧、不会运用思政教育教学方法等对育人资源挖掘不充分,另一方面目前高职院校所使用的部分专业课程教材内容缺乏一定的先进性,不利于任课教师对育人资源进行挖掘。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往往一味强调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技术和行业蓬勃发展,传统测绘技术应该积极“走出去”,寻求与新兴技术和产业的融合,教师往往对信息化时代、智能化时代测绘类专业所急需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和人文情怀导入不足。在测绘类专业课程思政资源的构建、元素的挖掘、内容的选择和案例的构建方面,未能突出现代测绘的信息化、智能化特色。
1.3 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将“课程”与“思政”糅合在一起,更不是课程“思政化”或者“去知识化”,在新时代背景下,专业课要发挥育人主渠道的作用。教师为了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课前花了大量时间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积累了丰富的思政案例,在课程实施阶段,讲授专业课程知识点时,为了完成课程思政教学任务,突然切换到思政内容,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或者同一专业的不同专业课教师,均使用同一个案例。虽然教师将思政元素和课程结合了起来,结合方式也很容易,但是学生上多门课后,听到的都是同样的思政案例,很容易产生疲劳。表面上看,各种课程思政形式虽然丰富多彩,但是育人效果没有真正体现,在充分挖掘本专业所有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重构,对课程思政和专业内容进行整体目标设计,所挖掘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每一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所讲授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上的有机统一,进而达成育人和育才的有机统一。
1.4 学生的课程思政学习理念尚待夯实
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尚在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中,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测绘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多种类型的发展需要,容易忽视自身的思政学习。面临多元化社会思潮碰撞,学生容易受到非主流舆论和其它价值观的影响,削弱了其政治与价值认同,对测绘类专业学习具有抵触情绪,认为本专业是艰苦行业,专业的认同度低,对课程思政的建设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1.5 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亟需改进
在测绘类专业群建设中,思政课程边缘化、孤岛化现象较为明显,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比较严重,专业课程注重专业知识的教授而对德育发展重视不够;在教师团队上,有的教师欠缺课程改革手段与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教师没能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而是就爱国、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进行生硬、机械地空谈,思政部分和专业课仍然泾渭分明,有的老师采取灌输式教学,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方法上,不注重专业课程思政整体教学设计,在进行专业内容教学时生硬加载课程思政元素,针对性和时效性不强,忽视学生情感体验和能力培养,导致育人效果不达预期。课堂教学中缺乏对测绘类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职业精神、英雄事迹等思政资源的深层次挖掘和创新融合,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关联程度不够高,出现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拼凑化,找不到课程思政合适的切入点,无法达到潜移默化育人的效果。
1.6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实践中有诸多不足
专业课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前提与基础是具有端正的认知和高度的认同感,教师唯有发至内心认同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书与育人两个方面,视自己为立德树人的关键组成,才会从严要求自己,积极主动地将专业课课程与立德树人相结合,实现思政教育的合力育人。纵观测绘类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如下主要问题:一是部分专业课教师自身的思想境界不高,没有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课堂上要讲政治、守规矩、有纪律和坚守政治底线的认同度认知不足。二是教师对自己身为课程思政育人主体的认识存在障碍,对教育部提出的“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十分重要,要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每一位专业课老师制定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这个要求认识不到位,主观能动性不强。三是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研究时间投入不够,没有将课程思政作为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更多关注专业知识层面的研究。四是教师对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课程思政理论知识学习,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研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停留在表面层次,没有把握其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1.7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高职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不适应和脱节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诸如,在教师层面,通常因课程学时少、任务重而忽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分教师在课时安排和评职定级等方面无法得到公平、合理的待遇,也有部分教师对开展“课程思政”缺少主动性,制约了工作合力的形成;在管理层面,资源配置、职能分配比较分散,导致部门、学院以及专业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工作重复、效率低下。
2 测绘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对策与实施路径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改革是一个持续摸索、深化和健全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多维度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健全完善和适应新环境,从而树立“课程思政”的“大思政观”。结合我校测绘类专业课程思政开展状况,围绕课程思政实施过程的关键环节,建构如下实施的行动路径。
2.1协同“课程思政”管理主体,建构“大思政”育人格局
学校党委作为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责任主体,要做到把控大局,大局中见决策,将决策落到实处。学校党委积极发挥各级党组织的育人功能和统筹协调能力,学校党委从总体上做好方向性规划,设立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通过研讨会、交流会等方式确保育人规划切实可行,将三全育人方法切实的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学工部、团委等学生党团活动的负责部门,共同商议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内容,党委宣传部进行校内计划的宣传。基层党员要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工作中做出表率,敢想敢做,在学校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课程思政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校党委、教务、人事等管理部门和各学院协同发力,以构建“大思政”为目标,创新探索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加强学校党委的主体责任,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学校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对育人目标、课程建设、教师培训、评价体系进行系统设计,全校统一标准。教务处牵头申报立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拓展测绘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思路,测绘学院深化推进,成立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出台课程思想建设相关制度,对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综合评价、过程监控与评价、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多方多维的闭环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测绘类群专业全面实践,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是教师队伍,厘清教师在课程思政存在问题及根源,构建教师实施课程思政内在驱动力的机制,人人参与思政,专业课程教师每人负责一门课程的思政研究课题,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制定课程思政评价考核指标,针对不同的授课主体和授课内容,对教师的理论课程思政、实践课程思政的达成度进行评价。
2.2 聚焦教学与评价方式方法改革,夯实课程思政实施载体
新时代测绘领域的新技术、新设备不断迭代升级,测绘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渠道也不断拓展。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完全应对学生思政教育和知识技能学习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因此,探索适宜的课程思政支撑载体,成为了课程思政能否成功实施的一个关键因素。基本思路为:创新测绘类专业课程“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实现课程思政的现代化。传统线下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知识输出,学生参与度不高,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数据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有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及时获取网上最新的测绘科学成果信息和新技术、新方法在测绘领域及专业领域的应用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创新能力。推动测绘类专业课程教材内容改革方面,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可以将思政元素提炼出来,以视频、动画、案列等形式展示出来,实现课程思政的可视化和专业化。完善测绘类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效进行全过程管理,实现“监测—评价—改进”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控制体系,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的精细化管理。依据测绘类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思政的建设,实现课程思政的多样化。
2.3多维度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紧扣课程思政实施关键
高素质教师是高校的核心资源,是高校教育教学实践的主导者,研究的主体者和改革的主力军,任何教学过程的改革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都不会取得成功。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能否落实,教育强国的伟大目标能否达到关键是教师,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者,教育教学实践是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最终目的。为了实现“课程思政”在传播中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价值的指导这一目标,教师是否具有相应的素养、情感、认知,将直接影响改革实施的效果。基本思路:加强教师队伍教育培训,提升教师政治理论素养,不忘从业初心与使命。教师作为青年学生道德规范的示范者,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拥有高度的政治自觉性。拥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专业课教师要在时代发展、国际形势中严格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鉴别的能力,在教学过程和学术研究中不断坚持“四个自信”,拒绝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避免成为宣扬西方不良意识形态的推手。增强协同育人的意识,专业课教师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三者之间形成相互协同,保持育人目标的一致性,在自己的教育领域内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与其他教师形成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形成优势的互补。加强示范性激励引领,展开良性竞争。
2.5 紧扣思政教育目标,建构课程思政实施的体制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实施与可持续改进,是一项系统性教育教学活动,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还在进一步实施和发展中,在体制机制上还不太健全,还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予以保障。因此,为有序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与改革,需有序建立适宜的体制机制予以保障,促进各部门协调合作,促进人才培育目标逐步实现。其改革基本思路如下:
2.5.1 课程思政实施考核评估机制
“课程思政”建设效果的评价涉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软性指标,过程比较复杂。对其进行评价,需要构建动态评估机制形成科学评估体系。良好考核评估机制的建立有利于监督“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实施效果,发现“课程思政”在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并加以改正,同时还有利于督促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贯彻实施情况。
2.5.2 课程思政建设的激励机制
目前,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是建设“课程思政”的关键。学科任课教师思政意识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客观的激励机制,只有制定好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更好地培养专业课任课教师德育意识。
3 结语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也是我校测绘类专业群双高建设的迫切需求,以我校的测绘类市级双高专业群建设为依托,开展课程思政育人机制建设教学改革工作,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校课程思政全课程育人理念基本形成,教师不断钻研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形成了“二元三阶四融”的测绘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获得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成果奖。学生精湛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得到行业的认可,2022年和2023年连续两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程测量赛项二等奖。我校测绘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成果被川渝地区同类院校借鉴并推广,为解决区域高职测绘类专业面临的招生吸引力不强、测绘类专业学生专业意志不坚定提供新的手段,有力支撑测绘类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大国工匠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张海珍(1977— ),女,汉族,山东滨州人,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继续教育。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教育测绘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困境识别与实施路径探索》(编号 :Z21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