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案例分析研究

作者

马宁霞 田佳宁 范路淋 王曼

河北省保定市高碑店市第九小学074000

摘要:数学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明显的工具性特点,数学教育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在新课标背景下,教育界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众多教师也加大了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单元教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模式都属于当下新的教学模式,而且两者之间有着较强的兼容性,这也为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化提供了保障。基于此,本文就以教学评一致性为基础,对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进行探讨,以期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引言:

以单元为中心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简单来说就是以单元所学的内容为基础,通过保障教学、学习、评价三者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从而实现劲往一处使的效果,帮助教师更好组织教学活动的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也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综合性地分析教材、学生等要素,制定完善的学习计划,并以学习计划为导向,设置相对应的评价内容,从而保障教学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进而为学生的发展,奠定现实的基础。

1.明确单元主题,奠定学习基础

单元主题顾名思义,就是整个单元学习的核心,明确单元主题,最大限度地保持教学评三者的一致性,从而实现将有效的教学评价融入课程学习中,达到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效果。而单元主题的确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的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选择合适的主题,从而为保障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本文就以“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为基础,对小学整个学段乘法知识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全面的分析。通过对该单元的内容分析可知,其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从而达到强化数学工具性的目的。而运算能力的核心,是让学生正确运用运算律和法则等理论知识,实现对问题的精准预算,通过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有助于强化学生对算法和运算力的理解,使其可以快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由此可知,该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理法结合、迁移应用、能力提升三个方面。所以在单元主题设定中,教师可以以“理法结合,突破运算桎梏”为主题,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联通能力,进而为学生高阶思维的养成提供保障[1]。

2.制定学科目标,保障教学导向性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结合单元主题、学生学情,通过综合性的考量,为学生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向,并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的内容,明确在学习中自己应该怎么做、掌握什么知识,充分发挥教学评一致性的价值,从而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提供保障。最后,教师还需要通过完善的评价体系,及时掌握和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为实现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保障。在对学生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该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乘法知识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知识积累,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教师也需要以学生原有的能力为基础,实现延伸和拓展。因此,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划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个构成,在知识目标设计上,让学生以已具备的口算乘法应用能力为基础,通过小组合作、自主知识构建等方式,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式,并提高口算的速度。而在能力目标设定上,可以设计为以自己生活的实际经历为基础,运用整数乘法口算的方式,体会用乘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学以致用的同时,也为学生培养良好的口算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在情感目标设计上,可以设计为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迁移,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数学计算的全过程,让学生逐渐了解数学计算的本质,体会数学魅力的同时,也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通过科学的教学评价,从而让教师明确教学的方向性,从而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保障[2]。

3.完善教学活动,保障教学针对性

教学活动是实现教与学融合的重要措施,良好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同时,也可以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所以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学生创设一个积极、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学习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也为自我的完善和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当下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游戏教学、情境化教学、实践教学、互动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由于数学知识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本文主要以情境化教学为基础,探索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了激发学生的欲望,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生活内容,设置相对应的生活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比如教师可以设置“08年帆船项目预计在青岛开展,所以当时迎奥工程建设成为青岛城市发展的主旋律,一期工程历时15个月,平均每个月修建213米,2期工程历时12个月,每个月修建260米”的背景,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你根据这些信息能够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只有一种解法吗?”的问题,通过情境化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实现学生思维的深化,从而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进而为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4.优化评价机制,促进良性循环

教学评价是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有效的教学评价,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从而实现对课堂教学过程的针对性调整,促进教育深化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但传统的教学评价具有明显单一性、局限性的问题,这也使得学生的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所以在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为了保障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教师需要不断拓宽教学评价的覆盖范围,从而保障评价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例如在进行本单元教学评价中,教师可以从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可能参与度、解决问题的效果等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而且为了降低主观因素的影响,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等方式,与教师评价相融合,按照1:1:1的方式,实现比例的合理划分,并对最终的结果进行整合,保障最终评估结果的精准性,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从而加深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过程理解和感悟[3]。

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单元教学模式,都实现了对知识的整合,并强化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深化。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明确新教学模式的价值,以单元为基础,实现对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的优化和调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进而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彭丹.单元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一致性构建研究[J].教师教育论坛,2024,37(10):44-46.

[2]麦美英,陈启荣.主题任务单元教学视野下“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研究[J].读写算,2024,(19):17-19.

[3]丁雪莲.理解性教学:赋能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实施——以“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课堂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23,(32):41-43.

本文系2024年度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研究”(批准号:240102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