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郑飞

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明湖学校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通过分析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情境创设、多元阅读材料拓展、阅读方法指导、读写结合以及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等教学策略,并结合教学实例阐述了其具体应用,以期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一、引言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知识储备的丰富具有关键作用。然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阅读材料局限、阅读兴趣不高、缺乏有效的阅读指导和评价等,影响了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探索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传统

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仍采用灌输式教学,以讲解生字词、分析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自主思考和阅读体验的机会,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

(二)阅读材料单一

教材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材料,但部分教师过于依赖教材,很少拓展课外阅读资源。阅读材料的局限性导致学生阅读视野狭窄,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阅读需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综合素养。

(三)忽视阅读方法指导

很多教师注重阅读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系统指导。学生不掌握精读、泛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阅读效率低下,难以在阅读中获取关键信息和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四)读写结合不紧密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重要板块,但在实际教学中,两者往往相互脱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未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写作、创意写作等活动,学生无法将阅读中积累的语言素材和写作技巧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影响了读写能力的协同发展。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文本的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如角色扮演、故事导入、多媒体展示等,将学生带入特定的阅读氛围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例如,在教授《狐假虎威》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狐狸、老虎以及森林中的其他小动物,通过模仿角色的语言和动作,深入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兴趣。

(二)拓展多元阅读材料

除了教材中的课文,教师应广泛收集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报刊杂志、网络文章等,丰富阅读资源。可以建立班级图书角,定期更新图书,鼓励学生自主借阅;开展课外阅读推荐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水平,推荐经典名著的简易读本、童话故事、科普读物等。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可以推荐《猜猜我有多爱你》《大卫不可以》等绘本;对于高年级学生,推荐《夏洛的网》《草房子》等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三)加强阅读方法指导

1. 精读指导

教师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研读文本,品味重点词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如“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通过分析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漓江绿水的赞美之情,同时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景物。

2. 泛读指导

培养学生快速浏览文本、获取大致内容的能力。教师可以给定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一篇短文,然后让学生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人物、事件等关键信息,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和信息提取能力。例如,在阅读报纸上的一篇新闻报道时,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标题、导语和段落首句,把握新闻的主要事实。

3. 略读指导

略读适用于阅读篇幅较长的文本,要求学生能够有选择地阅读重要部分,忽略次要细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目录、标题、小标题、图表等,了解文本的大致框架和主要内容,然后有针对性地阅读重点章节。如阅读一本儿童小说时,学生可以先看目录了解故事的章节安排,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略读,快速了解故事梗概。

(四)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1. 仿写练习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句式、结构、写作手法等进行仿写训练。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后,让学生仿照文中描写四季景色的段落,写一写自己家乡的四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

2. 续写故事

对于一些情节生动、结尾留有悬念的文本,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续写活动。如学完《坐井观天》后,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加深对原文寓意的理解。

3. 写读后感

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教师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体会、收获以及对文中人物或事件的看法等,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和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五)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1. 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表现,包括阅读态度、阅读习惯、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阅读方法的运用等。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阅读记录卡、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阅读过程进行及时、动态的评价,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 终结性评价

除了传统的考试成绩评价外,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阅读测试、读书报告、朗诵比赛、故事演讲等,综合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积累等方面的水平。例如,在学期末组织一次阅读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通过演讲、手抄报、PPT 展示等形式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的阅读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全面了解学生的阅读素养发展情况。

四、教学实例分析

在教授《将相和》一课时,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视频,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在初读课文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泛读方法,快速了解文章的主要人物和大致情节,梳理出文章的脉络结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接着,在精读教学中,教师针对“完璧归赵”这一情节,让学生仔细研读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的对话和动作描写的句子,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通过分析蔺相如的语言和动作,体会他的机智勇敢和爱国精神,同时指导学生学习如何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注重读写结合,让学生仿照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的特点片段,进行写作训练。最后,在评价环节,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对学生的阅读情况和写作成果进行过程性评价,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改进建议。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创设情境、拓展阅读材料、加强阅读方法指导、读写结合以及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等教学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阅读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阅读需求,让阅读教学充满活力,让学生在阅读的海洋中尽情遨游,收获知识和成长。

参考文献:

[1] 崔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 小学语文教学,2022(01): 4 - 7.

[2] 王荣生. 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1.

[3] 刘仁增. 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M].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