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路径探究
郭雯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陕西西安,710068
摘要:当前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与挑战。本文在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意义基础上,分别从产业系统、教育系统、产教复合系统和外部环境层面探究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路径对策。
关键词:人工智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浪潮的到来,AI凭借其强大的赋能特性,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更催生了新产业和新模式。AI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企业在生产设备、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全面优化升级,更对劳动力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必须深化企业与各类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为连接人才与产业的“桥梁”,职业教育必须积极适应新时代的变革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要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一高瞻远瞩的重要论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必须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紧密贴合市场需求,不断完善培训体系,为培养适应AI时代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经济体系的建设。
二、人工智能技术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深远且全面。一方面,它体现在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和专业知识技能的更新上。随着虚拟现实、大数据、机器学习、物联网等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了使技术技能人才具备适应AI时代的高端复合技能,职业教育必须根据时代特点,调整培训计划、专业设置、课程大纲及内容,确保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的技术知识和技能,还具备知识传递能力、创新创业思维和职业精神。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对职业教育的影响还体现在学习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上。神经网络技术、专家系统、机器学习等智能技术能够构建个性化的教学情境,最大程度满足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海量课程资源和个性化课程模式将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创新创造。同时,大数据、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智能技术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够进行“从静态到动态,从线下到线上,从虚拟到现实”的全方位互动。
人工智能时代,职业院校需要与行业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建立行业共享共建、人才培养的“合作机制”,以弥补当前职业教育实践条件的不足。加快推进产教融合,确保职业教育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持续为社会输送具备高端复合技能的人才。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意义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部门与教育机构之间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所展开的一系列深度合作与相互支持活动,旨在与社会产业优化结构,共同推动高质量创新发展。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正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与挑战。教育与工业,作为社会再生产链中的两大关键部门,各自承载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和功能。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产教融合的合作机制,不仅成为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是职业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有效途径。
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产教融合的内涵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以产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将数据要素视为核心驱动力,以人工智能技术为重要手段,致力于建立有效的产教融合互动,使教育与产业能够形成高度耦合、相互促进的实体。这样的产教融合模式,将有力地促进产业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的协调发展,推动双方在AI时代的共同进步。
四、人工智能背景下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路径对策
(一)在产业系统层面,释放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提高行业和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
一是建立行业和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鼓励行业和企业以土地、专利、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活动,依法履行职责,享有管理和决策权, 形成责任、权益、利益平等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提高行业和企业的参与积极性。
二是支持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改革,鼓励企业以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材开发、实习培训、教师培训、考核评价等,发挥企业需求对人才发展的驱动作用。
三是探索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新型治理结构,允许有条件的区县和行业部门推进职业院校的股份制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产权明确、责任明确的组织模式。吸引当地知名企业和国际国内知名企业集团参与校企合作,围绕产业布局共建互联网、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产业学院。
(二)在教育系统层面,提高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的供给质量,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和服务的需求。
一是各类职业院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资源优势,探索多种形式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引导事业单位、企业、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合作主体共同投入资金、技术等要素,共建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实验实训设施,形成联合育人模式。
二是要把生产经营实践活动融入教学环节,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协同育人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借鉴德国双元制、英国轮流勤工俭学、法国学徒制、国内产学研合作等国内外产教融合模式的成功经验,继续探索校企交替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学生学徒的双重身份。理论—实践—理论交替贯穿于课程学习、实验训练、技能竞赛、毕业设计等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是打造产教融合“双师型”师资队伍,促进人才双向流动,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开展“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完善双职称工资待遇、福利待遇和津贴。鼓励大学教师在行业和企业兼职工作,在特定岗位上从事技术、管理、管理等生产经营工作,获得实践经验。支持企业管理、技术、业务人员到职业院校兼职担任实践导师,开展实践教学,获得兼职荣誉职称和经济奖励。
(三)在产教复合系统层面,促进各行业与职业教育供需互动耦合,促进产教融合协同发展。
一是建立校企师生互动机制,由教师担任企业顾问或进入行业临时岗位,企业专业人才在职业院校就业、授课或培养。学生在校内课堂和校外基地互动和互补学习,形成互动教育模式。学校和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供需双方,直接签订委托培养协议,企业监督并参与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培养完成后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形成供需对接的委托培养模式。
二是通过产教融合促进供需对接,职业院校响应行业需求,协同推进学科和专业建设。针对人工智能相关产业需求,适时调整学科和专业体系。优先支持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大数据等学科和专业建设。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专业学科,以及智能物流和集成供应链管理。
(四)在外部环境层面,优化产教融合的支撑保障环境,通过多方协作营造产教融合的良好氛围。
产教融合的全面深化离不开相关政策的支持。从 2013 年至今,中央层面出台了一百多项产教融合相关政策,涵盖指令、通知、意见、决定、法律等类型。虽然政策类型多样,条款多,但大多是战略性、指导性政策,宏观指导性强,具体政策少,实际可操作性弱。此外,相关政策的发布由教育部主导,其他部门的职能尚未充分发挥。同时,没有有效的监管机制,很难真正发挥政策的作用。
目前,国家和地方出台的相关政策设计更强调鼓励企业对资金、设施等“硬件要素”的投资,而对技术、知识和管理等“软件要素”的投入无法合理计算;在激励相关主体的资源投入同时,却缺乏对产教融合效果的相应检查和评价机制。AI 时代国家和地方产教融合政策仍亟待完善和优化。
参考文献:
[1]李东海,刘星,王鹏.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挑战与创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3,(4).
[2]李秋菊.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多元主体治理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24, 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