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巧用写作技巧,让人物“动”起来

作者

任芳

汉中日报社

摘要:人物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种类,选择哪个人物,选择人物的哪些故事,怎样才能把人物写得鲜活生动、跃然纸上,解决这些问题是判断一个人物报道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无论是社会名人还是普通人物都有故事发生,凸显这个人的性格特征,要通过情节、行为、表情等细节来表现,而记者在采访时就要注意收集这些信息,然后选择、组织语言,巧用各种写作技巧,让人物更加生动、富有个性,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关键词:动作;动态环境;变化冲突;对比;情感共鸣

引言:一篇好的人物稿件,往往会触动读者的心灵,产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性和复杂性,在展现人物个性的过程中,贵在让人物“动”起来,将人物放在动态的环境中展现,才能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一、运用技巧让人物“动”起来,是塑造鲜活人物形象的关键

把概括的内容具体化。记者在写作的过程中,通过细节观察、想象延伸和局部特写使其形象具体生动。例如,“常年干旱的山区群众喝到了自来水,结束了长达多年的挑水生活,当地群众十分高兴。”在这里作者要留意怎么写出高兴的样子?通水那天,“询问赶来的老百姓早早地就等在那里,舀一瓢,喝一口,眼泪就流出来了。”几句话,可能就让读者记住了,脑海里能浮现出那个场景了,稿子就算成功了。再比如描绘人物的动作。一般来说,动作是人物性格和情绪的外在表现,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可以展现人物的个性特征,使读者仿佛亲眼目睹。比如写一个女教师对学生们关心和爱护,通过一个“轻轻抚摸”的动作,就可能透露出该教师的温柔与善良,以及对学生的深厚感情。

学会运用对话。人物报道最怕写成绩总结,搞成了材料式堆砌。如果一篇人物报道,通篇都是“感人至深”的事迹、金光闪闪的称号和数据,只闻高大上,不见人、不见事、不见情,这肯定没啥感染力。如何破?回顾人物、事件本身,有啥说啥,别端着。比如以主人公口吻来对话。例如报道“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的稿子,其中有段对话:“大娘,是不是俺张叔的病又重了?”“闺女,俺是来告诉你,你张叔的病好转了,能吃下饭了!”记者没有对这个故事发表任何评价,但“俺”“病又重了”“闺女”“你张叔”等字眼,至少能让读者感受到,该公务员对群众有感情,她关心群众生活、群众对她也很有感情。两句对话,三十几个字,能够传递如此丰富的信息量,这就是对话的力量,这就是真实接地气,生动地表达。

二,多角度观察,显示过程动态化、动作化,增强人物“动”感

学会运用对比手法。文如看山不喜平,静止的故事是不受欢迎的,读者最爱看的是动起来的故事,人物故事也一样,而对立元素轮番出现,在对比中会形成强烈的交锋、变化的动感,令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性格上的对比,可以通过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来展现其性格的多面性。例如,一个平时沉默寡言、内向的人,在面对危急情况时却表现得冷静果敢、勇敢无畏。行为上的对比则是,描写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情境下行为人的表现,来展现其人品和态度的变化。比如马路上有一位老奶奶突然晕倒了,路上的行人匆匆走过,无人搀扶,时间都过去了五分钟仍没有人上前。直到小李看到了老奶奶,他没有犹豫和迟疑,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并给老奶奶做急救措施,最终老奶奶度过了危机。拿小李与路上其他行人的行为对比,有力彰显了小李危急时刻勇于救人、乐于助人的宝贵品质。环境上的对比,通过描写人物所处环境的不同,来展现其性格和命运的变化。比如曾经生活繁华都市,现在搬离偏僻山村,这种环境上的对比,能够突出人物在适应新环境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成长历程,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让人物“动”起来,要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为什么?一是形容词的主观色彩浓,为了保持人物的客观真实,应尽量避免;二是用形容词文章的行进速度慢,而多用动词的文章节奏性强、进程快,能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能代入到主角的生活里面,去感受和体会主角的生活。三是形容词往往比较模糊,而动词具体、鲜明,能让故事讲得更生动,让读者更有身临其境感,增强了故事的现场感和真实感。比如,在写一篇人物稿件时,善于多用动词,开门见山的客观描写,会让文字灵动很多,表现力也会大大增强。而一度比较流行的以概括性、评价性语言开头的人物,虽然能够帮助读者在短时间内形成对人物的整体印象,但是这种先入为主的写作手法,容易使人产生疲乏感,未必能激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三、化抽象为具体,从侧面去描写烘托,展示人物所处环境及其所产生的变化影响

将人物置于动态的环境中,动态地展现人物的思想。让环境影响人物,人物影响环境,这种互动能进一步增强人物的生动性。在描写环境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形象思维的表达。古人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运用具体描绘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事之象、物之形的演绎手法,通过内在因素的联系引起联想,以达到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目的。比如在写怀念英烈时,可以通过逝者与周围人的关系以及想念他的人的系列动作来呈现,巧妙完成对逝者形象的塑造。笔者还可以用眼睛去捕捉纪念逝者的细节,气氛、神态、动态等具体的信息和细节,把读者带入其中,让其产生共鸣。

让人物在故事中成长和变化,是“动起来”的最高境界。这种变化,可以通过人物之间的互动来体现。比如人与人之间从对立、冲突到理解、合作,来展现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变化,既能体现变化与成长,又能增强故事的张力,推动情节发展。这些互动还可以揭示人物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当然变化可以是积极的,如从无知到成熟,也可以是消极的,如从善良到堕落。无论是何种变化,只要有变动都让读者看到人物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从而使人物形象更立体丰满,更有冲击力。

结语

总之,让人物“动”起来,是让人物“立”起来、“活”起来的根本途径。“动”,既指人物本身的动作,也指人物与他人关系的互动。而要抓住这些细微的言行、微妙的关系,还需要我们深入到与人物相关的环境中去,深入理解人物,巧妙运用各种写作技巧,使人物形象生动、立体,才能创造出令人难忘的角色。

参考文献

[1]费伟伟.人民日报记者说:典型人物采访与写作[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

[2]刘建华.一本书学会新闻写作[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