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罗娟
南京市洪武北路小学 邮编:210018
摘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语言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指导下,朗读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注重朗读技巧,还需关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情感的表达及语言能力的综合发展。本文从优化教学设计和多样化实践活动两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的策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验情感内涵,并结合情境化、多样化的朗读实践,帮助学生提升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需关注个性化指导,激发学生兴趣,促进语言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本文旨在为语文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思路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朗读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和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朗读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能力,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增强语感、提升表达力和培养文化素养。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推动下,朗读能力的培养需要超越传统的机械模仿与技巧训练,融入对学生思维能力、情感体验和文化认同的综合培养。然而,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培养仍存在重技巧轻内涵、缺乏创新实践等问题,导致学生难以从中获得深层次的语言发展与情感体验。因此,探索科学、有效的朗读能力培养策略,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优化朗读教学设计,提升文本理解与情感体验
1.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内容,理解语言内涵
朗读教学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容,掌握语言的内涵与情感表达。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朗读前进行文本的细致解读,明确文章的主题思想、叙述逻辑以及语言风格。例如,可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作者为何采用这种表达方式?”“哪些句子传递了文章的情感?”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文本结构和语言特色。其次,教师需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在朗读中提出问题,并结合背景知识对文章进行多维度分析。与此同时,还可以结合重点词句的朗读示范和解释,帮助学生感知作者的用词之妙和情感表达的微妙之处。通过深度解读,学生不仅能够在朗读中准确传达语言内涵,还能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生动性,全面提升语言核心素养。
2.设置情境化教学环节,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情境化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朗读更加生动自然。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创设贴近文本内容的情境。例如,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相关的图片、音频或视频,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直观感受到文本中的情感氛围;或者在课堂上模拟故事情节,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进入”文本情境,切身感受角色的内心情感。同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与个人体验联系起来,如“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或“你会如何看待角色的行为?”这些方法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情感,增强朗读中的情感投入。此外,教师在朗读示范时应注重情感表达的层次性与感染力,为学生提供榜样。通过情境化的教学设计,学生在朗读时能更自然地融入情感表达,实现朗读能力与情感素养的双提升。
3.运用分层次朗读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学生的朗读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分层次教学可以有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促进全体学生的朗读能力提升。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朗读水平进行评估,根据其语言基础、表达能力等特征进行分层。例如,可分为基础层、提升层和拔高层,分别设计适合的朗读目标与任务。对于基础层学生,可通过词句朗读和朗读模仿帮助他们熟悉语言节奏与发音规则;对于提升层学生,则可增加段落朗读与情感表达训练,帮助其理解语言内涵并提升语感;而拔高层学生,则可挑战长篇朗读任务,进行个性化语言表达的深度锤炼。其次,课堂活动中可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异质分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最后,教师需根据学生的朗读表现及时给予反馈与鼓励,帮助学生发现不足并提升自信心。分层次教学不仅能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获得发展,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动态优化的朗读课堂。
二、开展多样化朗读实践,提升综合语言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多样化的朗读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综合语言能力。首先,教师可以组织主题化朗读活动,通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主题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例如,针对诗歌类文本,可以开展“诗情画意”朗读比赛,让学生配合音乐、图片或肢体语言进行表达;对于叙事类文章,可以组织“情境朗读剧场”,鼓励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再现故事情节。这些主题化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能提高其语感和表达能力。其次,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丰富朗读实践也是重要策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录音设备或朗读类手机应用录制自己的朗读作品,通过回听和对比发现自身的问题,并在教师或同学的反馈下不断改进。此外,还可以组织线上朗读展示活动,让学生通过社交媒体或班级平台分享朗读心得,拓展学习空间和互动方式。第三,合作式朗读实践同样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开展小组合作朗读任务,每组学生围绕某一文本进行角色分配、语言加工和表演准备,从而在团队合作中提高语言表达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同时,教师应注重个性化指导,根据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兴趣特征设计分层任务,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此外,通过实践活动的多样化,还能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表达自信,全面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总之,多样化的朗读实践能使课堂更具趣味性和实效性,不仅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沟通力和团队精神,从而实现语言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结语:朗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也是提升学生语言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在核心素养的理念指导下,朗读教学应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强调文本理解、情感表达与文化认知的结合。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创设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朗读中实现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向提升。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持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探索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养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生动的朗读课堂。未来,朗读教学的进一步研究与实践创新,将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与路径。
参考文献:
[1]唐俊,袁丽萍. 简析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 新课程导学,2019(17):42.
[2] 张妙琼.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 文渊(中学版),2020(1):398.
[3] 曾春秀. 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J]. 科学咨询,2018(50):41. DOI:10.3969/j.issn.1671-4822.2018.5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