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政课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路径探析
裴世明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七中学 730699
民族团结精神联结、国家发展重要精神依靠,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多元文化传播迅速加快以及全球化的背景里,青少年民族认同感及文化归属感面临新的困境,初中阶段的学生,认知与情感意识发展势头正猛,其价值取向还没完全定格,极易受外部讯息干扰。思政课成为学校立德树人的核心载体,并非仅传授基础思想政治方面知识,还应借助合理的教育引领与情感默化,助力学生树立起恰当的民族观、国家观以及历史观,尤其在当下新时代的背景里,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融入初中思政课程,乃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增强国家核心凝聚力的必然规定。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初中思政课融入的必要性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界定
所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个体于文化、历史、情感和价值观念上,对中华民族整体命运与未来发展所怀有的高度认同感与归属感。其既呈现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协调统一,更体现出对中华文化源流、民族灵魂与现代价值观念的深刻洞察。2024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学校思政课的一个重点,讲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小就植入孩子们的心灵。”
(二)初中生思想特征与价值观养成的阶段性特点
初中生步入青春期的发展阶段里,该时期不单单是生理和心理迅速改变的阶段,还是其价值认知、世界看法和人生感悟逐步成型的关键阶段。从认知能力的维度看,以往他们运用具体形象思维,如今正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可初步理解诸如国家、民族、社会责任这类宏观概念,然而对这些概念的认识还处于感性与理性交融的起始阶段。初中生感性易动且热情洋溢,容易被身旁同龄人、媒体的舆论以及网络文化牵动,尤其是互联网信息在规模上的海量以及内容上的多样,导致他们在价值抉择时易陷入迷茫与动摇,基于这一特质,教师开展教学应着力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与价值上的肯定,借助鲜活的情境教学、实例讲解及体验式研习提升教学成效,当开展抗日战争历史讲解时,可播放无伪的历史影像资料,展现民族英雄可泣之举,进而带动学生思索“民族团结跟国家独立”的内在联系,促使他们在视觉的强烈冲击和情感的深度共鸣里切实感受民族命运跟个人责任的紧密相系。
(三)在初中思政课中融入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必要性
现今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不断加速,价值观多元态势正愈发明显[2]。青少年在网络跟新媒体的环境里,接触到各种文化思潮和社会理念,很容易引发文化认同的混沌与差错,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融入初中思政课程,能协助学生准确理解民族历史与文化精神底蕴,防御西方错误价值观的潜入,还可增进其文化抗干扰力与辨识力。就国家战略层面情况而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指导纲要》等政策文件皆明确指示,需增强青少年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与民族认同培育,思政课堂基于此要发挥过渡连接功用,借助讲解国家重大战略功绩、民族团结模范的典型事例等方面内容,帮扶学生把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变为内心的文化自信与行为自觉。
二、当前初中思政课中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的现状与困境
(一)课程内容的单一化与理论灌输倾向
现有的初中思政教材已涉及民族团结、爱国主义、文化传承等范畴内容只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讲解仍表现得分散、抽象,欠缺。如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贴合的素材,课堂里教师多采用单一方向的讲授方式,内容滞留在概念范畴,甚少采用生动故事、真切案例或统计数据做补充处理,使课堂欠缺生动趣味与情感的感染力。讲授“民族团结”这一主题期间,课堂讲解常局限于“团结就是力量”这类口号化说辞,没有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例加以结合。
(二)教师教学能力与意识的不足
部分思政教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认知与实践运用不够透彻,较难把民族团结理念与学生生活方面的体验相契合,他们一般匮乏足量的案例材料跟多媒体资源,课堂内容多为对教材原文的复述呈现,未实现情境化及生活化表达,教师培训机制内未设置针对民族文化与共同体意识的专项培训课程,引发教师对民族政策、文化内涵、教学方法的掌控出现局限,匮乏跨学科教学设计及课堂创新本领。
(三)学生接受度与课堂参与度低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宏大又抽象的概念,学生在短期内不易形成直观、透彻的理解,要是教师的讲授模式单调,互动环节匮乏。学生往往会出现“听不进、记不住”这样的消极态度,甚至把思政课当成“死记课”,有学生称课堂上少了真实实例、影像素材、互动研讨等好玩环节,让他们难以察觉到民族团结与自身生活的相关性。教师进行“民族命运共同体”授课时,要是只在理论层面去解析概念,没有采用如长征精神、少数民族互帮互济的实际案例作依据,学生一般不易领会与代入体验,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自然减退。
(四)校内外协同教育的缺失
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不只是靠课堂,更要借助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及社会资源。现今不少学校缺失针对民族文化的专题活动以及长期方案,校园文化建设之际,民族团结内容的呈现未达应有程度,校园宣传栏展示民族文化时往往只呈现节日海报,且社团活动中民族文化体验类项目缺失,学生认知民族文化的渠道极为有限,社会实践资源的利用显得薄弱,学校跟博物馆、民族文化馆、革命纪念馆等很少构建稳定的合作模式,造成学生无法借助实地体验。
三、初中思政课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路径探析
(一)优化课程内容,强化共同体教育主题
课程内容设计应跟时代发展以及学生认知特点紧密契合,构建兼具系统性与逻辑性的教学架构,以现存教材框架为依托,宜适度增加民族团结、文化传承等方面内容的拓展。比如整合少数民族地区近几载在经济、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迅猛发展成果,助力学生直观认知“民族团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支撑”。在说明民族地区发展相关成就之际,能结合《国家民族事务发展白皮书》相关的权威数据资料,例举西藏高原铁路建设、新疆棉花产业技术革新等实例,引导学生意识到国家政策跟民族团结息息相关,学校需主动搭建案例、图像与专题视频的资源库,采录自建国初期至新时代民族团结的经典事迹,就如民族团结表率阿尼帕、木沙江的动人壮举,结合影像及文字档案,推动学生于故事的叙述里产生情感上的契合。跨学科教学为强化共同体意识之关键举措,有必要在历史课里融入凸显民族团结的重大事件,比如长征、抗战中的民族齐心协作;在语文课里剖析《荷花淀》《我的民族魂》这类彰显民族精神之作;讲解民族分布、地理特性及其在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依托多学科资源的汇聚集成,学生能在诸多维度感受中华民族作为命运共同体那丰富的意蕴和深厚的根基。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吸引力与感染力
在课堂推进阶段里,要摆脱传统“灌输式”教学的束缚,利用多样化、沉浸式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及参与度,可引入场景仿真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分组模拟开启“民族团结主题论坛”。各自饰演成不同民族青年代表模样,从言语、衣饰、习俗等维度呈现民族特质,针对“新时代下凝聚民族力量的具体办法”开展沟通互动 [3]。这样的课堂模式不仅可提升学生表达、思辨能力,也可让其在模拟状况下理解共同体精神的实际意义,不妨采用辩论赛、主题探究、问题导向学习(PBL)等途径,就“民族团结作为国家发展根基”展开辩论探讨,促使学生搜集真实事例、统计数据及相关资料,加强对民族团结与社会进步相互关系的理性把握。应全力挖掘现代信息技术的长处,依托VR 及AR 技术可让学生“沉浸”于历史情境,就像走进长征的路线图景、民族地区建设的场景风貌;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与云课堂平台投放视频短片、微课及纪录片,加深课堂直观认知与沉浸体验感,具体课堂案例可涉及展示56 个民族服饰及民族器乐演奏的相关视频,又安排现场的亲身体验活动,推动学生在试穿服饰、掌握民族舞蹈过程中,对民族文化燃起兴趣,依靠多种教学方式组合实施,足以有力扭转思政课堂单调枯燥情形,赋予它更高的感染力度与吸引强度。
(三)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与教学创新能力
教师专业素养及教学创新理念是思政课改革出成效的要点,教师应拥有深厚文化积累以及对民族历史、民族政策的深入认知 [4]。学校宜建立持续、稳定的教师培训跟研修机制,邀请民族学、历史学、教育学范畴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开展案例分析研讨,协助教师开拓学科眼界与知识储备范畴。参与由教育部或地方教育部门举办的民族团结主题培训,教师可与一线民族教育实践案例进行接触,随后把这些案例应用到课堂教学里,教师需积极搭建案例库与资源包,搜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诸如侗族大歌、藏医药、苗绣等)相关资料,把这些灵动的文化符号掺入教学环节。整合实时新闻与社会热点内容,恰似冬奥会期间各民族运动员齐心拼搏的实例,开展针对课堂案例的二次创作,让内容更贴合世间万象,教师要持续增进信息化教学水平,掌握短视频拍摄及剪辑、互动问答类软件、智慧黑板等相关工具运用。采用线上投票和互动答题的方式,探知学生对“民族团结”话题的真实想法,达成实时反馈后作调整,学校可举办针对教师的创新教学比拼活动,对优质教学设计及微课视频开展表彰与推广工作,造就良好创新气象,推动教师们进行经验切磋与相互借鉴。
(四)发挥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的协同育人作用
校园文化以及社会实践,实则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展与补充,学校宜主动搭建浓厚的民族团结教育氛围场,创设一系列饱含民族特质的文化景象[5]。在校园长廊构建“中华民族文化展示地带”,以展板、雕塑、历史事件图解之类形式展现各民族的风俗、饮食、服饰、音乐,带动学生在平常环境下潜移默化地接纳共同体教育。可将民族主题掺和进校庆、运动会、艺术节等大型活动里面,就如开设民族服装走秀、民族歌曲对抗赛,引导学生亲身投入民族文化的播散,就社团活动而言,民族文化社团可创建“非遗工坊”这一载体,招请当地民族艺术方面的人、手工巧匠踏入校园范围,传授诸如剪纸、编织、刺绣的手工技巧,推动学生在体验创作中增进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社会实践环节同样绝非可缺,学校不妨组织学生前往红色教育基地、民族团结纪念馆也或民族博物馆进行研学活动,进而开展调研分析、撰写详细报告、制作纪实微视频等项目化成果呈现方式,学生可分成小组前往少数民族村落,记载当地民俗、住宅及文化演出,而后于学校交流研学收获,加强同伴之间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经由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一同开展,搭建起“课堂活动 - 实践”的教育闭合回路,推动学生于多种体验中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与赞许。
总结:
新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内容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初中思政课是推进这一教育目标实施的关键环节,以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提升教师素质、加强校园文化构建与社会实践合作达成,能够显著增进学生的民族认同及文化上的归属感,未来应进一步借助数字化技术跟跨学科教育资源,长久钻研更具精准靶向与实效意义的教学策略,让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融入学生思想与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1] 袁梦 . 在办好思政课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24,(09):30-31.
[2] 苗建成 . 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J]. 甘肃教育 ,2024,(18):15-18+69.
[3] 余蓓蓓. 大中小学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研究[D].云南大学 ,2023.
[4] 王秀芝 .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思考 [J].教师教育论坛 ,2022,35(09):83-87.
[5] 范巧念 . 中小学思政课中民族团结教育一体化研究 [D]. 云南师范大学 ,2023.000350.
课题信息:甘肃省教育厅 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 2025 年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专项课题《初中学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研究》(课题立项号:2025z1zxxzd02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