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鄂伦春民族考古学研究

作者

宋宝峰 齐凤丹

鄂伦春民族博物馆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 165450 鄂伦春民族博物馆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 165450

摘要:鄂伦春民族以狩猎、采集作为主要的生活方式,季节性迁徙促进该族人们适应环境。遗址中的居住区、工具遗存和祭祀文化遗物反映了该民族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及其独特的社会结构。自然环境、文化活动和考古研究的局限性则影响了遗存的保存及研究。本文主要针对鄂伦春民族展开考古学研究,希望可以建立起对鄂伦春民族的全面了解。

关键词:鄂伦春民族;狩猎;民族遗址

鄂伦春民族是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该民族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深厚,以狩猎采集为主的生活方式闻名于世。在考古学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鄂伦春民族的考古学研究逐渐揭示出该民族独特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本文从鄂伦春民族的狩猎采集生活方式构成、遗址结构的构成以及影响遗存保留的自然与文化因素三方面加以分析,探讨了鄂伦春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历史发展。

一、鄂伦春民族的狩猎采集生活方式构成

(一)狩猎活动

鄂伦春民族的狩猎活动不仅是生存的根本保障,也是该民族文化和社会结构重要的组成部分。鄂伦春人在辽阔的森林中擅长利用自然资源,以猎取野生动物的方式获得食物、衣物以及其他日常生活所需的物品。在长期的游猎实践中,鄂伦春人掌握了丰富的狩猎经验,将一年划分为大致四个狩猎期。2月至3月为“鹿胎期”,5月至6月为“鹿茸期”,9月至落雪前为“鹿尾期”,落雪后为“打皮子期”。当然,并不是“打皮子期”以外的时间都猎鹿,这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称呼。这四个狩猎期是游猎的黄金时期,特别是“打皮子期”,所以又统称为“红围期”。鄂伦春人狩猎并非单纯是为了获取食物,而是关系该民族的信仰和生活习惯。鄂伦春人认为猎物象征着自然力量的馈赠,每一次成功的狩猎都被视为与大自然和祖先沟通的结果。受此种深厚文化背景的影响使得狩猎活动不仅是一项生计,也承载着精神层面的意义[1]。

(二)采集活动

鄂伦春人除了狩猎还非常重视采集活动,采集活动在鄂伦春人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春夏季节,丰富的植物资源成了鄂伦春人生活的补充。鄂伦春人采摘野果、根茎和药草等天然植物为家庭提供营养,并为储备冬季物品做好准备。采集活动有时也可以作为群体活动出现,家族成员共同参与,彼此相互配合并分享各自的劳动成果,显著增强了部落的凝聚力。鄂伦春人的采集活动代代相传,年轻一代在长辈指导下学习如何识别食用植物、草药,如何根据季节变化寻找合适的资源。对于鄂伦春人来说,采集活动并非只是一种生存手段,也体现了鄂伦春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三)季节性迁徙

鄂伦春民族的季节性迁徙是促使其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方式。在气候和资源变化的影响下,鄂伦春人每年都会根据不同季节调节自己的居住地点和活动范围。鄂伦春人在春夏之际会迁移到森林深处,寻找植物资源丰富且适合狩猎的区域。寒冷的冬季,鄂伦春人则会迁移到相对温暖的地方,避免恶劣气候对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鄂伦春人的迁徙模式不仅与气候、资源的分布密切相关,还受地理环境、部落习俗以及传统智慧的影响。鄂伦春人在迁徙过程中需遵循着古老的路径,并以标记地形特征的方式确保迁移方向的准确性。季节性的迁徙生活方式使得鄂伦春人可以顺利度过一年四季的变化,并奠定了鄂伦春人社会结构和文化习俗的基础。

二、鄂伦春民族遗址结构的构成

(一)居住遗址的构成

鄂伦春民族的居住遗址以简陋的圆锥形住屋“斜仁柱”为主,其结构及布置充分体现了适应环境的特点。“斜仁柱”由三十根左右的5-6米长木杆搭建骨架,三根顶端带杈的木杆交错成锥形支撑其主体,倾斜角度约为60-70度,其他木杆则均匀分布其间。覆盖物根据季节变化而调整:冬季使用狍皮缝制的扇形围子覆盖,以保暖;春季则多以桦皮叠层覆盖,覆盖时要一层压合一层,在无需搬迁的情况下更为实用;夏季四周的围子可以不贴合地面,留出半尺高的缝隙,起到通风的目的。居住遗址的选址一般要考虑背风、朝阳、靠近水源、柴火以及便利的狩猎条件等因素。以上居住遗址中均体现了鄂伦春人因地制宜、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二)工具、器物的遗存

工具和器物是鄂伦春民族遗址中非常重要遗存。工具、器具不仅是鄂伦春人生活生产的必备工具,也是该民族文化技艺传承的见证。考古分析鄂伦春遗址中出土的石器、骨器、木器等可以看出该民族具有较强的手工艺技能。石器多为粗制的刮削器、砍伐工具,骨器则以矛头、箭头等为主,这些工具标志着该民族在狩猎、捕鱼等方面的发展。木器的遗存也显示出鄂伦春族独特的工艺,特别是雕刻、制作器具的过程中,鄂伦春人对于形状、功能有着精准的把握。此外,部分陶器的发现则揭示了鄂伦春人在加工食物、储存物品等方面的智慧,趋于成熟的陶器制作技艺也是该民族文化发展的标志之一。

(三)祭祀、文化的遗存

鄂伦春民族遗址中祭祀活动的遗存具有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这些遗存反映了鄂伦春人信奉萨满教,并展现了鄂伦春族社会组织的复杂性。遗址中常发现祭祀用的动物骨骼、雕刻的图腾柱、符号,这些物品不仅是鄂伦春人与自然、神灵沟通的工具,也代表着该民族对于祖先和自然的敬畏。比如,某些遗址中发现的祭坛或者遗迹展示了鄂伦春人对动物,特别是大兽的崇拜,祭祀场所大多布置简朴却具备浓厚的仪式感。除此之外,文化遗存还涉及一些象征性物品,这些物品可能是族群身份的标志,或者是传递文化价值的媒介。研究学者根据这些文化遗物可以深刻理解鄂伦春民族在当时社会中对生命、自然以及精神世界的认知[2]。

三、影响遗存保留的自然与文化因素

(一)自然环境因素

鄂伦春民族大多生存在森林、草原、湿地等环境中,这些自然条件对遗存的保存起到了重要作用。湿润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有助于保存有机物遗存,但是也可能使得一些遗物腐烂、损坏。虽然寒冷的气候可以保存一些工具和骨骼,但是季节性洪水或者干旱则可能破坏该民族遗址。

(二)文化活动因素

鄂伦春人的迁徙、祭祀等文化活动直接影响了遗址的分布和遗存的保存。由于鄂伦春人生活方式具有流动性的特征,使得许多遗址并没有得到持续的使用及保护,进而导致部分遗存被严重破坏。此外,宗教和祭祀活动也可能导致部分器物遗留在遗址中,这些遗物所具备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均较高。

(三)考古发掘和研究限制

考古学研究的局限性也是影响遗存保留、分析的因素之一。某些遗址的发掘难度较大,或者因自然环境的变化使得遗址不易被发现,部分鄂伦春民族的文化遗存依然没有被及时研究。此外,考古学家在遗址挖掘过程中也或许存在遗物误判、遗漏的情况,进而影响对考古学家对鄂伦春民族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的深入了解[3]。

四、结语

综上所述,鄂伦春民族凭借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遗产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从狩猎与采集到季节性迁徙,再到祭祀文化的表达,鄂伦春民族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在其遗址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尽管由于自然环境和文化活动的影响使得许多遗存没有完整保存,但是在考古学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相关学者依然可以从中获取宝贵的历史信息,探索更多的鄂伦春民族遗址,以此揭示该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蔡昊臣. 以符号学视角探究鄂伦春民族符号系统的传承与发展策略[J]. 经济师,2023(7):222-223.

[2] 王逸仙,赵之昱. “地方创生”背景下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面向鄂伦春民族乡视觉文化的品牌设计实践研究[J]. 北京文化创意,2023(S2):86-96.

[3] 刘晓春. 鄂伦春自治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与经验[J]. 黑河学院学报,2023,14(6):14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