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性脑病患者的预见性观察与护理
陆迁 张鑫瑞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
【摘要】肝性脑病是由于急、慢性肝病或各种原因的门-体分流所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异常甚至昏迷。在临床护理中,若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以预防和减少肝性脑病的发生,正确的护理是使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手段。目的:探讨预见性观察与护理对肝性脑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3月一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消化内科确诊并住院的肝性脑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护理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预见性观察与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护理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观察与护理可以明显提高肝性脑病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上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肝性脑病,预见性,观察,护理
一、前言
肝性脑病是指急、慢性严重的肝功能失调或障碍,使内源性或外源性代谢产物未能经肝脏的生物转化或首次通过作用代谢消除,以致在体内蓄积,影响中枢神经功能,出现以精神、神经系统障碍为主的肝脑综合征,表现为性格、行为、智力方面的微细改变,重者出现明显意识障碍即肝性昏迷。故及时的发现并采取治疗和护理措施是预防肝性脑病患者恶化的有效措施,预见性护理是使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预见性护理是根据患者发病先兆或潜在诱发因素而采取的预防性措施。
同时,肝性脑病是肝硬化最严重的并发症,属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98% 的肝性脑病患者在发病前都存在明显的诱因,而且大部分患者都有明显的先兆症状 。笔者所在医院对肝性脑病患者实施了预见性观察与护理,收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二、资料与方法
2.1基本情况资料
根据实验的需求,选择2010年3月一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消化内科确诊并住院的肝性脑病患者60例,年龄42~69岁,平均(56.3 ±0.5)岁,男30例,女30例,病程3~22年,所有患者均符合肝性脑病诊断标准。其中15例因消化道出血诱发,25例因感染诱发,10例因便秘诱发,10例因进食大量高蛋白食物诱发。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诱因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0.05),具有可比性。
2.2方法
为对照组进行正常的治疗和护理,为实验组进行在正常治疗、护理的同时,实施预见性护理,并根据观察、治疗的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优化治疗、护理措施。
1.2.1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遵医嘱执行治疗计划、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进行笼统疾病知识宣教,护理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预见性观察与护理。
2.3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治疗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肝性脑病症状消失,意识清楚,行为等恢复正常,血氨 <60 I X mol/L,病情好转而出院者为有效;症状基本消失,意识逐渐清楚 ,60 mol/L<血氨 <75 m oL门L为好转;症状未改变或继续加重,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行为明显异常,血氨 >80 m ol/L ,包括死亡为无效。
2.5 预见性护理内容
2.5.1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争取尽早发现病症的诱因和前兆
一般来说,肝性脑病的诱因有大量放腹水、上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饮食、感染、快速排钾利尿、外科手术、便秘、麻醉药物、镇静催眠类药以及尿毒症等等,对于高危患者,更要注意密切观察,定期或者不定期实施心理、智力测试,便于及时发现肝性脑病的存在。一旦患者发现异常,就应该按照肝性脑病高危患:者的处理办法,随时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腹水、黄疸、大便性状、尿量等,同时要及时进行肝功能、电解质等方面的生化检验,并将结果报告给医生,确定并严格执行相应的治疗方案,然后再观察治疗效果。
2.5.2对于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对于肝硬化伴随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一方面要积极实施止血治疗,同时,应考虑预防肝性脑病的症状出现。具体护理方法是:在进行输血行扩容治疗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库存血。因为库存血中的含氮量较高,很容易诱发肝性脑病,所以应该尽量采用新鲜血为宜:当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时,应尽量要求患者将血呕出,尽量避免下咽,从而减少血液在消化道内的积存:在消化道出血停止后的24~48小时内,对于非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可以实施少量的不保留灌肠,来加速肠道内积血的排出,从而减少生成肠道含氮物质,减少毒性代谢产物的吸收,灌肠时应该禁用肥皂水或其他碱性溶液灌肠,而是要选择乳果糖作为首选溶液,不但可以改变或优化肠道内的PH值,而且还有弱的导泻作用。消化道出血后,应该适当禁食,在禁食期间,要注意给患者补充能量,减少其体内蛋白质的分解,从而减少氮质等代谢产物的生成。
2.5.3饮食护理
在饮食护理方面,除了要保证患者热量的供给,用于维持正氮平衡状态,避免患者体内蛋白质的分解,同时,对于- -些胃肠道营养难以正常供给的患者,还需要注意实施静脉营养的补充。比如,输入适量的支链氨基酸对患者的正氮平衡,既安全又有效。另外,还要减少患者的蛋白质摄入量,优化蛋白质结构。应该对肝性脑病高危病人禁食蛋白质类食品,等症状缓解后再考虑逐渐增加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每日的摄入量不宜超过40克。但是,同进还要防止低蛋白血症的产生,所以,患者不宜长期进行低蛋白饮食,为此,可以适当改变食物中的蛋白质结构,改以豆制品等植物蛋白为主,这是因为植物蛋白质中含芳香族氨基酸、甲硫氨酸少,而支链氮基酸的含量却较多,同时还含有非吸收性纤维,有助于体内氨的排出,起到通便的作用。
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 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检验,以P <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5结果
治疗 2个月后,护理组总有效率为 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0%,两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3.91.P <O.05).见表1
2.6讨论
肝性脑病又称肝昏迷,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功能失调,常见症状为行为异常、意识障碍、智力障碍、扑翼样震颤、昏迷等,是导致肝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多数肝病患者在发病之前都存在 明显的诱因与前驱症状,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症状观察,给予预见性护理,可以明显提高肝性脑病的治疗效果。
三、总结
肝性脑病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发生率很高,晚期常常导致患者昏迷甚至死亡,但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因素众多,护理工作者在工作中和蔼对待患者,尊重、体谅他们,将有利于患者保持乐观心态,减轻心理负担。在日常工作中若严密观察病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进行正确分析判断,改善环境;定期随访等将对控制病情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徐芳.门冬氨酸鸟氨酸与乳果糖联合治疗肝性脑病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2):230-231.
[2]李德勤.肝性脑病诱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安徽医学,2010,31(7):839-840.
[3]洪婉媚,曹丽红,麦群弟,等.预见性护理在肝性脑病患者中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1,17 ((10):1391-1393.
[4]黄春华,谢晓梅.肝性脑病34例护理管理与健康指导[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6):85-86.
[5]陆玮.早期肝性脑病患者的预见性观察和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 (z2):49.
[6]马浚伟,林晓霖,尧化门等.辽宁省建平县丙型肝炎高发病率及其流行病学特点的初步研究[M].中华传染病杂志,2009,27(912):746-748.
[7]初春梅.护理干预对肝性脑病患者的渗透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2,7 (14):225-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