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清单计价模式下装配时间做造价管理策略

作者

林茂洁

浙江同信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浙江省温州市 325000

摘要:在当前建筑行业中,基于清单计价模式的装配式建筑因其高效、环保和质量可控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优化装配时间来提升造价管理策略的有效性。

关键词:清单计价模式,装配式建筑,造价管理,装配时间,成本控制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建筑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建筑效率和质量的要求。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模式,以其施工速度快、环境污染少、工程质量可控等优势逐渐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一、清单计价模式

清单计价模式是一种以工程量清单为基础,由投标人自主报价,经评审合理低价中标的计价方式。工程量清单是表现拟建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项目、措施项目、其他项目名称和相应数量的明细清单。在这种模式下,招标人提供工程量清单,投标人根据自身的技术、管理水平和市场价格信息,对清单项目进行报价。其特点是体现了市场竞争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自主定价能力,使建筑产品价格更贴近市场实际价值。

二、清单计价模式下装配式建筑造价管理面临的问题

2.1清单编制阶段

清单项目完整性与准确性不足:装配式建筑的清单编制相对复杂,由于涉及预制构件的种类繁多,且其项目特征描述要求更为详细。例如,预制混凝土构件不仅要描述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尺寸规格,还要说明其生产工艺、连接方式等。在实际编制过程中,容易出现清单项目遗漏或项目特征描述不准确的情况,导致投标人报价不准确,后期结算纠纷增多。

预制构件价格确定困难:预制构件的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原材料价格波动、生产工艺复杂程度、模具摊销费用、运输距离与方式等。这些因素使得预制构件价格不稳定且难以准确预测。

2.2施工阶段

工程变更导致造价难以控制: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设计变更、施工现场条件变化或施工工艺调整等原因,可能会产生工程变更。与传统现浇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的工程变更涉及预制构件的重新生产或调整,成本更高。

施工进度与造价协同管理复杂: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进度与造价密切相关,施工进度的延迟可能导致预制构件的积压、租赁设备的闲置等额外费用增加,而造价的超支也可能影响施工进度,如因资金不足导致预制构件供应不及时。

2.3竣工结算阶段

结算资料审核难度大:装配式建筑竣工结算资料包括预制构件的生产合同、运输记录、安装验收记录、变更文件等,资料繁多且复杂。审核人员需要对这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逐一核实,例如,要确认预制构件的实际生产数量与安装数量是否一致,运输费用的计算是否合理等,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容易出现审核失误。

结算争议处理机制不完善:由于装配式建筑造价管理的复杂性,在竣工结算时容易出现争议,如预制构件质量不合格导致的费用扣除、工程变更价款的分歧等。现有的结算争议处理机制往往不够完善,缺乏明确的仲裁标准和流程,导致争议解决效率低下,影响项目的最终结算和资金回收。

三、清单计价模式下装配式建筑造价管理策略

3.1清单编制阶段

加强市场调研与标准规范研究:编制清单前,深入开展市场调研,了解预制构件的市场价格范围、生产企业的技术水平与成本构成等信息。同时,认真研究装配式建筑的相关标准规范,如预制构件的设计标准、生产工艺规范等,确保清单编制符合行业要求。例如,通过对多家预制构件生产企业的走访调研,掌握不同类型预制构件的平均生产周期和模具摊销费用,为清单项目特征描述和价格确定提供依据。

完善清单项目设置与工程量计算:根据装配式建筑的特点,细化清单项目设置,对预制构件的类型、规格、连接方式等进行详细分类。在工程量计算方面,采用先进的计量软件和方法,提高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例如,对于预制混凝土梁,按照不同的截面尺寸、配筋情况和连接方式分别设置清单项目,并利用BIM技术辅助工程量计算,确保计算结果精确无误。

3.2施工阶段

建立工程变更预警与控制体系:在施工前,对可能导致工程变更的因素进行分析预测,如设计缺陷、施工现场周边环境变化等,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建立工程变更预警机制,当变更风险达到一定程度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一旦发生工程变更,严格按照规定的审批流程进行处理,对变更价款进行合理计算和控制。例如,在设计阶段组织专家进行设计方案的评审,提前发现并解决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在施工过程中,若发现施工现场地下有未探明的障碍物,及时启动变更审批程序,根据预制构件的生产进度和成本情况计算变更价款。

加强施工进度与造价的动态监控:利用项目管理软件,对施工进度和造价进行实时监控,建立两者之间的关联模型,分析施工进度变化对造价的影响以及造价变化对施工进度的反作用。根据监控结果及时调整施工计划和造价控制策略,实现施工进度与造价的协同优化。例如,当发现施工进度滞后导致预制构件租赁费用增加时,通过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增加施工人员或设备投入,加快施工进度,同时调整造价预算,合理安排资金,减少因进度延迟造成的造价超支。

3.3竣工结算阶段

规范结算资料的整理与审核流程:制定统一的竣工结算资料整理规范,要求施工单位按照规范要求整理预制构件的生产、运输、安装等相关资料,并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建立严格的结算资料审核制度,审核人员按照规定的审核流程和标准对资料进行审核,重点审核预制构件的数量、价格、变更价款等内容。

建立公平公正的结算争议仲裁机制:制定明确的结算争议仲裁标准和流程,当出现结算争议时,由双方共同认可的仲裁机构或专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仲裁。仲裁机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合同约定和实际情况,对争议事项进行公正裁决,确保结算争议得到及时、公平的解决。

结语:

清单计价模式下装配式建筑的造价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通过对清单编制、施工、竣工结算等各阶段造价管理策略的深入研究与应用,结合实际案例的验证,可以看出合理有效的造价管理策略能够显著提高装配式建筑造价管理的水平,实现造价的合理控制与优化。随着装配式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造价管理体系,加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技术挑战,推动装配式建筑在建筑市场中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铁桥.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中BIM技术应用[J].中国宽带,2019,000(005):1-

[2]DJAKOUNEKUIOlivier奥利弗.一种新型交互式机械臂设计方法[D].天津大学,2019,

[3]王斌.装配式楼梯型式及裂缝试验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