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高校学生管理与环境教育融合研究

作者

初春雨

沈阳大学110000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共识,它不仅关系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而且关系到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高校是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如何将学生管理和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培养既有生态意识,又有环保技能,又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把学生管理工作和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能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高校;学生管理;环境教育;融合

将环境教育融入到学生管理中,既是对传统学生管理方式的创新,又是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高校在日常管理、课程设置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地渗透生态文明思想和实践[1]。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活动,开设有关环境科学的课程,建立绿色校园的评估体系,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校园环境。这既有利于学生环境素养的提高,又有利于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高校学生管理与环境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和环境教育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这种融合,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和提高,而且也为培养具有绿色发展观念的专业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课程设置、实践活动以及校园文化的多维融合策略,可以让学生们既能掌握专业知识,又能深刻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意义,成为一名既有专业技能又有高度环保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2]。这既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创新,也是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力回应,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与智力支撑。

二、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高校学生管理与环境教育融合的策略

(一)构建环境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基础理论认知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和环境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一个新的时代课题。为了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环境教育课程体系,高校既要夯实基本理论,又要注重实践应用,加强学生对环保的深刻认识和行动能力。比如在构建环境教育课程体系中,建立必修课程是环境教育制度的基础。环境科学和生态学基础等课程的引入,相当于为学生开启一扇通向绿色世界的门,使他们能够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大自然的运行规律,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环境教育的必修课程除提供专业知识外,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生态伦理观念,并为后续环保行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3]。除必修课程外,开发特色选修课也是非常关键的,可使环境教育更贴近生活,更具地域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依托学校所处的山水、湖泊、湿地森林等天然资源优势,开设“城市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活实践”等课程,这不仅能丰富课程内容,也可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环保的迫切性和可行性。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环境教育的效果也得到了更好地体现。另外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中,可实施案例教学法,为环境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搭建桥梁,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选取国内外典型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资源短缺等),采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原因、影响和对策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能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探索热情,为今后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

(二)融入日常管理,形成绿色生活习惯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和环境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培养新时期绿色公民的重要途径。在融合过程中,高校可把环境保护观念内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建构一个完整、细致的绿色生活体系。比如,高校可推行“绿色宿舍”计划,这既是对学生居住空间的一场“绿色革命”,又深刻地唤醒了人们的节能减排意识。宿舍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重要场所,其用能行为对学校整体能源消耗有重要影响。因此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节能减排标准,如限制高能耗电器的使用、提倡使用节能灯具和节水器具等,不仅可以有效地减少宿舍的能源消耗,也可以在学生的心中种下绿色生活的种子[4]。而且定期举行的“绿色宿舍”评选活动,更是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使“绿色生活”在高校校园成为一种时尚。而且在融合过程中,高校还可以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推动资源在源头上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学校经过精心规划,可在校园内设置标识明确的垃圾桶,以方便学生进行垃圾分类。同时透过举办有关垃圾分类的讲座,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感与动手能力,使垃圾分类不再是一件无聊的事,使其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另外高校还可倡导“绿色出行”计划,鼓励学生和老师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这样既能减少碳排放,又能促进师生身心健康。而且在实施过程中还可设立“绿色出行日”,为绿色出行提供兑换礼品、公交补贴等激励机制,进一步提升绿色出行的吸引力与可持续性。

(三)构建校园生态文化,营造绿色氛围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和环境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培养新时期绿色人才的重要途径。生态校园建设不仅仅是一种追求自然之美,更是一种在日常教育中渗透生态思想的深刻体现。这构建校园生态文化的过程中,高校可通过对校园绿化布局进行科学的规划,巧妙地将当地特有的植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多层次、多维度的绿色生态体系,这不仅能美化校园的环境,又能为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自然生态,参与到生态实践中去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高校还可设立“环保文化节”,实现绿色文化的传播,以多种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从环保创意作品展,到绿色生活论坛,再到环保微电影比赛或者二手物品交换市集等,生动地诠释环境保护的理念。这些活动既能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又能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念,使环境保护成为一种深植于校园文化中的时尚生活方式。同时高校还可通过设立“环保之星”和“绿色贡献奖”等荣誉奖,公开表彰在节能减排、资源回收利用、环保倡导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这一积极的激励机制,既能鼓励个人环保行为不断发生,又能激发更多学生投身环保事业,在校园中形成“人人争做环保先锋”的良好风气。

结束语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和环境教育的深度融合,既是培养新时期绿色人才的必要途径,又是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可有效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意识,为建设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旭,孙曜.生态文明视野下高校生态后勤建设探讨[J].经济师,2023,(10):242-243.

[2]叶青.新时代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探析[J].科教导刊,2023,(28):7-9.

[3]王俊,廖小文,陈云.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16(05):51-56.

[4]陈爱丽.对高校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管理的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2):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