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构成及提升路径研究
牛玉霞 任伟 陈莉莉 张文冬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南通 226007
1 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该技术正在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同时深刻改变着职业结构与就业市场。高职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如何使学生具备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可持续就业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培育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就业能力,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声誉有着重要影响,也是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探索培育高职学生可持续就业能力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人工智能时代对高职学生就业的影响
2.1 职业结构的变化
在人工智能时代,职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方面,一些重复性、规律性强的传统岗位,如数据录入员、简单装配工人等,由于能够被人工智能技术高效替代,面临着数量减少甚至消失的风险。如在制造业中,自动化生产线的广泛应用使得大量从事简单零部件装配的工人岗位需求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新兴职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像人工智能工程师、数据分析师、机器人维护技师等与人工智能技术紧密相关的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同时,一些传统职业也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下发生了转型,如医生借助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提高诊断准确率和效率,教师利用智能教学工具实现个性化教学,这些转型后的职业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也有了显著变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具备与人工智能技术协同工作的能力。
2.2 就业市场的新需求
就业市场在人工智能时代对高职学生的能力提出了全新的需求。首先,技术应用能力成为关键。学生需要熟练掌握与专业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工具,如在计算机专业中,要能够运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数据分析与模型构建;在物流专业中,要会操作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其次,创新能力愈发重要。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与技术挑战,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能够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优化工作流程。如在电子商务领域,学生要能创新营销模式,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精准挖掘客户需求。再者,跨学科知识与综合素养备受青睐。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高职学生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需具备一定的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等跨学科知识,同时要拥有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终身学习意识,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工作场景。
3 高职学生可持续就业能力的内涵
3.1 核心技能
3.1.1 专业技术技能
专业技术技能是高职学生可持续就业能力的基础。在人工智能时代,这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领域内先进的技术操作方法与流程。如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生要精通智能机床的编程与操作,能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软件进行产品设计与加工;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要掌握人工智能芯片的应用与开发技术,能够进行智能电子产品的组装、调试与维护。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技能,才能在就业市场中立足,满足企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需求。
3.1.2 数字素养与人工智能应用能力
数字素养是指学生对数字技术的理解、应用与创新能力。在人工智能时代,高职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数字素养,能够熟练运用各类数字工具进行信息获取、处理与分析。同时,人工智能应用能力成为必备技能。学生要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框架,能够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本专业的实际工作中。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要学会利用人工智能营销工具进行客户画像分析、精准广告投放;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要能够运用智能导游系统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服务方案。
3.2 通用能力
3.2.1 沟通协作能力
沟通协作能力是高职学生在团队工作环境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项目往往需要多个专业背景的人员共同协作完成。学生要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与建议,与团队成员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如在软件开发项目中,开发人员需要与测试人员、产品经理等密切沟通协作,确保软件的功能实现与质量保障。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团队目标的达成。
3.2.2 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是高职学生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复杂多变工作场景的关键能力。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问题与挑战不断涌现。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案。在面对工作中的问题时,能够运用系统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本质与原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制定有效的解决策略。比如,在工业生产中,当智能设备出现故障时,技术人员要能够运用创新思维,快速找到故障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保障生产的正常进行。
3.2.3 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
学习能力与适应能力是高职学生实现可持续就业的重要保障。在人工智能时代,知识与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极快,学生需要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要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能够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与技术要求。如当企业引入新的人工智能生产系统时,学生要能够迅速学习并掌握相关操作技能,适应新的生产流程与管理模式,在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4 人工智能时代高职学生可持续就业能力的培育路径
4.1 优化课程体系
4.1.1 融入人工智能相关课程
高职院校应根据各专业特点,将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有机融入课程体系。对于理工科专业,如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开设人工智能原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核心课程,使学生系统掌握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对于文科专业,如商务管理、旅游服务等,设置人工智能应用概论、智能商务分析、智慧旅游管理等课程,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在本专业领域的应用场景与发展趋势。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思维与应用能力,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4.1.2 构建跨学科课程模块
为了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与综合素养,高职院校应构建跨学科课程模块。打破传统专业界限,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如在智能制造专业中,融合机械工程、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知识,开设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工业机器人编程与应用、智能工厂运维管理等跨学科课程。通过跨学科课程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4.1.3 动态更新课程内容
建立课程内容动态更新机制,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与企业实际需求,及时将人工智能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案例纳入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定期对课程内容进行评估与修订,确保课程内容的时效性与实用性。如在软件开发专业课程中,及时更新热门的人工智能开发框架与工具的教学内容;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中,融入智能仓储、智能运输等最新技术与管理模式。通过动态更新课程内容,使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始终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4.2 强化实践教学
4.2.1 建设智能化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应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打造智能化实训环境。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智能工厂模拟车间、智能物流实训中心等实训场所,配备先进的人工智能设备、软件系统与仿真平台。如在人工智能实验室中,配备高性能计算机集群、数据采集设备、深度学习开发套件等,为学生提供开展人工智能项目实践的硬件支持;在智能工厂模拟车间中,搭建智能生产线,模拟真实的工业生产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智能制造技术与流程。通过建设智能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贴近实际工作的实践环境,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2 开展项目式实践教学
采用项目式实践教学方法,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与应用知识技能。教师可以与企业合作,引入真实的人工智能项目,或者根据行业实际需求设计虚拟项目。将学生分成项目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项目的策划、实施与总结。如在计算机专业中,开展基于人工智能的图像识别系统开发项目,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机器学习算法、图像处理技术等知识,完成从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到系统部署的全过程。通过项目式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思维与项目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4.2.3 加强校企合作实习
深化校企合作,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与行业内的知名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实习计划与培养方案。企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岗位与实习项目,安排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学校加强对实习过程的管理与监督,定期与企业沟通,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及时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实习,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与实际工作需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就业适应能力,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
4.3 完善职业指导体系
4.3.1 开展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
高职院校应建立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机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职业倾向等,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职业规划指导服务。通过职业测评工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性格、职业能力与职业价值观,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目标与发展方向。如运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MBTI 性格测试等工具,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建议。同时,为学生建立职业发展档案,跟踪记录学生的职业规划实施情况,及时调整指导策略,确保学生的职业规划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
4.3.2 提供人工智能时代职业发展信息
加强对人工智能时代职业发展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为学生提供全面、准确的职业发展资讯。举办职业发展讲座、行业专家论坛等活动,邀请企业高管、行业专家等为学生介绍人工智能领域的职业发展趋势、新兴职业岗位要求以及就业前景等信息。如定期举办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趋势讲座,邀请人工智能企业的 CEO分享行业最新动态与人才需求变化;开展新兴职业岗位解读论坛,邀请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介绍人工智能工程师、数据分析师等新兴职业的岗位要求与职业发展路径。通过这些活动,拓宽学生的职业视野,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做好职业发展准备。
4.3.3 强化就业技能培训
在传统就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强化与人工智能时代相适应的就业技能培训。除了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常规培训外,增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展示、职场沟通技巧(如与智能机器协同工作的沟通方式)等培训内容。如开展人工智能项目经验分享会,邀请已就业的毕业生分享在工作中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与技巧;举办职场沟通技巧培训工作坊,通过模拟职场场景,训练学生与智能设备交互以及与团队成员协作的沟通能力。通过强化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求职竞争力与职场适应能力。
5 结语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高职学生的就业带来了深远影响,职业结构的变革与就业市场的新需求使得培育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就业能力成为当务之急。可持续就业能力涵盖核心技能与通用能力,是学生适应职业变化、实现长期职业发展的关键。当前,高职院校在培育学生可持续就业能力方面存在课程体系滞后、实践教学不足、职业指导缺乏针对性、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职业指导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深化产教融合等路径,并辅以政策支持、资源整合与评价机制完善等保障措施,能够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就业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就业挑战。
参考文献
1. 任皓 . 人工智能视角下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J]. 现代职业教育,2025(6)
2. 袁苗 . 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J]. 中国就业,2025(2)3. 刘锦煜 . 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的现实挑战与路径选择 [J].现代商贸工业,2025(5)4. 汪丽娟等 .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探析 [J]. 中国就业,2024(2)
基金项目:2023 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3SJYB1787);江苏省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课题(课题编号:D/2021/03/142); 2025 年度党建思政研究课题(课题编号:TKY20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