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深度融合研究

作者

任娟

鱼台县第一中学 山东 济宁 272300

【摘要】信息化时代背景之下,信息技术教育也成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更是对社会及学生成长意义非常的课程。但是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环境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要求也有所变化,其作为一门实用性较为广泛的学科,需要与时俱进加大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这样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创造性学习、深入探索与实践,从而切实提升教育效果。鉴于此,本文也就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深度融合展开了实践研究,希望借此来深化教育改革、提升育人实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素养;深度融合;高中

引言

在社会对创新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环境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自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只局限于信息技术理论讲解、技能培养的教学信息技术教育明显无法满足当下人才培养需求。创新素养本就是信息技术课程较为重要的核心素养要素之一,也是新时代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为此,如何将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有效融合在一起,也成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思考要点,更是让学生在创新实践、体验、探究及应用中获得认知能力发展、实践技能提升、创新素养发展的关键。而为了有效推进这一工作,笔者则就此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革新教师教学理念,注重创新素养培育

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要想深度融合在一起,需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先革新自身教学理念,充分意识到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重要性,然后再将其贯彻、落实到整个课程教学活动全过程,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较为良好的融合育人效果[1]。为此,身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革新自身教学理念,将创新素养培育作为课程教学主要目标之一,并且在碑刻环节加大对教材的研究,立足于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来为学生合理设计出创新素养培育活动,这样才能优化教学设计,深化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深度融合。除此之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也需改变以往只关注学生信息技术理论掌握情况、信息技术技能提升情况的评价理念,聚焦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情况合理展开评价工作,然后再基于此来对学生展开针对性教学及指导,这样就能达到一个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效果,从而切实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效果。

二、情景式教学,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所以教师要想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素养培育深度融合在一起,还可以巧借恰当的教学手段及语言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这能让学生处在其感兴趣、熟知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创新思考,这样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不仅能够得以提升,还能很好地丰富学生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产生创新思考及探究欲望,这样就能切实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效率,有效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情境创设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将其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能够让学生在情境引领下产生代入感,这样就能让学生创新思维在情境中发挥出无限潜能,以此来真正助推信息技术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深度融合[2]。为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时,可以加大对情境教学法地应用,借由该方法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这样学生就能在情境创新思考及探究中发展自身创新素养,从而切实提升人才培养实效。以“我们身边的数据”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即可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出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数据实例,如天气预报、购物数据等,借由这些数据来引出数据分析的重要性,此后再让学生思考要如何整理、分析与应用数据,这样就能真正有效驱动学生创新思考,同时助推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自主建构,以此来真正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效果。

三、突破思维限制,培养学生创新想象

对于学生而言,想象力可谓是其创新素养重要构成部分,要想真正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从学生想象力培养着手,毕竟学生只有持续不断的想象,才能描绘出虚拟的事物,从而有效驱动学生将虚拟变成现实,以此来达到创造实现目标。为此,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要想起到深度融合的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发挥出自身引导组织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突破学生固化的思维模式,在课堂上多为学生提供想象、创造的空间,这不仅能够激活学生思维活跃度,还能有效助推学生创新成果萌芽。以“周而复始的循环”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即可要求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循环结构相关的小游戏,同时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角色扮演程序设计者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循环结构在程序中的作用,这样学生就能在教师创新任务引领下突破以往单一的思维定势,在创新设计过程中逐渐激活自身创新想象力,从而真正助推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深度融合。

四、巧妙设计问题,启迪学生创新思考

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工作要想有效推进,离不开学生的创新思考及探索,所以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先激活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思考中逐渐发展自身创新素养[3]。对于学生而言,问题是助推学生创新思考的关键,只有学生产生疑问,其创新素养才能更好地得到发展。为此,身为高中信息技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巧妙设计问题,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创新思考、问题分析与探索,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深入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同时还能助推学生创新素养得以发展,从而真正落实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深度融合目标。以“数据编码”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来为学生设计如下问题:“(介绍ASCII码与国际标码)ASCII码表一共有多少种编码?8位二进制数-1字节,ASCII码是8位二进制数,供1字节,而国际标码属于4位十六进制数,那么它一共有多少字节?”这一问题不仅能够引出新课内容,还能让学生在问题思考、质疑与解决中创新思考,同时基于自身理解提出自己的创造性见解,从而在深化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理解的同时,有效促使学生创新素养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得以发展。

五、巧借多元实践,强化学生创新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所以在将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深度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教师还需要注重实践教学,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知识点来鼓励学生多元创新实践,这样就能更好地助推学生创新素养得以发展,同时还能让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在一起,从而切实提升课程实施效果。在这一过程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意识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必要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学情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究、实践操作的机会,这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让学生在多元实践中学会创新实践,从而有效助推学生创新素养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结束之后,为学生设计打字追车、个性化网页设计、设计比赛、创新编程等多元实践活动来助推理论与实践结合,同时还能促使学生创新素养在多元实践中得以提升[4]。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环境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也应当明确教学与创新之间的关系,在为学生讲述信息技术理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加大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基于学生兴趣点来为其提供一个实践、探索及创新思考的机会,这不仅能够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还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实践及学以致用的机会,从而切实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实效,在强化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同时有效助推学生创新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骋.浅析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对高中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21,(78):103-105.

[2]宋素燕.研究性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陈洪.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才智,2008,(19):86.

[4]陈逸怀.谈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6,(09):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