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对运动员文化素养培养路径研究
郝建勋
河北省体育局运动技术学校
(河北省体育科技研究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25WJ11)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运动员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基础性作用。在当代教育理念中,文化素养已不仅限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包含思维品质、人文精神、审美情趣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运动员这一特殊群体而言,良好的文化素养既是专业发展的助推器,也是人生成长的奠基石。
阅读活动能够帮助运动员突破时空限制,与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对话。通过阅读,运动员可以汲取历史智慧,感受文学魅力,理解科学原理,这种跨时空的对话过程实质上是文化认同与价值内化的过程。而写作实践,则促使他们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修养,在文字表达中梳理思想、锤炼语言、深化认知。当运动员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训练感受,用流畅的文字表达战术理解时,其文化素养已经得到实质性提升。
一、阅读训练对文化素养的多维影响
经典文学作品阅读为运动员打开人文世界的窗口。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论语》的处世智慧到《史记》的人物传记,从唐诗宋词的审美意境到现代文学的人文关怀,这些经典作品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养分。(一)通过系统性的经典阅读帮助运动员积累人生智慧。以《项羽本纪》为例,运动员不仅能感受到“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更能从项羽的成败得失中领悟“性格决定命运”的哲理,这对他们在竞技场上保持清醒头脑具有重要启示。而品读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诗词,则能让运动员学会在胜负得失面前保持豁达胸襟。这些经典作品所蕴含的人生智慧,能够帮助运动员在高压环境下保持心理平衡,在荣誉面前保持谦逊,在挫折面前保持坚韧,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其运动生涯和人生发展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二)专业文献阅读直接服务于运动实践。体育理论著作、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等专业资料的阅读,不仅能提升运动员的专业素养,更能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当运动员能够理解“运动链”理论背后的物理学原理时,他们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就进入了新的境界;当研读运动心理学案例时,他们对心理调节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入。这种专业阅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运动员从“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的认知高度。(三)报刊时文阅读则拓展了运动员的现代视野。通过阅读体育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运动员能够及时掌握国内外体育事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深刻理解体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内涵。这类阅读不仅能培养快速获取关键信息、分析复杂数据的能力,更能帮助运动员建立大局意识,认识到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面对海量信息,运动员更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辨别虚假新闻,理解舆论导向背后的深层意义。这种与时俱进的阅读训练,既提升了运动员的媒介素养,也强化了他们的职业使命感,使其在赛场内外都能成为传播正能量的表率。
二、写作训练对文化素养的塑造作用
写作训练作为文化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对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具有独特价值。通过系统化的写作实践,运动员能够在专业认知、情感体验和实用技能等多个维度获得提升,实现文化素养的内化与升华。这种训练不仅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更促进了思维品质的优化和人文精神的养成。(一)训练日志写作是提升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记录每日训练内容、技术要点和身心感受,运动员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种持续的写作实践,既是对训练过程的反思,也是对专业语言的锤炼。一个能够准确描述 " 转体角度 " 和 " 发力时序 " 的运动员,其对技术的理解必然更加深刻。同时,训练日志也是与教练沟通的重要桥梁,清晰的文字表达有助于教练更好地把握运动员的训练状态。(二)生活随笔写作培养运动员的审美感知能力。记录训练场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是对生活之美的发现过程。当运动员学会用文字捕捉晨训时的第一缕阳光,描写队友间的真挚情谊时,他们的情感世界也随之丰富起来。这种写作不需要华丽的辞藻,贵在真实自然,是培养观察力和感受力的有效方式。(三)实用文体写作提升了运动员的实践能力。撰写训练计划、比赛总结、申请材料等实用文本,是运动员必备的技能。这类写作强调条理性、准确性和实用性,能够培养运动员的逻辑思维和务实作风。特别是在职业转型期,良好的实用写作能力将为运动员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四、“ 读写互促” 的培养策略
在运动员文化素养培养过程中,阅读与写作不是割裂的两种活动,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构建科学有效的读写互促培养体系,需要形成多角度的培养策略。(一)建立分级阅读体系是基础性工作。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员,需要设计差异化的阅读书目。小学阶段可以体育故事、励志传记为主;中学阶段则应增加科普读物、文学经典比重。每个运动项目都可以开发特色阅读资源,如游泳运动员可重点阅读《孙杨:泳往直前》等书籍。同时要注意循序渐进,从简到难,保持阅读的持续性和系统性。(二)创新写作指导模式是关键环节。传统的命题作文难以激发运动员的写作兴趣,需要开发更贴近其生活的写作形式。“给偶像运动员的一封信”“假如我是教练”等情境写作,既能调动写作热情,又能深化专业思考。将写作与训练相结合,如撰写技术分析报告、比赛总结等,可以实现学以致用。在写作指导中,要注重过程性指导,通过面批、互评等方式提升写作质量。(三)创设读写结合的活动载体。举办“读书分享会”“运动员读书日”,鼓励运动员交流阅读心得;组织 " 训练故事 " 征文比赛,激发写作兴趣;编辑班刊队报,提供展示平台。这些活动将读写训练融入集体生活,在互动中提升文化素养。特别是要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建立微信群分享好书片段,开通公众号展示优秀作品,使读写活动更加灵活多样。
五、实施路径的优化建议
要确保读写训练对运动员文化素养培养的实效性,必须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实施路径。(一)师资队伍建设是重要保障。既懂体育又通文化的“双师型”教师最为理想。可以通过定期组织语文教师观摩训练、邀请教练参与文学讲座等方式,促进教学相长。同时要重视运动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指导他们制定个性化的读写计划。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也不容忽视,一个热爱阅读、善于写作的教练或老师,往往能带动整个团队的文化氛围。(二)课程资源开发是物质基础。编写适合运动员阅读和写作的特色教材,建设数字化阅读平台,都是值得投入的方向。特别是要开发适合碎片化学习的微课程,如“五分钟古诗词”“训练间隙小练笔”等,以适应运动员的特殊作息。资源开发要注重实用性、趣味性和专业性相结合,激发运动员的学习兴趣。(三)评价机制创新是指挥棒。努力改变传统单一的考试模式,建立动态的“成长档案袋”评价机制。档案袋可系统收录运动员的阅读心得、训练日记、文学创作等过程性材料,真实记录其文化素养的发展轨迹。同时,通过定期举办“诗词大会”“体育文学沙龙”“训练故事分享会”等特色活动,为运动员搭建展示与交流的平台,让文化学习与运动实践相互促进。在评价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发展性评价原则,采用多元评价标准,关注个体进步而非横向比较,通过个性化反馈激发学习内驱力。
运动员文化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语文阅读与写作训练作为基础性工作,其成效可能不会立竿见影,但影响却深远持久。当我们的运动员既能摘金夺银,又能妙笔生花时,教育的价值才得到完整实现。这需要教育工作者的智慧,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共同为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