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曹正颜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蓝塘镇第二中学 广东河源 517447
摘要: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深入人心,初中化学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正面临深刻转变。化学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成绩的提升,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以核心素养培养为核心导向的课堂教学,在初中化学领域也备受瞩目。这不仅强调学生化学知识的全面掌握,更重视其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初中化学课堂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场所,而是转变为学生探索化学奥秘、激发科学潜能的阵地。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化学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人本主义理论
罗杰斯,作为人本主义理论的杰出代表,坚信人类内心深处蕴藏着一种“自我实现”的强烈动机。这种动机驱动着我们在成长旅途中不断挖掘各种潜能,追求并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他主张,教育的终极使命应当是塑造健全的人格,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人本主义理论深刻强调了个体的自主性、创造性、责任心以及自我实现的重要性,这些理念为当前核心素养教育的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初中化学教学的舞台上,这一理论同样闪耀着光芒。教师们应当积极设计并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科素养培养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迁移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真正领悟到学习化学的实际意义,从而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
(二)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的领军人物,主张人类认知的发展是建立在既有经验之上,通过与周遭环境的互动,实现新旧认知的整合与调整,即同化与顺应过程。这一过程促使认知结构不断扩展,最终达到对世界的全面理解。建构主义理论着重强调认知的情境嵌入性、关联性、拓展潜力和实践性。在化学教学的实践中,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当灵活运用建构主义的理念。这意味着,教师需根据具体的教学需求,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沉浸在丰富的学习体验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实验等化学学习任务,学生不仅能够积累宝贵的学习经验,还能在科学实践中自主建构新知,从而深化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并提升自主学习的效率。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一)激发化学兴趣,深化认知理解
提升学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与深刻认知,是培育其化学观念素养的基石。化学观念,作为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涵盖了对化学物质结构、性质、应用及化学反应的深入理解,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科学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与应用化学知识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与支撑。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化学观念素养,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热情,并强化他们对化学基础知识的认知。鉴于初中化学知识点繁多且具有一定挑战性,加之传统教学方法可能显得单调乏味,导致学生兴趣缺失,教师需采取创新策略,以学生的兴趣和心理需求为导向,设计一系列与化学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的游戏、小实验、视频及动画等,为学生营造一个既有趣又生动的化学学习环境。在课堂导入这一关键环节,教师应巧妙运用趣味性实验,如自制酸碱指示剂的实验,通过紫甘蓝汁在不同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你们想知道这两种溶液分别是什么吗?紫甘蓝汁为何会变色?”这样的导入方式能迅速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思考探索
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与提升对学习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思维,作为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关键一环,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能够在化学学习中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深入理解各种化学知识与规律。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索。其中,科学设计课堂提问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策略。虽然学生可能已具备一定的思考意识,但往往缺乏正确的思考方向和科学的思考方法。通过课堂提问的巧妙引导,学生的思考将变得更加科学与有针对性,这对于他们科学思维素养的培育大有裨益。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以此作为指引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工具。
例如,在讲授“钢铁的腐蚀及防护”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引导性问题,如:“你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生锈的钢铁制品?”“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了钢铁制品的锈蚀?”“有哪些方法可以有效减缓钢铁制品的锈蚀速度?”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并理解相关知识。在听课的过程中,学生将按照问题的指引有目的地进行思考,并努力寻找答案。
(三)联结生活实际,培育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教师应巧妙地将化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设计并实施知识迁移应用类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深入剖析与化学紧密相关的生活案例,直观感受化学现象对日常生活的深远影响。同时,通过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从而逐步树立起强烈的应用意识。
以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的“有机合成材料”单元为例,教师可以采取分组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分别研究塑料、合成纤维及合成橡胶这三种有机合成材料的性质与用途。例如,引导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包装薄膜、日用品及电绝缘材料等大多由聚乙烯材料制成,并探讨其耐水性、热塑性、电绝缘性强但耐热性差、易老化等特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结合环境问题,深入思考有机合成材料对人类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根据各种材料的特性、性能及用途,提出科学合理的使用建议。
三、结语
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化学学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课堂教学已成为当前的发展趋势。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强调化学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思维发展及社会责任感的树立。
参考文献:
[1]高丽娟.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深度教学研究[J].学周刊,2023(30).
[2]崔波.基于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J].学苑教育,20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