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自媒体“标题党”传播乱像成因及对策治理
马斌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新疆乌鲁木齐市 841100
摘要:随着网络自媒体的迅速发展,“标题党”现象逐渐成为网络传播中的一大问题。“标题党”通过夸大其词、虚假信息、情绪煽动等方式吸引受众点击,但内容往往与标题不符,甚至带有误导性。这种现象不仅破坏了网络传播的信任基础,也对公众心理和社会治理构成挑战。文章从“标题党”传播乱象的表现形式出发,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技术、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成因,提出从技术优化、平台治理与社会参与等角度入手的对策,以期为构建健康、有序的网络传播生态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方向。
关键词:网络自媒体;标题党;传播乱象;成因分析;对策治理
伴随着自媒体蓬勃发展的却是“标题党”现象的泛滥。这种现象以博取流量为目标,通过夸张、不实或模糊的标题吸引受众关注,但实际上提供的内容往往难以匹配标题所营造的预期。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用户的知情权,还对网络生态系统和社会信任造成了深远影响。流量驱动的传播逻辑、受众猎奇心理的迎合以及平台算法推荐机制的助推,使得“标题党”现象愈演愈烈。研究这一问题的成因及其治理路径,不仅关乎网络传播秩序的优化,更关乎社会舆论环境的健康发展。
一、“标题党”传播乱象的表现形式及影响
(一)主要表现形式
“标题党”现象在网络传播中主要表现为夸大其词、虚假信息、情绪煽动和模糊表述等形式。研究发现,目前存在“正题歪做违反正确导向”“侮辱调侃突破道德底线”“无中生有违背新闻真实”“断章取义歪曲报道原意”“夸大事实引发社会恐慌”“格调低俗败坏社会风俗”等六大乱象。
(二)对社会的影响
“标题党”现象对社会的影响深远且复杂,主要表现在破坏网络生态、误导公众认知、恶化行业竞争以及加大社会管理难度等方面。首先,“标题党”行为降低了网络信息的可信度,从而破坏网络生态的健康发展。其次,误导性标题尤其在突发事件中容易引发公众认知偏差,如疫情期间虚假标题传播错误治疗方案,导致社会焦虑情绪上升并妨碍科学决策。再次,“标题党”还引发了行业内恶性竞争,为追求短期流量收益,许多创作者忽视内容质量,长此以往将削弱自媒体行业的整体公信力和发展潜力。最后,虚假标题的快速传播加剧了社会治理难度,例如关于食品安全的夸张描述可能在数小时内引发大规模恐慌,给监管部门的核查和舆情引导带来巨大挑战。
二、“标题党”传播乱象的成因分析
(一)算法推荐机制助长“标题党”的传播
“标题党”现象的盛行与技术发展和传播环境密切相关。首先,算法推荐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标题党”的传播。当前主流平台普遍依赖点击率作为推荐依据,这种机制使得吸引眼球的内容更容易获得更高的曝光度,而标题夸张、虚假或煽动性的内容往往能够快速累积点击量,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其次,信息传播速度的非对称性也加剧了这一现象。在社交媒体环境中,吸引人眼球的标题信息通常比更正性或深度内容传播更快。研究表明,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比真实信息快10倍,某些虚假新闻甚至在发布2小时内即可获得超过5万次点击,而后续的澄清信息往往难以达到相同比例的受众。
(二)流量变现模式下利益驱使
“标题党”现象的泛滥与经济利益和行业竞争压力息息相关。商业化的驱动使得流量直接与广告收益挂钩,点击量成为自媒体从业者追逐的首要目标。据调查,每千次有效点击可为创作者带来约15美元的广告收入,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模式促使许多自媒体通过吸引性标题获取更多流量。而在竞争激烈的自媒体行业,内容创作者的准入门槛较低,导致大量从业者涌入市场。网民、自媒体每天都会在各大网络平台发布大量新闻信息,鱼龙混杂在所难免,而且在快速传播过程中极易被添油加醋、张冠李戴,许多中小型创作者倾向于采用“标题党”的方式以抢占注意力资源导致信息失真。与此同时,内容平台也倾向于流量导向的商业模式,间接助长了这一现象的蔓延。短期内,通过吸引眼球获得经济收益似乎是有效的,但长期来看,这种方式却对行业整体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导致内容生态质量下降和恶性竞争的持续加剧。
(三)受众碎片化阅读习惯的助推
“标题党”现象的形成与社会文化心理因素密不可分,尤其是受众的猎奇心理、从众行为以及碎片化阅读习惯的助推。首先,人类天生对新奇、意外和情绪化的信息更敏感,这使得充满刺激性或夸张描述的标题更容易吸引关注。例如,标题中含有“震惊”“你想不到”等字眼,常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促使其点击。其次,从众心理进一步放大了“标题党”的传播效应。当一篇文章因点击率飙升而被广泛推荐时,受众往往会因社交压力而选择点击阅读,以免错过“热点”或在讨论中缺乏发言权。最后,碎片化阅读的普及使得受众对深度内容的耐心大大降低。研究表明,移动互联网用户平均仅用5-10秒判断一篇文章的价值,而这一判断大多基于标题而非内容本身。
三、“标题党”治理对策探讨
(一)技术层面优化算法和审核机制
从技术层面优化算法和审核机制是治理“标题党”的重要途径。首先,平台应调整现有算法推荐机制,弱化点击量在推荐中的权重,引入多维度内容质量评价指标。例如,可结合正向阅读时间、用户反馈评分及内容原创性对文章进行综合排名,减少单纯依赖点击率的推荐倾向。其次,语义检测技术的引入可以有效增强对标题与内容相关性的审核能力。通过应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和语义匹配算法,平台可以快速识别标题是否存在夸张、虚假或与正文内容偏离的现象。一些技术先进的平台已经研发出“标题语义偏离度”算法,将虚假标题的识别准确率提升至85%以上。与此同时,人工与机器审核相结合的方式也可以提高内容监管效率,在算法筛选的基础上,由人工对敏感领域内容进行复审[2]。
(二)压实网络平台管理责任,加大惩处力度
平台作为内容传播的核心枢纽,应主动承担责任,加强内容审核和行为监管。例如,可设立专门的标题审核团队,对疑似误导性标题进行人工复核,同时定期发布内容透明度报告,接受公众监督。如果出现虚假新闻的传播,除了追究发布者的责任外,还应追究所在网络平台的责任,并从严进行惩处,倒逼网络平台肩负起管理职责。
(三)建立健全互联网法律法规,依法管网治网
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做到违法必究。近几年我国针对“标题党”等网络虚假新闻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移动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有关法律法规存在着滞后性、模糊性。因此需要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效率,增强法律的前瞻性和预见性,让法律成为治理网络虚假新闻的最后一道防线,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积极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四)强化社会协同治理
此外,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也是治理“标题党”的重要手段。通过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开展宣传活动,引导用户增强对虚假标题的辨别能力,形成对“标题党”行为的主动抵制。社会举报机制的完善也有助于治理工作[3]。鼓励网民积极提供举报线索,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总结:“标题党”现象的传播乱象不仅影响网络生态的健康发展,也对社会治理带来深远挑战。从技术、法律、社会等多方面入手,构建多层次的治理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优化算法推荐、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平台责任、提升用户素养等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标题党”的泛滥,为构建可信、透明、有序的网络环境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蔡志强.新型“标题党”表现形式及其治理对策[J].中国地市报人,2024.02.062.
[2]杨柳牧菁.人机结合背景下新媒体内容审核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21.0325.
[3]张春凯,庞芳.网络媒体“标题党”现象成因及治理对策探讨[J].记者摇篮,2023,(09):18-20.